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纳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1986(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江西人民出版社《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第556页(10027字)
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35~ ),美国当代着名教育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他的动机归因论将海德等人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等人的成就动机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作出了认知解释,超越了过去动机问题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本能论、驱力论等的局限性。它是一种目前较为完善的认知动机理论,反映了当今动机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应用价值。韦纳于1952年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55年获学士学位,1957年获硕士学位。1959年入密西根(Michigan)大学,196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1965年在明尼苏达(Minnesota)大学任助教。韦纳的主要研究、教学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兴趣是动机、情绪和归因理论。
1965年,韦纳升任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1969~1970年,他到纽约大学城研究中心作访问教授。接着,他又到德国波鸿鲁尔(Bochum,Ruhr)大学作访问教授一年。此外,他还先后到过德国芒内奇“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unich,Max-Planck-institute)、密西根大学、华盛顿大学作访问研究工作。
韦纳近年来在动机归因理论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动机问题研究者和教育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1992年,沃尔勃格(Walberg,H.J)等人经过统计分析研究,把韦纳的有关论述列为近年来最常被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刊物所引用的论文之一。这足见韦纳的研究影响之深远。另外,韦纳还于199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董纳尔德·克姆柏尔(Donald,T.Campell)卓越研究贡献奖,1991年获得德国比勒费尔德(Biefeld)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韦纳曾任美国多种主要心理学刊物的顾问或编辑。如《认知发展》、《认知和情绪》、《教育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杂志》等。韦纳的着述甚丰,且影响巨大。从60年代至今(1994)已总计出版过13部论着,发表过130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其中主要的论着有:《归因、行为原因的知觉》(1972,与琼斯·凯利等合着)、《成就动机和归因理论》(1974)、《人类动机的认知观》(1975)、《人类动机》(1980,译成德文和日文)、《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1986,译成中文)、《人类动机:隐喻、理论和研究》(1992)。主要论文有:《与成就和非成就有关活动的抉择》(1965)、《成就动机的归因分析》(1970)、《归因理论、成就动机和教育过程》(1972)、《成就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1985)、《教育中动机研究的历史》(1990)、《学生间相互作用的归因分析》(1993)等。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是韦纳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于1986年出版。该书是韦纳长期从事动机、归因、情绪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韦纳的认知动机理论观点,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动机和情绪的归因模式,从而把动机、情绪、归因等问题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本书共分9章,第1章论述了动机理论的原则。韦纳在对过去动机理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动机和情绪的归因模式。
