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龙蒂努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江西人民出版社《西方军事学名著提要》第21页(6376字)

《谋略》是古代希腊、罗时期流传至今最早的较纯粹意义上的军事理论着作。在此之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涉及军事理论的着作,多属军事历史类作品,如希罗多德着《历史》(又称《希波战争史》),修昔底德着《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着《长征记》等。按照当时人们总结军事经验的惯例,这些书皆以记史的形式,反映当时的军事思想及战争指挥艺术,行文多以时间顺序和地区国别为先后,有关战争的理性认识断续地夹杂其间,且常常依附于政治事件或风土人情的描写主题,但《谋略》一书却不是这样。它打破了传统史着的时空结构,将古希腊、罗马将帅机智用兵的大量实例分门别类地组合在一起,这无疑对结束古希腊、罗马军事着述与历史着述混淆不分的现象,对军事问题做纯理论角度的阐述有重要意义。

《谋略》的作者塞克斯图斯·尤利乌斯·弗蒂努斯(Sextus Julius Frontinus,约公元35~103年)是古罗马的军政要员,同时也是一位军事理论家。他的早年生平经历不详,今人只知道他曾于公元70年任罗马市行政长官,公元73年被推举为执政官,任满后被派往不列颠任行省总督。在不列颠期间,弗龙蒂努斯组织指挥平息了威尔士地区强盛而好斗的西卢尔人起义,还在那里修建了被命名为“尤利乌斯大道”的公路。公元98年和公元100年,弗龙蒂努斯第二次和第三次被推举为罗马执政官。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之余,还很喜欢写作。写作题材既有关于技术方面的,也有关于军事方面的。前者如关于土地测量的论文和《论罗马城供水问题》一书,后者则有公元78年卸去不列颠总督之职返回罗马后撰写的《战争艺术》(今已散佚)和《谋略》。

《谋略》成书于公元84年到公元96年之间。该书旨在以历史上成功的战例来补充说明军事学的规律,帮助将军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些规律,提高作战指挥能力。全书共4卷、50章,分类列举了581条作战用兵方面的奇谋妙计。其中,前3卷为弗龙蒂努斯所着,分别是战争开始前使用的谋略实例、战争过程中有助于制服敌人的谋略实例以及围困和解除围困时所采用的谋略实例。第4卷主要是关于军人纪律和军人道德方面的内容,这与弗龙蒂努斯前言中的规划大相径庭。对这部分内容的作者,外国学术界说法很多。有人认为它出自公元2世纪初一位修辞学家之手,也有人认为它是公元4世纪~5世纪古罗马赛会首领的手笔,还有人说作者应是弗龙蒂努斯同时代的军官。但不管怎么说,该书所提倡的周密进行战争准备,正确选择交战时间和地点;善于部署战斗队形和设法瓦解敌军;强调谋略运用对于争取战争主动权和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影响;重视兵力的集中和分散,军人的士气,纪律的地位和作用等观点,都是值得后人认真借鉴的。

卷一

作者首先申明,他在这一卷中提供的是交战开启前使用谋略的实例。为此,他还专门就战略和谋略的不同含义做了区分。他认为,凡是指挥官实施的行动是以深谋远虑、目标明晰、有胆有识、决心果断为特征者,都应当归到战略项下。有些行动具有此类特征中的某些独特的形态,则应归于谋略。后者的主要特征通常是依凭熟巧和机敏,生效于敌人逃遁或将被摧毁之前。同时,在这一领域里言辞也会产生某些显着的效果。为了用范例来说明战前的各种行动的谋略,作者将这卷分成12章,分别就隐蔽己方计划、刺探敌方计划、择定作战方式、如何率领军队通过受敌人威胁的地方、如何摆脱困境、行军途中设伏和遭埋伏、如何掩饰物资匮乏或何以补充、分散敌人精力、平息兵变、如何遏制不合时宜的求战欲望、如何激励军队的作战热情、如何消弭因不利的先兆在士兵中产生的恐惧心理等,每一章都列举了10余个至20余个典型战例加以说明,以使指挥官从中获得教益。

