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 心理学原理 1890(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江西人民出版社《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第73页(7109字)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倡导人,着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原理》是他作为美国心理学之父的代表作。
詹姆斯出生于美国资产阶级家庭。他先后在美国和欧洲各国受过多种专业的教育。小时候在美国上学,后到日内瓦学习法语一年。18岁时又学过一年艺术,但不久又入哈佛学习解剖学和化学二年。22岁时,他随探险队去巴西作博物学家的远征,回来后到德国学习心理物理学和生理心理学。27岁时在哈佛获得医学博士学位。30岁时,在哈佛大学讲授生理学和解剖学,并于1882年升任哲学助理教授,1885年升任教授。1889年又改任为心理学教授,次年出版了着名的《心理学原理》。8年后,他又重任哲学教授直至1910年逝世。
詹氏一生着述颇多,先后着有《实用主义》、《多元的宇宙》、《信仰的意志》等,但唯有《心理学原理》奠定了他作为美国心理学之父的坚实基础。
《心理学原理》一书共28章。各章内容分列如下:
心理学的界定;脑的机能;大脑活动的几个基本条件;习惯;心灵要素理论;心理学的方法和陷阱;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思想流;自我意识;注意;概念;辨别和比较;联想;时间知觉;记忆;感觉;想象;事物知觉;空间知觉;实在知觉;推理;活动的产物;本能;情绪;意志;催眠;注意的必然真实性和效果。
《心理学原理》一书出版后至今,它的力量尚未稍减,它的见识也尚未落伍(波林语)。但它的内容丰富而庞杂,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大都是就事论事。因此,我们将主要介绍其中的“心理学的性质、方法和陷阱”、“习惯”、“心对于其他事物的关系”、“思想流”、“自我意识”、“情绪”和“意志”等问题。
一、心理学的性质、方法和陷阱
心理学是有关心理生活的科学。它既包括心理生活的现象,又包括现象产生的条件。对未来目的的追求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的选择,是一切现象中的心理性现象的标志和标准。无生命物质无所谓目标指向和手段选择活动。有生命物质的目标指向活动包括有意识的指向和本能的或自动化的指向。心理现象是依一定条件变化的,这种条件就是人的身体状态,尤其是大脑状态。因此,心理学一定要预先假定或包含有一定份量的大脑生理学。
心理学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它也不加批判地假定某些材料,即:思想和情感;与思想和情感在时空上并存的物理世界;思想认识的物理世界。
在假定了思想和感情是存在的,是知识的工具之后,心理学就成为研究个体经验和大脑状态之间关系的学科。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心灵是一个个富于确定的真实间空中的个体的心灵,这种心灵是有关其他对象的对象。它的研究方法包括内省法和实验法等。
1.内省法。
心理学的一切假定中最基本的一条是:内省的观察是我们要首先并且又不断依靠的工具,通过它,我们发现意识状态。内省是灵魂对内心生活的观察,是对心理生活的直接知识,也可以说是人对刚结束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记忆,其知识会有很大推想成分。
2.实验法。
实验法对于心理学相当于显微镜对于解剖学。实验的方法随着韦伯、费希纳、冯特等人的使用而使心理学的研究面貌得到了改变,并且使研究结果变得更丰富了。
另外,作为内省和实验补充的比较法是指首先以内省材料为依据,建立正常成人的心理模式,然后再与动物、儿童或有变态心理的成人比较,以期得到对两方面都有益处的知识。
心理学领域内存在一些错误。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心理学名词的贫乏,而使我们忽视某些状态,对它们不加以考虑,同时又误认其他状态,以为它们也像心理学者知道它们的对象那样知道它们自身与它们的对象。这是心理学内的一项极不幸的谬误。
二、习惯
习惯是复合物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生物的习惯现象是由于构成它们的身体的有机物质的可变性。人正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反射特征才形成习惯的。人的神经系统顺应着它练习的模式而长成,因而也使习惯得以巩固。习惯就其行为表现来说是连锁的动作。它能使达到某个结果所需要的动作简单化,使这些动作更准确,并且减少人的疲劳。同时使行为者的动作所需要的有意注意减少。
