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的消费观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659页(1783字)

是《史记》中关于从上古到西汉中期,消费状况和消费思想的记载。是反映古代消费文化和其他经济文化的光辉篇章,涉及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博大精深。主要之点是:(1)关于人的消费欲望与行为及其欲望的管理。司迁认为,追求美好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人的本能,对人类具有普遍性,是任何人所无法改变的。“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对于社会消费动机和行为的管理,统治者有各种态度和办法,但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加干预。其次是进行一些教育和感化。再其次是进行一些规范与约束。最坏的办法,是横加干预,与老百姓争利。“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同上)。(2)只有因地制宜,发挥各行各业的作用,互通有无,搞活流通,才能使经济发展,提高消费水平。《货殖列传》详细地记述了各地的物产及风土人情,说明了因自然条件、历史沿革及交通运输等条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讲,大自然给人类社会提供消费的物质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夫山西饶材、竹、谷、毂、、旄、玉、石;山东多、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货殖列传》)。这些丰富的物产,都是人们所喜欢的消费品,是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所必需的。但这些物产分布在各个不同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农、工、商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粮食要靠农民生产,矿产靠人工开采,各种器具要靠手工业者制造,人们各种物品的需求要靠商人互通有无。是谓“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同上)。这就叫人各施其所能,尽其力,取其所需。所以,司马迁认为,人的这种消费欲望,消费行为,消费需求,是人的一种自发的本能,不是靠行政命令和教育驱使他们干的。而人们的消费欲望与消费需求是多方面的,是需要各行各业在互相联系中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得到满足和保证的。(3)强调搞活商业流通对提高消费水平的重大作用。《货殖列传》在总结致富经验中指出:“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在大城市,各阶层的人口多,对消费品需求的种类多,数量大,这些都是靠商业经营来保证的。许多人都是靠从事手工业和经商走上求生致富之路的。大政治家范蠡在弃官经商后,因善于掌握时机,深通商业经营之道,“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在大都邑里,由各种商业销售的各类消费品很多,据说一年能卖出千酿酒、千缸醋、千坛酱、千张皮、千种谷物、千车柴草、千丈船只、千根木材、万个竹竿、百辆马车、千辆牛车、1000件上了漆的木器、1000钩铜器、1000石白米铁器或卮茜、200匹马、250头牛、2000头猪羊、100个奴隶、1000斤筋角朱砂、1000钧丝绵细布、1000匹花绸、1000担粗布皮羊、1000斗漆、1000答酒曲和盐豆豉、1000斤鲐鱼啛鱼、1000担鲰鱼、1000钧鲍鱼、3000担枣子栗子、1000张狐皮貂皮、1000石羔羊皮、1000条毛毯,或1000钟的各种果菜……(《货殖列传》译文),这说明商业对保证消费的巨大作用。(4)强调要善于在资源开发和精通行业的技能中致富。货殖列传总结记载了各种致富的门路和历史经验,认为穷与富,低消费与高消费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实现这种转化,一是要通晓各地的经济资源,善于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战国时期赵国的卓氏,本来以冶铁致富,后因赵国为秦所灭,卓氏成为俘虏并被迁往外地,别人都要求迁往近处,而卓氏却要求迁往资源丰富的远处,结果以新的铁矿开发而重新致富。山东的程郑,河南的宛孔氏等都是以此而闻名天下的消费富翁。另外,虽然各种行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但只要精于业务,权衡变机,善于经营,都会由穷变富。从事农业劳动,认为是艰辛而又地位不高的事,而秦杨却以务农而富甲一州。小商小贩常常被视为鄙贱的行业,而雍县的乐成却因此而富裕。张氏以卖豆浆而家缠万贯。由此看来,致富和财货的占有并非只限定在那个行业和某些人身上,只要有专业才能在各个行业中都会发家致富。

上一篇:贫富论 下一篇:常平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