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消费心理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39:2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268页(992字)

儿童在消费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包括五个方面:(1)儿童对钱的认识和态度。4岁的儿童虽尚不会数钱,但他们从成人那里看到了钱的作用和魅力;到5岁,儿童开始有攒钱的朦胧意识;5岁~8岁的儿童已尝到拥有钱的乐趣,他们常常将攒的钱拿出来数一数,甚至常把钱攥在手里;到9岁和10岁的儿童,才真正懂得存钱的概念;但到10岁左右,钱对儿童来说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因为儿童接触钱的机会多了,手里已有了或多或少的零用钱。

(2)儿童对商店的态度。在儿童的眼里,商店是用钱买东西的地方。

在5岁儿童看来,商店是一个人而不是集体拥有的,这个人收集来各种商品,别人再从这里得到自己所要买的东西;到7岁,儿童开始知道一些利润的概念;10岁左右,他们能认识到利润是商店存在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儿童在商店里已具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

(3)儿童对商品、商标和包装的态度。儿童最感兴趣的商品是糖果和各种零食,此外还有玩具和连环画,他们攒的钱主要用于这方面的消费。儿童对商标的认识程度较高,即使不会阅读也能在众多的商品中认出某一商标。新颖而美观的包装会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激发其购买欲望,简易、容易开启的包装更受儿童喜爱,包装影响着儿童对商品和商标的态度。(4)儿童对商品价格的态度。儿童对商品价格的意识很差。

5岁~10岁的大部分儿童能知道商店内商品的不同价格,但对价格并不在意,很少考虑价格问题。若某商品价格超出儿童经济能力,他们会说服父母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7岁后的儿童能接受父母不买的决定。(5)儿童对儿童广告的态度。儿童广告对儿童的影响是有限的。一般来说,5岁~7岁的儿童不喜欢广告;四五年级的小学生不大相信儿童广告;父母及周围朋友的态度对儿童的影响更大。

儿童是一个很重要的消费群体,但在消费上必须依赖成人。学龄前儿童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但不是直接购买者,因此他们在消费上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依赖性;其次,他们对消费品的需要起初主要是限于生理上的物质需要,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神需要才逐渐发展和丰富起来。

学龄期儿童,精神、文化和知识的需要逐渐丰富并逐渐占据中心地位。进入学龄晚期时,他们在消费上的模仿性减弱而自主性开始发展,但选择商品的能力还比较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家长们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智力投资和早期教育,这必将对儿童的消费心理产生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