习惯是社会稳定的节动轮,是社会最可贵的保守势力,它使人人安分守己。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我们必须将很多有用的动作弄成机械的、习惯的。这种动作要学得多、学得早,并且开始时的力量要大。学习新习惯时要一直到它在你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为止。如果只想不做,或不尽早实行,人的品行就不会真正得到改变。
三、心对于其他事物的关系
首先来看看心对于时间的关系和空间的关系。个人的意识在时间上似乎是间断的生活,像腺体停止分泌,肌肉停止收缩一样,脑有时也会不发生电反应。此时,与之并存的是一种最低度的意识。但于有些人,整个可能的意识可以分裂成各部分,这些部分同时并存,但彼此不相知,并且彼此分别有自己的对象。意识对于空间的关系问题即灵魂的位置问题。无延展性的灵魂必定是个不被感知的东西,它不能成为任何空间问题的终点,所以它不能在任何可能的意义上有其地位。它的关系不能是空间的,只能是认识或效力的。
心对于脑以外的其他事物的关系只是认知上的和情绪上的关系。在怎样看待认知作用时,就纯粹心理学者而论,他必须假定对象与主体相对等的二元论,以及二者间预定的调和。由认知作用所得到的知识大体上可分为:认得之知识和晓得之知识两类。
四、思想流
意识是指心理活动,和意识是同义词的感觉和思想也都是用来指所有心理活动的。思想过程有以下五个重要特性:
(一)思想有成为个人所有的趋势。
我们通常研究的意识状态,只有从个体意识里,各个心里,各个自我里,各个具体而特殊的我和你里才可以见到。心理学的直接资料不是思想,而是个人的自我。一切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
(二)思想是不断变化的。
没有任何一个状态,一经过去,能够再现,能够与以前的这个状态合一。每一感觉都对应着某种大脑活动,而大脑活动在生理上时刻变化,因此由脑主管的感觉必随大脑变化而变化。一个永久存在的“观念”按周期地一再重现于意识的舞台之上,这只是神话里才会有的东西。
(三)在每个人的意识之内,思想觉得是连续的。
这个命题有两个意义:1.在每个人的意识之内,即使有个时间上的断缺,断缺后的意识也会觉得与断缺前的意识是连成一体的,是同一自我的另一部分。2.意识的性质在各个刹那间的变化,永远不是绝对突然的。意识并不是衔接起来的东西,它是流动的,即意识流。它与思想流或主观生活之流指的是同一对象。
意识流好比是鸟的生活,似乎只有飞翔和栖止的更替。让我们把思想流栖止的地方叫“实体部分”;飞翔的部分叫“过渡部分”。“过渡部分”的主要用途就在于我们由这个实体的终结到那个实体的终结。以往因为内省地认识过渡部分的真面目是困难的,人们从而认识不到过渡部分。因为假如过渡部分是向着终结飞行,那么在终结之前把它停止了去看它,等于把它消灭了。反之,假如我们等到终结到达了,那么,这个终结因为比过渡部分有力并稳定得多就完全把过渡部分盖住和吞没了。
总之,我们的思想觉得是连续统一的。反之,思想借以进行的字词、意象及其他工具好像是分散的。在这些实体的分子中间,还有“过渡”的意识,并且这些字词和意象是“带边缘”的,不是看起来好象真的分散的样子。
(四)人类思想似乎是应付独立于思想之外的对象,换言之,思想是认识的或具有认知的功能。
思想流是存在的,并可分为实体和过渡两部分;外界事物也是存在的,并且存在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实体部分和外物相对应;过渡部分和事物间关系相对应。因为许多人的思想涉及相同的对象,所以我们相信思想的对象有一个心外复本存在。许许多多对象之中的同一性,乃是我们所以相信“思想之外存实在”的依据。
(五)意识永远总是对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关切,并且意识在它思想的全部时间,总是欢迎一部分,拒绝其他部分,换言之,意识总是在选择。
选择性注意过程和审虑的意志过程都是意识选择性的具体表现。但也还有我们不曾觉察的选择作用,如感觉器官从根本上讲生来就具有选择作用。个体的心在每一时刻都面临着许多可能的选择,意识就是将这些同时的可能互相比较,用注意的援助和抑制作用选出一个,舍弃其他。所以说,一个人的思想经验依赖于他所经验过的事物;可他经验什么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意的习惯。
五、自我意识
研究自我意识,让我们从最广义的自我讲起,然后逐步寻求其最微妙精深的方式,即由德国人所谓经验自我之研究到纯粹自我之研究。
每个人的经验自我即一切他要称之为“我”的,一个人的自我,就它尽可能,最广的意义上说,是一切他能够叫做“他”的总和。我们可将其分成三部分:它的成分;自我情感;自营与自保。
(一)自我的成分。
1.物质自我。
我们的身体、亲人、衣服、家舍和财产都是我物质自我的重要部分。如果这些受损,我们就感到自己受损了。
2.社群自我。
一个人的社群自我就是他从同伴中得到的注意。有多少人注意某一个人,并在他们心中有他的印象,这个人就有多少个社群自我,诋毁其中任何一个印象,就是诋毁这个人本身。
3.精神自我。
精神自我指一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具体是他的心理观能或倾向。它有抽象和具体两种看法,抽象的看法指我们可以将精神自我分为各种能力,然后将其彼此分开并认定自己就是这个或那个能力;我们也可以持具体的观点,精神自我即我们个人意识的整个流,或是这道流此刻的“节段”或“横切面”。精神自我是自我中最持久、最密切的部分。
(二)自我情感与自营、自保。
