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伶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63页(1012字)
【生卒】:1907.2.23—
【介绍】:
原名任锡圭,字禹成,又名任尚之。
笔名有任伽、尤兢、叶富根、任用梁等。江苏宜兴人。1930年在北平大学法学院俄文系读书,1931年加入北方左联和北方剧联。同年任北平剧联和呵莽剧团、苞莉芭剧团负责人,领导天津、济南、太原及绥远等地的剧联小组,并参加编辑《戏剧新闻》。
这个时期创作有独幕剧《灯塔》、《风嫂嫂》、《瓦刀》、《警号》(又名《一颗炸弹》)和《丰收》等。1933年到上海,历任剧联组织秘书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组织秘书,分工领导剧联、教联、语联等。
1934年参加电影小组,在《申报》的“电影专刊”发表了大量影评。1935年春,任剧联党团书记,直到七七事变前后。
这个时期的创作有《夜光杯》、《腊月二十四》、《夏夜曲》、《汉奸的子孙》、《回声》、《浮尸》、《蹄下》、《血洒晴空》等四十多个独幕剧和多幕剧,还翻译剧本《西班牙万岁》。
其中五幕剧《夜光杯》情节新奇曲折,形象独特鲜明,获得好评。抗战爆发后,他留守上海,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主任秘书之一,兼任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部长,并积极组织十三个抗日救亡演剧队和三个战地服务团、一个京剧界救亡协会。上海沦为“孤岛”后,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委员,领导上海剧艺社、上海艺术剧院、青鸟剧社开展抗日戏剧运动。
这个时期的创作有话剧《“皇军”的“伟绩”》、《女子公寓》、《花溅泪》、《女儿国》、《夜上海》、《大明英烈传》等,其中《夜上海》被李健吾称之为“八一三”以后最能说出上海生活的戏剧。1941年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司徒慧敏等发起组织旅港剧人协会。创作短剧《第四种病人》和《庄严与卑鄙》等。同年7月在桂林完成四幕话剧《长夜行》。1943年在重庆与夏衍等组织中国艺术剧社,坚持进步的戏剧活动。在重庆的近三年时间里,创作了剧本《杏花春雨江南》和《心狱》,与夏衍、宋之的合写了《戏剧春秋》和《草木皆兵》。
1945年回到上海,从事党的文化工作,创作多幕剧《清流万里》等。1948年秋南下香港,主编《华商报》的“舞台与银幕”双周刊,《文汇报》的“影剧周刊”,《大公报》的“影剧”周报。建国后历任上海市文艺、文教、电影、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创作有多幕剧《七月流火》,还与孟波、郑君里合作创作电影剧本《聂耳》。
他的戏剧创作以迅速、多产着称,记录了民主革命时期白区的战斗生活片断,在我国话剧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