从第2章到第6章,韦纳对其动机归因模式展开了更进一步的论述,分别对人所知觉的原因基本概念、归因的内容、结构,以及归因与目标期望、情感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韦纳在成就问题范围内,通过实验证实了他的理论假设。
第7章论述了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的普遍意义。韦纳通过对助人行为和许多其他现象的研究,证实了其动机归因理论可以推广到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像助人行为、假释宣誓决定、戒烟、临床心理诊断等方面。
第8章是对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引申。韦纳在本章中表明了其相互作用的观点。第9章介绍了一组归因理论的实验,韦纳曾用这些实验来研究归因理论,证实其假说。以下我们分几个问题来介绍韦纳的归因理论。
一、动机归因理论的模式
前面已经指出,韦纳的归因理论着重分析行为结果的原因。韦纳以成就动机问题的研究为出发点,并根据其研究成果建立起理论范式。最后,再将这一范式在其它领域中加以推广。在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中,他首先确定了与成就有关的情境中成功与失败的最显着的原因,并从逻辑的和经验的分析中确定了这些原因的基本性质,或原因思维的结构。韦纳指出了三个维度的归因,即:部位、稳定性和控制性。然后,韦纳又探讨了与这些原因思维结构有关的情绪和动机。
韦纳根据其归因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将他前期所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模式加以深化,提出如图1所示的更加细致完整的动机归因模式。
图1 动机的归因模式
这个模式表明,动机发生的顺序是随着事件的结果而引起的,尤其是在与成就有关的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或者在社会的交往中得到的接受或拒绝的结果。这些结果除了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之外(见图中标出的从结果到“快乐”和“悲伤”的箭头1),图1展现了在一定条件下(意外的、消极的、或重要的结果)所激发的一系列因果关系寻找过程。韦纳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人们的确参与这种归因活动。图中箭头2表明归因受决定原因选择的前因(如特殊的信息和因果关系的法则)的影响。接着(箭头3),韦纳列举了与成就有关的成功和失败的典型归因内容(能力、努力、任务、运气等)和社会交往有关的结果归因(身体特征、人格、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韦纳用箭头4表示由归因引起的独特的情感反应,如,放松、惊奇等。箭头5是指归因的结构分类。原因的三个主要维度是稳定性6、部位7、控制性9,图中列出的普遍性和有意性也可能是原因的另外两个维度,但还没有充分的论据证实,因此以问号表示。原因维度的认知的和情感的心理后果分别为期望8(失望和希望)和指向自我的自豪、自尊、惭愧、内疚、放松、惊奇等,以及指向他人的愤怒、感激、怜悯等。最后,心理后果期望和情感影响人的后继行为(11、12、13)(如:助人,成就追求,假释决定等),以及特征(强度、潜在性、坚持性等)。另外,图中的双向箭头表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们现在举例来说明这个动机模式所表示的归因和动机过程。如,小王参加足球联赛。在最近的一次重要比赛中,小王三次痛失得分良机,致使他的队输了。第二天,他早于其队友来到训练场进行专门的训练,希望能在下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对于这个情节,我们可以作以下归因分析:小王在最近的一次比赛中表现差,这引起与失败结果相联的消极情感或悲伤(箭头1)。失败的结果引起原因探寻(箭头2)。小王过去表现好,但在这次比赛中,他比队友表现得差,他因而把他的失败归于比赛之前缺乏适当准备以及在踢球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箭头3),这些原因被知觉为内部的、不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因素(箭头5)。由于原因是不稳定的,小王产生一种在将来比赛中成功的合理期望(箭头6),并对将来抱有希望(箭头8)。由于这里原因是内部的,他的自尊心下降(箭头7);而由于缺乏准备和注意力不够是可以控制的,当他的教练或队友对他生气的时候(箭头10),他体验到内疚(箭头9)。成功的高期望,伴随着希望和内疚能够克服他的悲伤情感,并重新树立起被削弱的自尊心,使他重新开始争取实现目标,并增加下次比赛有出色表现的动力(箭头11、12、13),他因而决定进行更严格的专门训练,并为更好地准备下次比赛而提早到训练场训练。
二、归因的前提条件
韦纳认为归因是由知觉者(活动者或观察者)所作的用于说明一种行为和一种结果间的关系的解释。我们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包含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归因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之中,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对所发生的事情,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自发的解释。韦纳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大量研究,证实了归因现象的普遍性:(1)日常生活中的归因现象调查;(2)书面材料的编码研究;(3)词语表达的编码研究;(4)间接归因的指标研究。
