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均衡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110页(1298字)
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如何实现最大的满足程度的理论,具体地说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商品价格和效用函数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选择满足预算约束而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最佳商品组合,这种配置状态称为消费者均衡。在既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不再改变,消费者处于愿意(获得最大的满足)而且能够(有支付能力)购买的商品组合状态。在确定消费者均衡方面,经济学家先后采用了边际效用分析法(基数效用理论)、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分析法(序数效用理论)。
早期的经济学家,如德国的戈森(H.Gossen)、英国的杰文斯(W.S.Jevens)、法国的瓦尔拉(M.E.Walras)对于效用的数量方面的性质,采用基数效用的概念;在解决消费者均衡问题时,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他们假定某消费者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X和Y两种商品,由于收入是固定的,他买进X的数量越多,相应地买进Y的数量越少。而随着X的数量增加,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X的边际效用递减;与此同时,递减的Y的数量使Y的边际效用相应递增。为了使得他花费全部收入换得的X的全部效用和Y的全部效用之和达到极大值,他将调整其买进的X和Y的数量,一直到他买进的X的一定数量中最后一个单位的效用同他相应买进的Y的一定数量中最后一个单位的效用之比,恰好等于X的价格与Y的价格之比,即:
只有满足上述条件,该消费者花费一定数量收入于X和Y所得到的效用总和才能达到极大值,他将不再改变其购买的X和Y的数量,亦即消费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决策行为已达到均衡状态。
经济学家如埃奇沃思(F.Y.Edgeworth)、费雪(I.Fisher)等人不赞同基数效用概念,而采用序数效用概念来说明效用的性质,他们主要采用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分析法来确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均衡点。以横轴代表x商品,以纵轴代表y商品。在同一坐标图上同时作出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两条曲线相切于一点,由切点所决定的商品组合即是消费者均衡配置。如图,AB线是消费可能线,I是无差异曲线,两线相切于E点,由E所确定的不同商品组合可以实现消费者均衡。因为E点既在消费可能线上(说明购买该种组合的商品为现有货币收入所许可),又在与AB相交的离原点最远的无差异曲线上(说明购买该种组合的商品可以达到效用最大化)。这时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的斜率相等,或者说,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者的价格之比,即
MRSxy=Px/Py
以上两种分析法,都是在信息完全确定的条件下做出的有关收入约束的消费者均衡问题。这一理论目前沿着两个方向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加入新的约束条件(如时间约束,数量约束等);(2)改变信息环境(如风险条件、信息不对称条件等)。但无论怎样变化,消费者均衡分析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优化方法等)和均衡条件大致都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