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2》第817页(833字)
古地区名。
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西南部;唐后泛指今山西全省。因黄河经此作北南流向,本区位在黄河以东而得名。郡名。
战国魏置,后属秦。
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汉代辖今山西阳城、沁水、浮山以西,永和、隰县、霍州市以南地区。
北魏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辖境缩小至今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蒲州为河东郡。产池盐;历为军事上控制关中的门户。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蒲坂县置。
治今永济市蒲州镇。历为河东郡、蒲州及河中府治所。
明洪武二年(1369年)并入蒲州。
道名。
(1)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开元以后治蒲州(今永济市蒲州镇)。辖今山西及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地。(2)明置。
属山西省,驻蒲州。清辖平阳、蒲州二府、霍、解、绛、隰四州,兼管河东盐法。嘉庆间移驻安邑。1928年废。
唐方镇名。开元十八年(730年)改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长期领有太原府及石、岚、汾、沁、仪、忻、代等州,辖今山西内长城以南,中阳、灵石、沁源、榆社、左权以北地区。路名。
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并州(后改太原府,今太原市)。
辖今山西内长城以南,龙门山、稷山、绛县、垣曲一线以北;西北有今陕西东北角吴堡、佳县以北地区。金天会六年(1128年)分南北两路:河东北路治太原府,辖今山西中阳、灵石、昔阳等县以北,内长城以南及陕西吴堡以北地区;河东南路治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辖今山西南部及河南武陟以西黄河以北地区。
兴定三年(1219年)移治晋安府(今山西新绛)。
蒙古废。
区名。在天津市区东部、海河东侧。
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62.1万(1996年)。区人民政府驻十一经路。
1924年设区,初为天津特别三区。
1956年始称河东区。为天津市工业区之一,有天津钢厂及发电、机床、棉纺等厂。七经路、郭庄子大街为商业区。天津海关、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纺织工学院、音乐学院设此。
京哈铁路东西贯通。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