比如:(一)关于隐蔽己方计划,该书列举了公元前195年的一个战例,说马尔库斯·波尔乌奇·加图认为,当时臣服于他的西班牙各城邦总有一天会依托各自的工事,重新操起武器来抗争的。因之,他给每个城邦单独下了一表,让他们平掉工事。他下令此表必须于同一天内下发所有城邦。如是,每个城邦都会以为此表是专门下达给它的。要是得知所有城邦都接到同样的命令,难免发生串通起来实行抵制的情形。(二)关于刺探敌方计划,该书举了公元前104年的战例,说当时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利用往敌方西法克斯那里派遣使节的机会,让人装扮成奴隶跟随使者一同前往,他们的使命是刺探对方的兵力。为了更加便利地探听出敌方军营的部署状况,他们故意放纵一匹骏马,装作去追赶那匹马,乘机跑遍了大部分筑垒营地。当他们把侦察结果回报之后,战争也就以火烧军营而告终。(三)关于选择作战方式,该书介绍说拜占庭人在与腓力争战时力避决战之险,甚至放弃领土防御,只退守城堡。腓力失去持久围困的耐心而撤走。(四)关于如何率领军队通过受敌威胁的地方,该书举了公元前282年的一个例子,说当时执政官埃米柳斯·保卢斯领着他的军队在卢卡尼亚沿着海边的一条狭窄小路前进。这时,设伏等候他的他林敦人的船队用弩炮向他的部队射击。他用俘虏来掩护行进中的队伍。为了不伤俘虏,敌人停止了射击。(五)关于如何摆脱困境,该书介绍了公元前546年的一个战例。当时克罗埃苏斯无法渡过哈利斯河,他既无船只,也无钱财营造一座桥梁。于是他逆流而上,在他们的军营后侧开挖了一条水渠,这样一来河床就跑到他的部队背后去了。(六)关于行军中遭受埋伏怎么办,该书介绍说,有一次福尔维乌斯·诺比利奥率领队伍到卢卡尼亚去,从逃兵口中得知敌人将袭击他的后卫。于是他命令最英勇的军团走在最前面,辎重队跟在后面。敌人误以为这是天赐良机,便动手抢劫这批辎重。这时福尔维乌斯从前面的军团里派5个大队埋伏在道路右侧,又派5个大队埋伏在道路左侧。当敌人正起劲抢劫的时候,福尔维乌斯从两侧展开军队,把敌人围而歼之。(七)关于如何掩饰物资匮乏,该书说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在阿非利加荒无人烟的沙漠地行进时,他和部下都为极度的干渴所折磨。这时,一名士兵递给他一点用头盔盛着的水。他当着大家的面把这水泼在了地上。他的这一做法对他的部下所起的忍耐下去、坚持到底的榜样作用,要比同大家一起分享这点水的作用更大。(八)关于如何激励军队的作战热情,该书介绍说,一次福尔维乌斯带少数兵力与萨莫奈人的大部队作战,而且敌方还在不断补充兵力。于是他诈称敌方的一个军团已被收买,准备反水过来。为了加强这一说法的可信性,他下令各级军官都把他们平时所积攒的钱、金子和银子都捐献出来,以便立即支付给反水过来的人。他许下诺言,待胜利后他将偿还更多的酬礼给这次捐款的人。这个说法大大增加了罗马人的激情和自信心,他们立即投入战斗,并取得了光荣的胜利。

上面的各项内容涉及交战前物资上和思想上准备的方方面面。虽然作者没有直接从理论上进行阐述,但从各章的划分来看,作者对战争准备理论的研究还是比较系统和深入的。

卷二

作者认为,在提供了足以教诲一个统帅在交战开始之前应当怎样准备的各种实例后,接下来应当就交战之中该做些什么以及交战结束时的注意事项举例加以说明。他将这一卷的内容分成13章,前8章为交战中的实例,分别为选择交战时机;选择交战地点;交战之兵力部署;在敌人队伍中制造混乱;设伏;欲擒故纵,力避出现困兽犹斗之势;不露败绩;倾全力,振士气。后5章为交战结束时的注意事项,分别为若战斗顺利结束,如何了解未竟之战;见顾犬,亡补牢;坚定动摇分子的信心;为将者对自己的部队失去信心时为稳住阵脚应当做些什么;退却。

