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二卷散文卷》第126页(3344字)
【生卒】:1881.9.25—1936.10.19
【介绍】: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取名树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笔名还有唐俟、越客、随洛文等百余个。
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一个没落中的封建士大夫家庭。6岁入家塾,读诗书经传,但他喜欢野史、笔记,爱好美术。13岁时祖父下狱,接着父亲重病去世,家庭经济由小康坠入困顿,体验到人世的炎凉,社会的黑暗。
他幼年时随母亲到乡下的外祖母家居住,和农民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898年他离家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铁路矿务学堂学习。
这两所学校虽然办得“乌烟瘴气”,但他却读了许多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书,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他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思想武器。1902年4月,他到日本求学,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积极参加反清爱国运动,写下立志献身祖国的《自题小象》。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原想从医学入手,促进人民对于政治改革的信仰。后因严酷现实的刺激,感到激发民众觉悟尤为重要,毅然弃医从文。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
辛亥革命爆发,他以兴奋的心情欢迎和支持这个革命,可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他深感失望,年底作文言小说《怀旧》,描绘了这场“革命”给地主豪绅造成的虚惊,而下层人民却漠然处之。1912年春,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不久,随部迁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佥事。他目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深感愤怒和苦闷,着手抄写碑帖和整理古籍,思索中国前途问题。1918年鲁迅感受到十月革命胜利这新世纪的曙光,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
他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为了战斗的需要,鲁迅开始在《新青年》“随感录”专栏等处发表精悍锋利的杂文。
1920年秋起,他还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编定《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等。“五四”落潮期,他苦闷彷徨,但仍然进行韧性的战斗,写了短篇小说集《彷徨》和散文诗《野草》,还写了大量杂文对封建复古派的欧化绅士进行斗争。
1925年后支持与领导《语丝》、《未名》杂志,主编《莽原》、编辑《未名丛刊》、《乌合丛书》和《未名新集》;支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运动。1926年8月,鲁迅因受封建军阀和政客的迫害,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写了《汉文学史纲要》,编成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1月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四一二政变中,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职。
1927年9月底,鲁迅离开广州到上海定居,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开始了一生最光辉的战斗。在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中,他学习研究并翻译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主编《语丝》,与郁达夫创办《奔流》,编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丛书,与柔石等组织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朝花旬刊》。1930年3月起参与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先后主编和与人合编《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并以杂文为武器,对胡适、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1931年,他和宋庆龄、杨铨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营救被捕革命者;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又是国际反帝反法西斯会议名誉主席之一。在粉碎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中,他成了共产主义的伟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
毛泽东对他的一生作了崇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已被译成英、日、俄、法、德等五十多种文字,他成为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鲁迅一生写了六百多篇议论性的杂文,分别收入十六个集子。这些文章象无比锋利的匕首和投枪,掷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鲁迅把这些文章称为“短评”、“杂感”或“杂文”,后人一般称之为杂文。鲁迅是这种文体的伟大的开创者之一。
还培养了整整一代的战斗者。“五四”时期,鲁迅是《新青年》杂志上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战斗杂文作家。
从1918年8月起,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长篇随笔体的社会思想评论的杂文,发表了27篇“随感录”,还有“通信”、“什么话”式的杂文,此外,他还在《每周评论》、《晨报》副刊上发表一些杂文。
这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开创期,作品分别编入《坟》、《热风》中,有的收在别人为他辑集的《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这时的杂文侧重于思想文化、道德伦理领域,比起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杂文,更富于生活实践,有更鲜明的文学色彩。他自觉遵奉这两位“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无论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还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无论是反对封建迷信、专制,提倡科学、民主;还是反对“皇帝和奴才”式的“经验”,张扬革命的“理想”;无论是针砭时弊,还是阐发人生哲理,都充满着破坏旧轨道和开辟新道路的蓬勃朝气和强烈的批判战斗精神。鲁迅自觉运用杂文武器进行战斗是在《语丝》时期,这是他杂文创作的发展期。他曾在十种报刊上发表杂文,编进《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两地书》和《而已集》中。杂文数量急增,思想比前尖锐深刻,内容更开阔丰富,艺术上也有更多的创造和发展。第一次大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被摄入他的杂文之中,他那烛照历史和现实的思想光芒中,已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火星。他这时的杂文已粗具革命史诗的历史规模和更高的审美价值了。名篇如《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论雷峰塔的倒掉》、《看镜有感》等。
《两地书》不同于一般的“情书”,占据该书中的地位的,是鲁迅和许广平关于中国社会改革的途径和方法的对话,是鲁迅对自己灵魂和中国国民灵魂的无情而深刻的解剖。《两地书》是独标一格的杂文集。定居上海以后,鲁迅以主要精力从事杂文创作,产量愈来愈丰饶。包括《而已集》的一部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的全部。
其中《而已集》一部分至《南腔北调集》是鲁迅杂文创作的飞跃期;《自由谈》时期是其杂文创作的成熟期,《且介亭杂文》三集则是其高峰期。在这各个时期里,鲁迅杂文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是不断丰富、发展和提高的。
从思想上说,“从《二心集》起以后八部文集中,他纪录了大地主买办集团的媚外独裁的历史,可耻的不抵抗主义,替日本侵略者作前驱的内战,残酷的文化大屠杀,同时他也描写出来了各种奴才的嘴脸”(《鲁迅的方向》,重庆《新华日报》社论,1946年10月19日)。鲁迅后期杂文更自觉地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同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高涨,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血肉相连,有着更宏伟的诗史特征,凝聚着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成为一部大时代的百科全书;有着洞幽烛微的思想深度和不可抗据的辩证法威力,成为一座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灯塔。在艺术上,鲁迅后期杂文,有着更自觉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创造,坚持逻辑判断和审美判断的统一,说理的形象化、理趣化和抒情化上升到更高的高度。
名篇如《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逃的辩护》、《中国人的生命圈》、《病后杂谈》、《“题未定”草》等等。鲁迅的抒情散文《野草》,用瑰丽的色彩、神奇的意境和象征的手法,写出了象诗一样凝炼、含蓄和优美的篇章。在这里既反映了他探寻真理和韧性战斗的精神,又解剖出他苦闷彷徨和愤懑忧伤的心理,是他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前艰苦思想历程的反映。
名篇如《这样的战士》、《秋夜》等。鲁迅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是对往事的回忆。他用清新明丽和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叙述了童年时代的私塾生活,封建伦理的课外教育,父亲的患病及其悲惨的死亡;叙述了离开破落的封建家庭,去寻求真理的过程,留学前后的种种经历,辛亥革命时期绍兴的社会等等。名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