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胸导联

书籍: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 更新时间:2019-01-06 15:49:02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186页(874字)

亦称“HC导联”或“尹氏导联”。

系我国学者尹炳生教授于1973年设计。头胸导联是一种新型的导联系统,旨在实现单极导联对心脏进行全方位诊断的设想。

头胸导联参比电极(-)与地电极并置右前额,相距3~5mm,探查电极(+)置胸背腰腹各部,一般选在心前导联各点。由于躯体任何部位都存在着一个心电的时变依赖电势,所以地电极亦应在心电准寂静区选点。根据电路与心电图形成关系的优势原则、选择原则和地参比原则,将负输入电极与地电极的位置选在右前额,且相互距离3~5mm,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这是因为:(1)与胸部相比右前额距心电源较远,衰减明显,电活动较弱;(2)右前额等处正对心底部,该部房室进出口以瓣状膜分隔为主,心电活动很弱,心底周边部心肌(尤其动脉圆锥部)是最后去极化区,去极化方向主要指向膜部而背向体表,与右前额的轴线几成直角,心底部的电活动对右前额影响小,所以右前额成为心电位场的准寂静区。

因此,位于右前额的头胸导联参比点的电位及相位与地电极无显着差异,接近理想“0”点,所产生的共模抑制效应及异常的差模放大效应被尽可能地弱化,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仪器设计中固有的弱点,使测试点的P-QRS-T各波阵的表达较真实,P、R、T正相波阵被完整地表现出来,故头胸导联形式上是双极导联,实际上其单极性优于Wilson导联。头胸导联仅一个参比量,呈单一性,其图形演变规律、诊断标准统一,心电变异较小,如胸部V3R~V6各R波振幅值相差80%~96%,小于同步记录的Wilson导联值(95%~97.3%),远小于一般文献记载范围(95.2%~98.7%)。

根据全国头胸导联理论与应用研究协作组共413个单位应用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对比观察37个病种15万例的实践表明:常规导联能诊断的,头胸导联能表达;某些常规导联难以表达的,头胸导联常有特征性表现。

例如可用同样标准对右心室梗死和正后壁心肌梗死进行诊断等。

头胸导联系统可能是一个有前景的导联系统,其理论体系目前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其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的高水平临床验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