比如:(一)关于选择交战时机,该书举出公元前58年凯撒在高卢作战时的例子。当时他得知日耳曼人的国王阿谬维斯图斯曾定下一条规则,甚至可以说是一条法规:月亏时节不开战。于是凯撒就专门找这样的时候出战,终于打败了这位受迷信束缚的敌手。(二)关于选择交战地点,该书举了公元前281~前275年的战例。将领马尼乌斯·库留斯观察到不能用展开的队形抗击国王皮洛士的方阵,于是尽力设法在狭窄的地形上打这一仗,因为狭窄的地形对于密集的方阵来说,本身便是一种限制。(三)关于交战兵力的部署,该书举了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例子。公元前359年他与伊利里亚人作战时,发现正面的敌人都是从全军中精选出来的,两翼的敌人却弱得多。因此他把手下最强壮的士兵部署在右翼,去攻击敌人的左翼,从而使敌人的整个战线陷于混乱,最终大获全胜。(四)关于在敌人队伍中制造混乱,该书举了鲁福斯在公元前109年的战例。当时鲁福斯受到兵力大大超过他的敌人的重重逼迫,于是派他的兄弟和一小队骑兵带着喇叭到前面的某个地方去,并指示他一听到战斗打响,就要突然从另一个方向显现,而且要吹起喇叭。如是,山谷里到处响起喇叭的回声,敌人以为对方人数众多,惊恐地逃遁了。(五)关于设伏,该书举了汉尼拔的一个例子。汉尼拔在一次作战时知道无论是他的营地还是罗马人的营地周围都缺乏木材,于是他故意放弃了这个地方,临走时在他的营地上还留下了许多牲口。罗马人既然弄到了这么多的战利品,便都狼吞咽地大吃起来,因为缺少柴禾,也就只好吃难以消化的生肉。当天夜里,汉尼拔率领他的军队转了回来。他发现罗马人毫无防备,加之吃了不少生肉,都觉得不舒服。汉尼拔趁机重创了罗马人。(六)关于退却,该书举了公元前134年的战例。一次叙利亚国王特赖丰战败之后,在他退却的一路上撒满了钱物。追击的安条克的骑兵因忙于抢夺这些钱财而贻误了战机,他也就成功地退走了。

这一卷各章列举的内容既包括如何进行交战,如交战时机、地点的选择、兵力部署的注意事项,也包括如何结束交战,在战局顺利时夺取最后的战果,在战局不利时如何弥补,甚至如何退却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而这些以往的战争经验对身为统帅者来说是非常值得珍视的。

卷三

作者在这一卷里谈论的是城堡攻守问题。受冷兵器时代战斗能力的局限,攻城和守城一向被认为是很特殊的事情。但作者在这部分内容里没有对工事构筑、武器制造谈些什么,而是集中论述了围城和城防的计谋问题。用作者的话说,是“想先提供一些在围攻城时用得着的东西,然后再说说对被围困者颇有教益的事情”。所以本卷的前11章主要用来说明的是与围困问题有关的几种谋略格局,诸如出敌不意;示假隐真;策反用间;饥敌;因势制宜,因情措法;声东击西,调动敌人;断河毁水;惊敌;攻其不备;诱敌入瓮;佯撤。后7章则是与保卫被围困者有关的谋略了,如提高警觉;传达情报;调用增援和供应粮秣;明示充裕之形,暗隐短缺之实;反间;出击;临危镇定,以虚充实。

