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双腔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62页(1522字)
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各自构成的不可分割的心电活动单元称为心电双腔。
具有传导性能的房间隔和室间隔在电学上并不产生屏障或分割作用。因此解剖学上心脏的四个心腔,可以看作是由心房和心室所组成的“心电双腔”。通常左、右心房合称“双房单腔”(biatrial chamber);左、右心室合称“双室单腔”(biventricular chamber)。具有绝缘作用的房室纤维环将双房单腔和双室单腔隔开,使心房激动只能经房室连接区下传到心室。
房室连接区具有传导缓慢和不应期较长的特点,在心电双腔之间起闸门作用。“双房单腔”系由仅2~3mm厚的心房肌构成,在心房壁中仅有少数半特化的传导纤维如结间束,故远不如心室内的传导系统发达。
激动在“双房单腔”内推进或传导是以纵行方式进行的,即在心房肌中沿毗邻心肌的纵轴缓慢扩展,每秒仅800~1800mm。“双室单腔”是一个厚约5~10mm的厚壁结构,心室肌内富有高度特化而高效的心室传导系统,使激动能快速地传布到心内膜下,并沿着浦氏纤维自心内膜面向心外膜面推进。
激动以每秒约4000mm速度在束支及浦氏纤维中先纵行后横行传导,从而保证了较厚的“双室单腔”能几乎同步地进行除极和复极。“双室单腔”的这种快速横行传导的激动过程与“双房单腔”的缓慢纵行传导形成鲜明对比。心电双腔概念与某些心律失常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例如:(1)与节律重整的关系:在无保护机制的正常情况下,各个同腔起搏点的激动由于彼此距离短和传导速度快,故常易按照“频率(或自律性)优势控制规律”而互相影响。高频起搏点的高频激动凭藉其频率(或自律性)优势而抢先侵入同腔低频起搏点,引起后者节律重整,所谓同腔系指高频起搏点和低频起搏点处于同一心电双腔单位中,例如房性早搏多引起同腔的窦性节律顺延以致代偿间歇不完全。
一系列的节律顺延使同腔低频起搏点成为无效起搏点,以致只有一个高频起搏点所发出的单一心律控制心脏。例如,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窦性心律控制心脏而房性起搏点成为无效起搏点,当房性心动过速出现时,窦性心律不复存在。反之,异腔起搏点互相引起节律重整的机会较少,这是因为连接区的生理性逆行传导阻滞保护了高位或房内低频起搏点免受某些异腔低位或室内高频起搏点侵入的缘故。
又如,室性或连接性早搏多不能通过连接区逆传入双房单腔,故窦性心律仍如期出现,因而代偿间歇是完全的。
同理,频率高于窦性频率的室性心律或连接性心律较易与窦性心律并存而形成伴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房室脱节的双重心律。(2)与形成融合波的关系:如上所述,同腔的不同起搏点的激动不易形成双重心律,所以融合波较少(例如窦性P波与房性P′波较少融合);异腔并存的双重心律形成融合波的机会较多。
这是因为这两种激动若是由于时间上的巧合,几乎同时在同一心电单腔的不同部分(由于异腔激动进入另一心腔的入口大多与另一心腔激动的起搏点部位不同所致)进行传导时,便可引起一部分心肌除极,这两部分心肌除极波融合在一起就形成融合波。例如,舒张晚期室性早搏可与窦性搏动形成室性融合波;连接性或室性搏动的逆行P′波可在双房单腔内与窦性P波形成房性融合波。
(3)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心房颤动远较心室颤动多见的原因亦与心电双腔的超微结构和传导特点不同有关。由于双房单腔缓慢的纵行传导以及心房肌之间不但有“端对端”,而且有“侧对侧”闰盘等特殊联系装置,常易加重房内传导延缓而产生各部分心房肌电生理状态的不一致,包括各部分心房肌除极和复极不同步以及兴奋性和不应性的不一致,结果形成多发性微折返而诱发房颤,且房颤常是长期持续存在。
心电双腔概念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