韦纳的调查研究还发现意外的失败的行为结果更容易激起归因。这是因为意外的结果往往促使个体去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了解自己和环境,而个体在没有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则被激发去终止或预防事态的消极状况,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取得进步。
在指明了归因现象的普遍性和意外的及失败的行为结果更容易引起归因现象之后,韦纳在其动机模式之中接着指出了影响归因的前提条件。他认为人们的因果推断活动是复杂的,它受行为发生的过去和现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记忆中的经验或教训等。这些前提条件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特定的信息线索。
韦纳(1977)指出,前题条件中所包含的特定的信息线索主要有个体的成功或失败历史经验、社会规范、他人的表现类型和花在工作上的时间等。这些线索使人们对成败有不同的因果推断。
2.个体的因果图式。
因果图式(Causal Schema)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或原因的一般模式,它代表个体对事件及其相关原因的一般性信念。个体往往根据这些图式作出归因判断。韦纳指出了两种因果图式:其一是“充分因果图式”(Sufficient Causal Schema)它适用于对经常性的、普通事情的归因,这种图式认为成功是由努力或能力两者之一形成的,能力或努力本身都会导致成功。如,学业成就中的容易任务,只要学生具备能力和努力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以取得成功;倘若既无能力又不作出努力,那么,必然导致失败。其二是“必要的因果图式”(Necessary Causal Schema)这种图式认为成功是由能力和努力两者共同形成的,两者分离就无法成功。这种图式适用于以不经常的、困难任务的结果进行归因。
3.个性倾向性。
除了上述的特定信息线索和因果图式外,个体本身的某些特质也影响归因。如,个体的成就需求特质,成就需求高者易于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成就需要低者则易于把成功归于外在的因素。
三、归因的内容
韦纳的归因研究始于对成就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结果的原因解释,这是因为研究者能够控制和操纵成就活动的各种变量,从而获得典型的成功和失败的结果。韦纳在对成就活动中成功与失败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的同时,还收集到大量的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便找出引起成就活动结果的有代表性的原因,即归因的典型内容。
韦纳和其他归因研究者们主要采用以下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自由反应法,给被试只提供结果,即成功或失败信息,让被试对活动结果的原因作出种种推测或自由联想,并把所想到的各种原因列出来。另一种是相关法,给被试提供一系列的原因,并让被试对各个原因对行为结果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所列的这些原因往往先通过自由联想法加以确定,并代表行为结果的主要知觉原因。
韦纳在总结了有关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探索的基础上,指出了四个最主要的对成功的归因内容。对失败来说,这些资料叙述一个同样的研究。这些研究尽可能多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被试类型,来判断各种成就情境中包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在人们的记忆中,可能有大量的原因,然而在成就领域中,只有少数几个原因是显着的,这些主要原因是:能力、努力,即成功被归于高能力和工作努力。而失败则被归于低能力和缺乏努力。在这已经定了界限的表中,能力和努力占支配地位。在几乎所有的已报告的调查中,我们如何有能力和我们试图怎样努力是对成功和失败的最经常的解释。
四、归因的结构
归因结构是归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课题。归因论者大都对此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如海德的单维归因结构观点,把归因分为个人的和环境的两种因素。韦纳对归因结构的研究尤为深入细致,提出了三维结构理论,并通过逻辑分析和经验的分析证明了它的合理性。韦纳的三维结构理论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较高成就。
