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购买力
书籍:消费经济学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23:45:43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324页(686字)
单位货币所能够买到的商品量或劳务量。
它由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对比所决定,即货币购买力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或劳务费用的高低。当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提高时,或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货币的购买力都将下降。反之,当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降低时,或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提高时,货币的购买力都将提高。当代世界上流通的货币有金属货币与纸币两种。金属货币(如金币、银币等)本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代替金属货币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
当纸币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货币的价值保持不变时,商品价值或劳务费用提高,货币购买力就会降低;反之,货币购买力则会提高。当商品价值或劳务费用不变,货币价值提高时,货币购买力会随之提高;反之,货币购买力则会降低。货币购买力的稳定程度,亦取决于货币发行量的适应程度。通常货币发行量应由媒介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决定,超过商品流通量的正常需要,货币就会相应贬值,引起物价上涨。这时人们的货币收入如不相应增加,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如果货币发行量少于商品流通量的正常需要,货币则可能相应升值,使物价稳定或下降,但可能影响生产、流通的正常运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发行货币,实行稳定物价的方针,保持了货币购买力的基本稳定。但有时由于某些政策和计划安排的失误,也曾出现过货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影响到某些商品的生产、流通和市场的正常运行。
〖参〗货币购买力指数
上一篇:非计划购买力
下一篇: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