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江西人民出版社《西方军事学名著提要》第38页(13810字)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I,1769~1821年)是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1769年,拿破仑出生于地中海科西嘉岛首府阿雅克修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科西嘉岛位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撒丁岛之间。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科西嘉岛历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区。迦太基人、罗马人、汪达尔人、比萨人和热那亚人这些地中海的霸主都曾统治过这个岛,但是顽强的科西嘉人从未因此而屈服,从未间断过争取独立的斗争。
1779年,年仅10岁的拿破仑进入法国东部布里埃纳少年军官学校。在校期间,他学习勤奋,所有功课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后来,他又进入巴黎军官学校,专攻炮兵。毕业后被任命为瓦朗斯拉费尔炮兵团炮兵少尉,当时他17岁。
由于拿破仑带有科西嘉口音,加之因经济困难而衣着破旧,在学校里一直遭到贵族同学的歧视和嘲笑。或许,正是由于科西嘉岛独特的自然、历史和政治环境,军校生活中长期的刻苦学习以及遭受歧视的经历造就了拿破仑的独特性格:阴郁寡欢、意志坚强、思想开放、勇于创新、胆识过人、精力充沛。
在军校期间,拿破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古代名人传记,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等着名统帅的辉煌业绩让他钦慕不已,他渴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伟大统帅。这些伟大统帅的军事思想也深深地植入了拿破仑的心灵。
拿破仑还深受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影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思想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上述两方面的影响与资产阶级大革命思想奠定了拿破仑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基础。
拿破仑在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取得的非凡成就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法国革命爆发后,拿破仑积极地投身到了这场革命的浪潮中。拿破仑称自己是“法国革命的儿子”,就很能说明拿破仑能够横扫欧洲、所向披靡的原因,就是时代造就了英雄,拿破仑又凭借着他超群的才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拿破仑在法国革命军围攻土伦的战役中第一次显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次年,年仅24岁的拿破仑被破格晋升为准将,继而出任法国意大利军团的炮兵指挥官。1795年10月,拿破仑受命指挥镇压了巴黎王党分子武装暴乱,威名大震,被称为“葡月将军”。他一跃成为巴黎武装部队总司令巴拉斯的助手,升任少将,并担任了巴黎的卫戍部队司令。
1796年,拿破仑被任命为进军意大利军团的总司令。由于拿破仑的胜利,第一次反法联盟瓦解。这位天才统帅的名字一时之间传遍了欧洲。在这之后,拿破仑分别于1798年5月和1799年2月实施了对埃及和叙利亚的远征,杀害了大量当地无辜的和平居民,在法国殖民史上写下了血腥的一页。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组成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1800年,他再次实施对意大利北部的远征,并出奇制胜。继而又在马伦哥会战中大败奥军,打败了第二次反法联盟。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登基,称拿破仑一世皇帝。称帝后,拿破仑又指挥了一系列对英、俄、奥、普等国的战争,拿破仑的军队涤荡着欧洲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拿破仑战争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到了顶峰。