韦纳认为归因结构分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特定的活动中可能有无数性质不同的归因,而且,在与成就有关的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如能力和努力,可能十分不同于社会交往中接受或拒绝的原因,如性格或生理特点。由此而产生的一个难题是这些多种多样的原因解释之间的关系或可比较性——在什么情况下能力和努力或能力和体态美相似,而在什么情况下它们是不同的?结构分类使得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答。因为通过寻找原因的内在特征,先前不可比较的性质从而具有了数量上的可比性。例如,能力和体态美二者都可以看作是行动者的特性,从而具有相似性而不是完全不同。同时,这二者又与目标容易或任务困难这种非行动者的特性的原因不同。这种分析有利于经验的研究,以便发现对原因的意义有用的其他联系。
韦纳首先通过逻辑分析,区分出归因结构的三个维度即部位(locus)、稳定性(stability)和控制性(controllability),形成其着名的归因三维结构理论。随后,韦纳又通过经验分析、实验探讨论证了这三维结构的合理性。
1.第一个维度:部位。
归因结构的第一个维度是部位,它是指内在或外在的归因维度。这个维度最早源于海德(1958)所提出的个人和环境归因。海德把这个最基本的原因成分表述为,“在朴素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一样)中,行为的结果依赖于两个条件,即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海德采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种个人和环境的区分。这个例子假定一个人在刮风的天气下成功地划船横渡一个湖。这最后的结果可以察觉为由于个人原因(能力、努力、体力等)和由于环境的因素(风浪)。心理学中内在、外在归因相区分的观点是由罗特(Rotter,1966)完成的,从罗特开始,人们真正把归因结构逻辑地区分为内在一外在维度。罗特强调内部、外部原因的控制作用,他将人们觉察到的行为原因区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类。
韦纳在海德及罗特的观点的基础上,把内在一外在原因成分作为自己三维结构的第一个维度,认为这种简单的分类使人们在归因时首先考虑到原因所处的位置,从而把不同的原因进行区分和归类。
2.第二个维度:稳定性。
在运用一维的观点来分析行为的原因时,韦纳发现,同是内部原因,有些波动不稳定,而另一些则保持相对稳定。如能力被看作是一种稳定的接受力,而努力和心境这些原因成分被看作是比较易变的。同样,在外部原因中,一次考试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既可以理解为依赖于阅卷评分的固定标准,又可以归于在考试过程中的运气或没运气这些不稳定的原因,同是外部原因产生的效果不一样。鉴于这种情况,韦纳认为需要一种附加的原因成分来对这种一维观点的不足进行补充。
在一维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稳定性维度,来区分有关成就活动中的最主要的原因: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能力原因既具有内在的又具有稳定的特性,而努力原因则是内在的不稳定的特性。这样,能力和努力同是内部原因,却在稳定性上表现不同。同样,任务难度和运气都属于外部原因,但两者在稳定性上表现不一。
3.第三个维度:控制。
韦纳用与提出稳定性成分同样的演绎推理方法确立了原因的第三个维度:控制性。这个维度是由罗森堡(1972)首先提出的。他认识到,心境、疲倦和暂时的努力,虽然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原因,但它们是有区别的,其中努力是受意志控制的(个体能够增加或减少付出努力的程度),而心境和疲倦的发作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被意志所改变。这个相同的特征可以在内部的和稳定的原因中找到,一些所谓的品质特征,如懒惰、勤奋和忍耐,经常被理解为受意志的控制,它们和成功与失败的其他内部的稳定的原因成分是有区别的,如数学或艺术的天资与身体的协调在受意志的控制上是不同的。
1979年,韦纳把这个识别出来的成分叫作控制性。韦纳在此用它来代表在行动中意志控制的出现与否。我们前边已经提到,罗特曾把“部位”维度称为“控制的部位”,其中实际上隐含了控制性的成分。在此,韦纳认为应把“控制”与“部位”区分开来,作为两个单独的维度。
4.归因的三维结构模式。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韦纳通过逻辑分析确定了三个原因维度,即部位、稳定性和控制性,并通过对不同原理维度的识别和归类,找出了不同归因过程的一般规律,从而创立了归因的三维结构模式,即部位×稳定性×控制性。
这个模式可通过表1显示出来。这个表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维度归因分析的范例,我们可以参照它来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行为结果进行归因分析。
韦纳的归因三维结构模式还得到了许多实验研究的证实和支持。正如韦纳所说:“逻辑的和经验的,演绎的和归纳的,因素分析的和多成分的方法——条条大路似乎都通罗马。”这个三维结构模式具有其合理性和应用价值,它已为心理学、社会学界所广泛接受。对于别人提出是否增加更多的维度的问题,如增加有意性和普遍性两个维度,韦纳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这一是因为对于这两个维度还缺乏必要的、进一步的论证,另一方面是考虑到这样无止境地分析下去,反而会增加理论的复杂性,使其失去对行为进行解释的简明性,这样会适得其反,违背理论建设的初衷。
