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汉语大词典第八卷 更新时间:2018-12-14 02:56:56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八卷》第753页(1918字)

《广韵》于霄切,平宵,影。

【1】“[腰]”的古字。《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楚辞·离骚》:“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背痛。”引申为将物系于腰部。《后汉书·张奂传》:“吾前后仕进,十要银艾,不能和光同尘,爲谗邪所忌C”{三国}{魏}{曹植}《责躬》:“冠我玄冕,要我朱绂。

”亦用作量词。《周书·李贤传》:“赐衣一及被褥,并御所服十三环金带一要﹑中厩一匹。

”【2】“[]”的古字。

裙子上端围在腰际的部分。引申为缝裙子的。《诗·魏风·葛屦》:“要之襋之,好人服之。”{毛}传:“要,也。”{高亨}注:“要,读爲腰。用爲动词,即缝裙子的腰。”【3】约请;邀请。

《诗·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晋}{陶潜}《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鷄作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一日,日衔半规,少年歘至。大喜,要入,命馆童行酒。”【4】约言。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作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左传·哀公十四年》:“使{季路}要我,吾无盟。”{杜预}注:“{子路}信诚,故欲得与相要誓而不须盟。”{唐}{崔湜}《塞垣行》:“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5】指所订立的誓约﹑盟约。

{汉}{荀悦}《汉纪·高后纪》:“{陵}让{平勃}曰:‘诸君背要,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晋书·段匹磾传》:“君若不忘旧要,与吾进讨,君之惠也。

”《陈书·虞荔传》:“且朝廷许以铁卷之要,申以白马之盟。”【6】探求;求取。

《易·繫辞下》:“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高亨}注:“要亦求也。此言用《易经》求人事之存亡吉凶,则安坐可知矣。”{宋}{秦观}《韩愈论》:“别白黑阴阳,要其归宿,决其嫌疑,此论事之文如{苏秦}﹑{张仪}之所作是也。”【7】拦阻;截击。《孟子·公孙丑下》:“〔{孟仲子}〕使数人要于路。”《淮南子·原道训》:“射者扤{乌号}之弓,弯{綦卫}之箭,重之{羿}﹑{逢蒙子}之巧,以要飞鸟,犹不能与罗者竞多。”《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是岁地连震”{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录》:“{孙韶}又遣将{高寿}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于径路要之,帝大惊,{寿}等获副车羽盖以还。”《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英夷入粤纪略》:“于是相率要孩童于路,杀而烹食。”【8】迎候;迎接。《楚辞·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北周}{庾信}《吹台山铭》:“比花依树,登榭要春。”【9】约束;禁止。《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管子·君臣下》:“选贤遂材而礼孝悌,则奸僞止;要淫逸,别男女,则通乱隔。”{汉}{王符}《潜夫论·劝将》:“非此四者(指趋利﹑避害﹑显名﹑厚赏),虽圣王不能以要其臣,慈父不能以必其子。”【10】要挟;胁迫。《论语·宪问》:“{臧武仲}以{防}求爲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梁书·侯景传》:“复寻来书云,僕妻子悉拘司寇。以之见要,庶其可反。当是见疑褊心,未识大趣。”{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今闻{日本}要我以释丧师之将,是欲以散衆志而激民变也。”【11】和;会合。《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要女!”{余冠英}注:“‘要’是会合。

以歌声相会合就是和。

”《荀子·乐论》:“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12】引申为迎合。《韩非子·二柄》:“故人主贤,则羣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羣臣之情不效。”【13】审察;核实。《周礼·秋官·乡士》:“辨其狱讼,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郑玄}注:“要之,爲其罪法之要辞,如今劾矣。”{贾公彦}疏:“劾,实也,正谓弃虚从实,收取要辞。”【14】矫正;更正。《淮南子·墬形训》:“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高诱}注:“要,正也。以太岁所在正天时也。”【15】乘;趁。《战国策·赵策三》:“请要其敝,而地可以多割。”{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一》:“饰辨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説。”【16】对着;朝着。

{南朝 梁}{吴均}《入关》诗:“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17】五服之一。古代指离都城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的地区。参见“[要服]”﹑“[要荒]”。【18】见“要妙”。【19】见“要绍”。【20】通“[幺]”。参见“[要靡]”。【21】姓。{春秋}{吴}有{要离}。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上一篇:西成 下一篇:要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