但后来,拿破仑战争逐渐失去了它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演变为侵略战争,遭到被压迫国家人民的反抗。这种变化也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1814年,拿破仑被第六次反法联盟击败,被迫退位。次年虽一度在巴黎恢复统治,旋即又于1815年3月大败于滑铁卢,再次退位。1821年,一代天骄悲惨地病逝在流放地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一生没有写过长篇的军事理论专着,这里介绍的这部书是他在晚年口述由别人笔录的一部纪实性军事文选。该书详细地记述了拿破仑参加和指挥的1793年围攻土伦的战争、1796年至179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1798年至1799年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以及他在这些战争中向士兵发表的讲话、命令,对罗尼阿所着《军事学术论》一书批注的17条意见等。
上卷
本书上卷分别记述了法军围攻土伦,法国意大利方面军在1792、1793、1794、1795年四年中的军事活动,1796年至1797年法国对意大利战争,拿破仑关于1796年和1797年意大利战争的评论,对若米尼《关于几次大战役的分析》一书的评语,1798年战事纪要以及1799年下半年战事纪要等。
书中用非常直白的语言讲述了这些军事活动的详细过程,拿破仑虽然没有专门或大段地谈论他对于军事艺术的见解,但是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仍可以感受到他不拘一格的指挥艺术和充满智慧的军事才能,仍可以感受到他对军事艺术深刻的洞察力。
一、坚持以机动战、歼灭战为核心的灵活的战略战术
1.山地作战的全部精髓在于迫使敌人放弃有利地形。
防御者可以利用山地的各种有利地形设防,而这种阵地一般都比较坚固,对于这种阵地就不应当强攻。山地战的艺术在于迫使敌人或者不战而退,或者离开已经占据的有利地形实施进攻。这样就可以发现敌人的弱点,寻找到歼敌的机会。
1793年6月,法军阿尔卑斯方面军向扼守阿尔卑斯山的敌军发动了进攻,但两次进攻均遭惨败。拿破仑接任后,用相当长的时间观察了各个阵地。他发现敌人的各个阵地彼此间联系很好,右翼掩护完善,而左翼掩蔽不好。从左翼方向前进,地形上也比较容易通过。于是拿破仑制订了作战计划。
6月4日,法军14000人分为5个旅,经罗依河前进,占领文提米亚城堡。拿破仑的军事计划使法军俘虏了3000多名敌军,缴获了60多门大炮,占领了两座要塞,占领了整个阿尔卑斯山脉和亚平宁山脉的最重要山前地带。作战目的完全达到了。
2.实施大范围迂回机动作战,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各个击破。
人数上的劣势以及炮兵和骑兵的不足都决定了法军不能作持久战,因此必须要迅速调集兵力来弥补人数不足的缺陷,并以灵活性来弥补炮兵不足的缺陷,以选择适当的阵地来弥补骑兵不足的缺陷。通过实施大范围的部队机动,能避开敌军强大的防御正面,迅速在薄弱的侧翼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军。
在1796~1797年意大利战役的第一阶段,奥、撒联军8万人,法军仅3万人。拿破仑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撒丁王国设防严密的阿尔卑斯天险。
撒丁王国在进出皮埃蒙特的所有山口都修筑了要塞。要经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必须要控制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山口。而阿尔卑斯山脉崎岖的山路不便于攻坚所需的大炮的机动,加上山上一年中有3/4的时间都被白雪覆盖,可以用来围攻要塞的时间很短。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绕过阿尔卑斯山脉,指挥部队从阿尔卑斯山和亚平宁山交界的山凹地区进入意大利。
法军迅速突破奥、撒联军的结合部,然后在奥军和撒丁军之间实施穿插迂回,连续不断地调动法军,依次给奥军和撒丁军一系列打击,而且每一次都能够保证自己在数量上占优势。结果在一个月内,拿破仑以总体上少于敌军的兵力,胜利结束了意大利战役的第一个阶段。
3.坚持围城打援,歼灭敌有生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争取最后胜利。