表1 归因的三维度成份模式
五、归因的动机作用
韦纳在其《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中,重点论述了归因的后果。他认为归因引起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而这种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对后继行为有一种促动作用。这一观点成为韦纳动机归因理论的核心。
1.期望改变。
目标期望是动机研究中的一个传统课题,重要的认知动机理论家大都把在决定行动中对目标获得的期望包括进去。归因理论也不例外,它指出了归因和目标期望之间所存在的某种联系。
韦纳在前人有关期望转变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两种假设:其一是,有关目标获得的绝对期望的原因变量的影响是可以确定的。其二是,期望改变与归因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发现的,而且可以用这种信息来决定归因内容与成功的绝对期望之间的关系。韦纳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最终发现,归因结构中的稳定性是影响期望转变的重要因素。
韦纳进一步指出,如果条件保持相同,那么过去经验过的结果将被期望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的一次成功,将会增加对将来成功的预期,而失败将会增加对随后失败的信念。另外,如果原因的条件要变化,那么不可能再期望现在的结果在将来重复出现,随后的结果可能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一次成功会得到相对小的期望增加(假若有的话)。或者降低随后成功的期望,而失败并不一定会强化将来也会失败的信念。韦纳的这个发现可以用于解释与成就有关的成功与失败后期望的变化。如果一个人所觉察到的成功或失败原因是稳定的,在同样的条件下,他对今后成功(或失败)的期望会增加(或降低)。如果觉察到的原因是不稳定的,他就会对今后重复出现类似的结果产生怀疑,对今后成功(或失败)的期望降低。
韦纳还通过大量的、广泛的实验研究,对其上述发现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把这一结论扩展到现实生活的许多应用领域。如罪犯假释、消费者行为、献血及多动症等。最后韦纳又把这一发现进一步概括提升为一条重要的心理学规律——期望原则:在一次结果之后,成功期望的改变是由观察到的事件的原因稳定性所决定的。
这一原则有三个推论:
(1)如果把一件事的结果归于一种稳定的原因,那么将预期该结果必定增加,或伴有增加的期望。
(2)如果把一件事的结果归于不稳定的原因,那么对该结果出现的必然性或期望可能不变,或可能被预期与过去不同。
(3)把结果归于稳定的原因比把结果归于不稳定的原因可以预期将来更可能再重复。
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判定,对行为结果的稳定性归因可导致经验过的结果再出现的期望。如果把成功归于稳定性因素,如能力,将期望今后再度成功。如果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缺乏能力,将减弱随后的行为等等。这样个体通过对先前行为结果的归因,使个体对随后行为的期望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促动了未来行为的发生。归因的动机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2.情感反应。
韦纳在期望归因理论中假定在一次事件结果之后,一开始有一种基于所观察到的成功或失败结果(原始的评价)的一般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一种“原始的”情绪)。这些情绪包括由成功而产生的愉快和由失败产生的挫折和悲伤情绪,被称为依赖于结果的而与归因无关的情绪,因为它们是由达到或没有达到所希望的目标,而不是由结果的起因所决定的。
在结果评价和中介的情感反应之后,将引起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不同的归因又引起一系列不同的情绪。例如,成功被看作是由于好运,就产生吃惊,而在长期的努力之后的成功,则产生平静的情感。像这种吃惊、平静的情绪,被称为依赖于归因的情绪。这些情绪是由知觉到先前行为结果的起因决定的。
此外,归因维度在情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原因维度与一组情感存在着独特的联系。例如,成功和失败被视为内在的起因,如人格、能力或努力相应地引起或降低自尊、自我价值,而积极的或消极结果的外在归因并不影响有关自我的情感。这样与自我有关的情感会受原因的部位特性而不是一种具体的原因影响的。
图2 认知情绪过程
上述的认知情绪过程如图2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对情绪的探索假定情绪来自于对一种结果的评价或解释。具体地说,情绪过程从一件事的结果被评价为成功或失败开始,这种评价导致一种最初的一般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如果结果是消极的、意外的、或者重要的,那么就引起进一步的归因解释来决定引起结果的原因。种种归因和它们所属维度的基本特性必然引起不同的依赖于归因的情感反应。依赖于结果的最初的情绪和依赖于归因的情绪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