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吉林大学出版社《四库大辞典下》第1914页(1736字)
四卷。
东汉班固(32-92)撰。班固是东汉杰出的史学家,曾着有《汉书》一百卷。《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或《白虎通德论》。东汉初年,由于谶纬的发展,古文经学的兴起,政治思想及学术领域出现了极其复杂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章帝于建初四年(79)召开了白虎观会议。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魏应、杨终、淳于恭、丁鸿、楼望、张酺、成封、鲁恭、桓郁、召驯、班固、贾逵等。在这次会议上,命班固记录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义》。全书共汇集四十三条名词解释,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习、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其中许多重要条目并不是关于制度的法典式的规定,而是汇集不同观点的学术说明和解释。这四十三条名词解释基本上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礼仪、制度,但也有一些名词有哲学意义。其中重要的有“天地”、“五行”、“人”、“性情”。关于“天地”,《白虎通》基本上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
它说:“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关于“五行”,《白虎通》说:“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白虎通》关于人的基本观点,是沿袭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同类”的思想。它说,人与禽兽有别,是因为“人含五常而生,生而有恩爱,亲亲之道。”人是天之子,“经天地之数五,十月而备,乃大成也。”它认为,人的寿命是由气禀决定的。它说:“命者何谓也?人之寿也,天命已使生者也。”认为人有形体和精神两方面,形体是气构成的,精神也是气的作用。《白虎通》关于性情的观点,原于董仲舒和谶纬,它说:“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白虎通》以阴阳五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普遍地具体地说明一切事物,而不管这种解释如何荒谬,因而它成了一种思维模式。
在这部书中,无论是对“三纲五常”的解释,还是对日常生活现象、婚丧嫁娶以及一切礼仪祭祀的解释,都援引阴阳五行作为具体立论的出发点和基础。例如封建时代,朝廷设置三公的官职,司马主兵,司徒主人,司空主地。本来是殷周以来官职名称和职务分工的承传,并无深奥意义。但《白虎通》则用阴阳五行进行解释,它说:“司马主兵,言马者,马,阳物,乾之所为,行兵用焉,不以伤害为度,故言马也。”认为三者名称和职责的区别,是由名称内涵的阴阳五行属性决定的。《白虎通》的基本思想,实质上和董仲舒一样,是以封建伦理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反映的是古文经学和宗教神学的世界观。这种观点的实质是经学走向破产的标志。
《白虎通》和一般的理论着作不同,它所表述的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而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督率群臣作出的决议,全面地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形式上看,这套决议虽然只涉及到五经同异中的一些问题,属经学范围,不算作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典,但是其内容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各种行为准则,直接为巩固统治阶级的专政服务,所以说在东汉时期,它起着一部法典的作用。
这部书开宗明义就对君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了规定。它说:“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它认为,天子所以能够拥有最高的权力,是因为他是“有土之君”,天下的土地都是他的私有财产。
总起来说,《白虎通》总结了两汉经学成果,围绕着三纲五常构成了一套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充分体现出来,在东汉时期起了法典的作用。《白虎通义》问世后,有各种版本流传于世。
主要有:两京遗编本、《汉魏丛书》本、《格致丛书》本、《古今逸史》本,并二卷。明嘉靖傅仿元刊本十卷,抱经堂校刊本最佳。
抱经初据何允中《汉魏丛书》本精校付雕,后得吴骞所藏北宋时坊刻本,及吴门朱文游所藏上卷影宋,下卷宋刊本。又见朱文游藏元大德本,附校勘补遗于后云,世所行《白虎通》,皆从元大德本出。
以所见宋刊本为最古。明杨佑刊本,百名家书本。大德九年刘平父刊本,题《白虎通德论》十卷。明俞元符刊二卷本,吴氏刊本,子书百种本;明刊清敬思堂印本。
清康熙刊秘书二十一种本,乾隆壬戌重刊;秘书二十八种本,嘉庆乙丑刊。广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
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十二卷,光绪元年淮南局刊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