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城语录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吉林大学出版社《四库大辞典下》第1950页(1253字)
三卷,附行录一卷。
北宋马永卿(生卒年不详)编。马永卿字大年,扬州(今属江苏)人,曾流寓铅山。据《广信府志》载,知其曾登大观三年(1109)进士。
据所作《嫩真子》,知其曾官江都丞、淅川令、夏县令,又称曾官关中,但不知何官。
刘安世,字器之,学者称元城先生。宋徽宗初年,刘安世与苏轼同北归,大观(1107-1110)中寄居永城,马永鲫方为主簿,听说刘安世学问博洽,上门求教,拜师为徒。
受学一年有余,受益非浅。因追录先生之言,编成此书。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分条记事,共分乡里、献书、治书、学问、新法、释氏、东坡、金陵、行己、淮南、进言、饮酒、西来、雅谑、变法、唐史、恭俭、任相、薰笼、读书、谏兵、霍光、神武、三代、人材、春秋、西汉、佛书、贤主、公孙弘、遗令、名相、居洛、取国、卜世、求教、诈伪、论诗、人品、酷吏、用兵、围棋、官制、夏至、左氏、殿试、请老、作史、六经、事君、玉堂、高帝、褒贬、论易、子弟、北归、历法、甘露、魏征、宰相、老人、谈易等六十二条。卷首有绍兴丙子(1156)八月,范阳张九成序,谓“先生(刘安世)所学所论,皆自不妄语中来,其论时事、论经史、皆考订是非,别白长短,不诡随,不雷同,不欺于心而终之以慎重。此皆不妄语之功也。”刘安世之学出于司马光,书中多有司马光之遗说,但司马光有疑孟,刘安世则笃信之,确实不盲目诡随。
此书虽名语录,但颇及考证,间涉佛道学说,于治经史、育后人、研风俗、述文化等,多可参证。书中亦有偶失之处,如艺祖(宋太祖)制薰笼一事,周必大《玉堂杂记》谓其以元丰后之官制加之艺祖之时,失于附会。安世非为妄语附会之人,当为记忆偶失。李心传《道命录》又论其记程子谏折柳事为虚,谓程子除说书在三月,四月二日方再具辞免,四月上旬非发生之时。《四库全书总目》驳斥说“四月上旬与三月相去几何?执此以断必无方春万物发生不可戕折之语,则强辩非正理矣。又谓朱熹作《名臣言行录》,于王安石、吕惠卿等皆有所节取,独不录安世之言行。是因为安世曾上疏论程颐,又与苏东坡交好,语录中又微及程颐谏折枝事,又好谈禅学等,朱子左袒程颐,故而不是,以为门户之见。今考朱熹《名臣言行录》前后集凡引《元城语录》数条,非为一字不取。
可证其书颇有价值。
《元城语录》刊行后,颇具影响,明人崔铣以《宋史·艺文志》有刘安世《言行录》二卷,早佚,乃精心搜寻,拾遗补缺,辑成《行录》一卷,附于《元城语录》之后,与之并行于世。清人王崇庆参考诸书,为之注释,名之曰《元城语录解》、《行录解》,“其言之纯者,则益发挥以振开后学之志;少有未醇,亦为之辩难,使学者不昧所从。”(《元城语录解》序)。
解中多所发明,间有辩证,亦能伸己见,颇为可取。清人王仁俊又搜集散失,辑有《元城语录佚文》一卷,可资参证。今传本不一,有《四库全书》、《托跋廛丛刻》、《小万卷楼》等丛书本,《惜阴轩丛书》、《畿辅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有《元城语录解》、《行录解》、《经籍佚文》收有王仁俊辑《元城语录佚文》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