程序教学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0:14:32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136页(568字)
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学生按设定的程序进行学习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式。
程序编制者依据其关于学习过程的设想和教材自身的逻辑顺序,将教材分解成许多小单元。这些小单元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的顺序,系统地排列起来编成程序。学生在学习中,对每个小单元的问题用填充、是非或选择的方式作答,答错需再次学习,答对则按程序进入下一单元。如此,学生就可按自己最恰当的速度,自动按设定的程序进行学习。其基本原则:(1)把教材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2)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3)对学生的反应及时强化(反馈);(4)学生在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步调,学习进度不强求一律;(5)尽可能使学生每次都作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其基本模式可分为直线式和衍支式两类。
1926年,美国的普雷西设计了第一架自动教学机器,被认为是程序教学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依据自己的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改进和完善了程序教学的思想和技术,并使之在美国广泛发展。60年代初,这种教学方法传到苏联、英国和日本,成为一种流行的教学方式。在中国,也曾在一些学校的某些科目中试行。进入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其程序设计思想已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上一篇:程杏轩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