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花鼓戏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7:54:1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902页(342字)

民间小戏剧种。

俗有“灯”等多种名称,20世纪50年代曾称衡剧、衡阳花鼓戏,又常冠以县名,1982年定今名。源于灯会(车马灯)、采茶、傩舞等民间歌舞,约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剧种,主要流行于湘南各地。声腔以呐子牌子和川调为主,另有洞腔、小调等。以旧衡州方言为基础提炼成舞台语言。

传统剧目百余个,“三小戏”占三分之二。表演艺术幽默、夸张,歌舞性强,吸收民间百戏、杂耍的痕迹明显,如梯技、赶桌、打钱鞭等仍保留在一些剧目中。

抗日战争时期,一度进行艺术改革,演出新剧目宣传抗日。1949年后,整理、改编的《打铁》、《朱买臣卖柴》等剧和创作的现代戏《喜哥走了桃花运》获省会演奖,衡阳市和衡东、衡山、永兴、资兴等县曾建有专业剧团。

上一篇:邵阳花鼓戏 下一篇:常德花鼓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