每种自我的活动都要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和应对行为(自营),也即自我情感和自营自保。具体的自我情感主要是自夸与自薄。与自我相对应的各种自营自保形式是,服饰打扮、饮食起居、聚敛财物等是物质自我的自营行为;社群自营行为包括结交朋友、希望得到他人关注等;精神自营指获取心理上进步的冲动。由于欲望对象的繁多,不同的自我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冲突。其中,将能占有一个人的各项自我以及由此而来的他的各种自视态度排成分等的尺度,身体的自我最低,精神的自我最高,身外的物质的自我及各种社群的自我在中间。
对现象的自我成分描述清楚了,我们就要进入自我意识的本质问题。这种关于个人恒同的纯粹精神的自我意识含着一道思想流,该流的每一部分都能以主动我的身份记住已逝的部分并知道这些部分曾知道过的事物;强调并尤为关心其中为“我”的某些部分,比起其余部分更欣赏这些部分。
思想生为拥有者,死后则被占有,它不断地把它认为是自己自我的东西传给它自己后来的继任。把思想流的过去看作是自我,则思想流的现在就是自我的自我,即自我意识,或叫当事思想。思想流的现在部分占有过去部分说明自我是恒同的。这是由于当事思想记住了过去的思想及其对象,在唤起过去思想的同时往往也激起一定情绪体验和身体的变化。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的人格恒之感恰恰像我们的其他任何一种对于现象间的同一之感。这个结论的根据是:所比较的对象,有个基本的相似,或是这些现象在我们心中是连续的。
占有和被占有不过是当事思想和已逝思想的认识和被认识关系,这个当事思想就是主动我,已逝思想就是被动我。
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发生变化的。其变化包括记忆的改变和现在的身体的与精神的自我的改变。记忆的改变是记忆丧失,或是错误的回想。现在自我之变态的改换包括疯狂的妄想;交替的自我;灵媒与灵附现象。
六、情绪
习惯上人们认为:因为悲伤才哭泣;因为生气才打人;因为害怕才发抖。而一个合理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哭,我们才觉得悲愁;因为我们动手打,才觉得生气;因为我们发抖,才觉得害怕。其原因是,对于事物的知觉立刻引起身体上的变化,而正当这些变化发生时,我们体验到了这些变化,于是情绪发生了。我们人的整个身体是一种“共鸣器”,因此,每个意识上的变化,无论多么轻微,都会使它响应。也就是,身体上的变化,无论是什么,在发生的那一刻都会被清晰地或模糊地意识到,而人们又能在身体变化的同时觉察到和体验到这种身体变化,也就是情绪体验。
个体间情绪反应各不相同,其生理机制是这样的,每个情绪都是一丛元素的结合体,而且每个元素都是由一个已经熟知的生理作用引起。这些元素都是机体的变化,并且每个变化都是刺激的对象所引起的反射作用。这种反射作用是变化无穷因人而异的。因此在人体中,没有专管情绪的脑中枢,因为是相当于已知是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这一类的协同作用。要想在实验上直接证明这种情绪学说是困难的。但可以取某一情绪,在它里面,除了当时受影响的器官所引起的感觉性质以外,指出明明还有别的感觉状态。可这恰是我们无法做到的。
七、意志
从生理上看,人的整个神经组织是一种把刺激转化成行为的机器。我们生命中的理智部分和这台机器运转的中间部分或核心部分有关。每一心理活动最初都必然引起身体的活动。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随着内导神经冲动而来的每一对外物的印象,都能产生某种下行的神经冲动的释放,每一可能的感觉都产生一种活动,而这种活动是整个有机体的一种活动。产生于中枢神经任何一部位的过程,都会在其他每一部分有反响,因而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主体,使有机体的活动增强或减弱。也即,行为和动作是心脑活动的结果。
随意活动是以不随意活动为前提的。本能和反射活动一经实施之后,就要留下两种动作印象,隔远的和在地的(也即本体的)。隔远的印象是由于动作对于眼睛、耳朵或远处皮肤等的影响;在地的印象是指由于动作对于动的部分,肌肉和关节等的影响。当再次想起这些印象并要实现它们时,个体所做的活动就成了随意活动。这些印象就成了动作的直接心理前因或“心理暗号”。这种心理暗号可以是在地一类的意象,也可以是隔远一类的印象。随意活动可以分为需要意志努力的和不需要意志努力即观念发动性活动两类。观念发动性活动即只要心里一有活动的观念,马上就毫不犹豫跟出的活动。在这种时候,我们不觉得在设想与执行的中间夹有什么作用,其中绝对没有明知的指令。因此,内导的感觉神速地引起这些动作,使我们很难确定应该称它为反射作用还是有意动作。观念发动性动作产生的原因是,意识的本性是冲动的。我们所具有的每一个感觉冲动都对应着某种准备激发某一活动的神经冲动。
人的心里同时会出现许多观念,其相互关系或是敌对的或是友善的。我们不得不在这几种观念中进行选择,因而表现出行动的犹豫不决,一旦某种观念占据优势,相应的行动就会自然跟出。意志努力就是在诸种相互冲突的动机和观念中,使某一动机、某一观念独占心上的过程,所以说,意志是心与它的观念之间的一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