比如:(一)关于出敌不意。该书说加图在西班牙作战时发现,只要出敌不意,就能攻克一座城池。他带兵在岗峦起伏和荒无人迹的地方以2天的时间穿行了一般需要4天才能走完的路程,终于歼灭了对此毫无戒备的敌人,攻下了城池。(二)关于饥敌。该书说费边在公元前215年时围困坎帕尼亚人,并使他们的田地荒芜。当播种季节来到时,费边率领军队离去。坎帕尼亚人把剩下的粮食做了种子种入田里。但不久,费边又返转回来,踏平了刚刚出土的幼苗。他使坎帕尼亚人挨饿,并因此使其屈服。(三)关于佯退。该书说公元前409年亚西比德与拜占庭人交战时,拜占庭人紧闭城门,坚守不出。亚西比德设下埋伏,假装撤兵,使对方放松了警惕,结果一举战胜了拜占庭人。(四)关于明示充裕之形,暗隐短缺之实。该书说公元前390年卡皮托遭到高卢人围困时,罗马人陷于饥饿之中,但还是往敌人堆里扔食物。这就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他们的粮食供应还很充足。就这样,他们顶住了围困,直到卡米卢斯前来解围。(五)关于反间。该书说迦太基将军哈米卡尔带领的高卢援军中经常有人跑到罗马人那里去,而罗马人把逃兵当成盟军一样接待。哈米卡尔暗中吩咐手下最忠诚的士兵也假装逃跑。而当罗马人出来迎接他们时,却遭到这些假逃兵的杀戮。这一诡计不仅当时帮了哈米卡尔的大忙,而且后来在罗马人的眼里,真正的逃跑者也变得完全不可信了。(六)关于出击。该书说公元前251年哈斯德鲁拔包围帕诺木斯城。守城的罗马人故意只在城头上留下少数守军。哈斯德鲁拔根本就没有把这一点点守军放在眼里,轻率地向城墙逼近。于是罗马人出击,把他杀得落花流水。

由于古代大多数攻城器械并没有摧毁坚固城堡的能力,运用谋略往往成为夺取敌人城堡的主要手段。作者在这一卷里搜集到的诸多成功战例,也说明谋略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将它作为军事着作的重要论述内容是合适的。

卷四

与前三卷不同,这一卷要想说明的内容多不属于谋略的范围,比如军队纪律、军人道德和以非暴力手段制服敌人等,与其说是谋略性的,到不如说是一般军事学理论性质的。作者坦言,这是因为他收集到的一些鲜明的实例不属于前三卷的范围,又怕读者说他有什么疏漏,才将这些实例放在卷四之中,并分为以下7章:纪律,纪律的作用,自制,正义性,坚定性,善意与机巧,其他。

比如:(一)关于纪律的作用。该书介绍说,公元55年,多米蒂乌斯·科尔布洛只拥有两个军团及少量辅助部队,但因为他整肃了军纪,终于顶住了安息人的进攻。(二)关于军人的自制能力。该书说马尔库斯·斯考鲁统领的队伍全军上下都能做到秋毫无犯。一次,在他的军营构筑地区的一端发现一棵挂满累累果实的树。后来部队撤离时,树上的果实仍完好无损。(三)关于作战的坚定性。该书说执政官波斯图米乌斯要求他的部队英勇杀敌,士兵们问他将给他们下达怎样的命令,他说你们照我的样干就行。于是他高举战旗,率先向敌人冲去。他的士兵紧随其后,一举夺得胜利。(四)关于以非暴力手段夺取胜利。该书介绍说,凯撒常常认为对待敌人就应当同医生对待人身上的疾病一样,用饥饿而不是用刀枪去征服对手。同样的道理,卡修斯在一次与敌人舰队作战时,一把火烧了自己几艘无用的货船,并顺着风势把它们朝敌人的舰队开去,就这样他用火消灭了敌人。

卷四的内容虽然被作者戏称为“多余之物”,但对一位统领大军的将帅而言,却绝不是多余的。事实上,如何整顿纪律、提高将士们的自制能力等都是将领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的具体办法也充分体现了将帅们的机巧与智慧。至于以非暴力手段夺取胜利,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巧妙谋略就更是无法做到。

作为研究古罗马帝国时代军事思想的重要文献,《谋略》的内容涉及古希腊、古罗马历次重要战争,书中的用谋者也多是大流士、居鲁士、腓力二世、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等古代着名统帅,其思想对古罗马将帅们颇有影响,在西方古代军事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将他们的事迹搜集整理,分类编排出来,实际上是对古希腊以来军事思想谋略传统的一次梳理和总结。正因为它蕴含的丰富学术价值,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它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如1881年在伦敦出版的罗伯特·B·斯科特中尉的英译本,1888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的贡德曼的德译本,1921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贝内特译的英国洛布古典丛书拉丁文、英文对照本等。1991年解放军出版社也出版了由袁坚翻译的中译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