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408页(959字)
一译“个别差异”。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在心理学研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能力或智力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能力水平的差异,如聪明与愚笨;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如早熟与大器晚成;能力结构类型上的差异,如有的人观察力、记忆力强,而有的人思维力、想象力强等。
(2)人格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格理论对此有不同的阐释。在精神分析理论中,阿德勒以个人追求的目标及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来解释;G.W.奥尔波特从特质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是个体不同的人格特质或在某些特质维度中的不同位置形成的人格差异;持学习论观点的斯金纳将个体差异归因于个体在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强化经验的不同;持现象学观点的罗杰斯认为,个体对环境知觉构建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现象场,从而产生个体行为反应的差异。
就某一方面而言,在性质上可分为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个体内差异是指每个个体内部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个体间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还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身心特点、行为方式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度。
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最早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1884年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专门设立了一个人类测量实验室,获取了大量个体身高、体重、阔度等身体素质以及视听觉的敏锐度、肌肉力量、反应时等感觉运动功能的测验结果;还发展了分析个体差异资料的统计方法,选择和修改了一些数学分析技术,使一些没有受过数学训练的人也能将测验结果定量化。
其后,美国心理学家J.M.卡特尔在美国实施的个体心理测验包括肌肉力量、运动速度、痛感受性、视听敏感度、重量辨别、反应时、记忆力及其类似项目。他与高尔顿的观点基本相同,认为对智力的测量可以通过感觉辨别力和反应时测验获得。与此同时,法国心理学家比内也致力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他认为,智力包括一切高级心理过程,表现在推理、判断以及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上。以此为依据,他与T.西蒙合作,于1905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内-西蒙量表”。
心理学家对个体差异研究的兴趣推动了心理测量的发展,而心理测量的发展又为个体差异的研究提供了客观而可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