由于法军在战争中往往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拿破仑始终坚持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作战追求的目标,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最后改变敌我双方的整体力量对比,从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曼图亚要塞位于波河和明绍河交汇处,地形险要,有“意大利锁钥”之称。曼图亚是奥军在意大利的惟一重要据点,奥军势在必守。而法军为控制北意大利,并打通德奥之路,对曼图亚也志在必得。对于这样一个处于关键地位的要塞,拿破仑不是花费高昂的代价去直接强攻,而是采用围点打援的方法来获取。
拿破仑以曼图亚为轴心控制调动奥军,粉碎了其4次增援曼图亚的企图并借此大量消灭了奥军,最终迫使该要塞守军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投降。
4.抓住有利战机,适时进行会战。
拿破仑军事艺术中一个突出特色就是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组织与敌军进行决定战役结局的会战,从而在有利的情况下结束作战。在会战时机的选择上,拿破仑并不是单纯强调兵力优势是决定战局的惟一因素。阿尔科会战前,经过慎重研究,拿破仑认为,一是时机决定了必须要进行这次重要的会战,如果法军在没有消灭敌主力前去支援围攻曼图亚,法军前一阶段的战果就会白白浪费。而如果能击溃阿尔文齐的奥军主力,法军则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另外,通过对前阶段战果的估计,他认为奥军虽然在人数上比法军多1/3,但奥军由于一再失败,士气已非常低落;法军则士气高昂,士兵渴望战斗。拿破仑遂发动了对阿尔文齐奥军的会战并大败奥军。三天的阿尔科会战,阿尔文齐率领的奥军损失了18000人。
二、坚持集中兵力、统一指挥、把握战略关节点为原则的战争指导方针
在战争指导上,必须要坚持集中兵力、统一指挥的原则,而且应该在宏观指导上牢牢把握战争的关节点。法国松布尔-马斯方面军和莱因方面军在德国进行的作战之所以结局不利,主要是在战争指导上出现了错误。
法国进攻德国的目的主要有:声东击西,阻止奥军从这个战场抽调军队增援意大利;促使德意志联邦的各诸侯脱离奥皇;支持德国境内的战争;占领厄伦布烈田什迭印、美因兹、曼海姆和菲列浦斯堡等要塞,保证莱茵河的安全,并将包围这些要塞的部队抽出来进行其他活动;占领英果耳施塔特和乌耳姆之后,保证德国境内法军军营的安全,准备在1797年拿下曼图亚之后能够从意大利和德国两个方向进攻奥皇的世袭领地。
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关注两个关节点:一是要严密封锁厄伦布烈田什迭印要塞,包围美因兹和曼海姆;二是集中一支强大的军队掩护封锁和包围。这支部队将把战争引向德国腹地,威胁奥皇的世袭领地。
法军在兵力使用上应以秘密调动的方式,集中编成统一的大军,出其不意地渡过莱茵河,消灭分散在莱茵河岸的敌军后,迅速向各个战略方向推进。这样就能迫使敌军退出莱茵河地区,法军则可以占领乌耳姆,并以此为中心相机行动。
但是法军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作战计划。对各个战略要点既不包围也不封锁,没有切断它们之间的联系;两个方面军在两位总司令的指挥下沿两条相反的战线进入德国,没有构成战略上的配合,行动缺乏统一的目的,没有协作也没有联系,盲目冒进,最终被敌军打退。
三、正确处理占领国的各种关系
1.在敌国领土作战,应尽可能建立稳固的后方,减少因措施不当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法军进军意大利时,有一部分人主张法军可以不在米兰省耽搁而继续推进,出其不意地拿下曼图亚。可是拿破仑认为把那样大的城市和100万人留在自己的后方而没有把它们掌握在自己手里,对孤军深入别国领土作战的法军来说是很危险的。
法军在巴仑迪亚逗留了七八天的时间,在各城市组成了国民自卫军,改组了当地政权机关,恢复了全境的秩序,保证了法国人的统治地位。
2.灵活处置占领国的动乱。在解决巴仑迪亚地区的暴动时,拿破仑认为事件的原因主要在法军,应该调和二者间的矛盾。拿破仑恩威并施,同时采取严惩、公正和温和的办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样做对战胜者的未来统治有益,并且是一种新的保障。
3.严明战时纪律。法军在进入威尼斯共和国最大的城市布里西亚时,法军贴出了布告,说明法军将尊重当地的宗教、行政、风俗习惯以及公私财产。法军纪律严明,所需一切将都以现金公平交易。
4.平息敌国居民对法军的敌视。法军在开往法恩札时,受到了该地区居民的敌视。法军士兵在盛怒之下要求血洗该城,但被拿破仑阻止了。他说这里和帕维亚不同,帕维亚有叛乱分子,而这里没有,必须要用宽容的政策来征服他们。他向各个地区派出了代表,向他们进行宣传。拿破仑亲自到关押战俘的地方与被俘的意大利军官交谈,这些俘虏后来都成了法军的义务宣传员。通过这些努力,民心发生了变化。
四、激发士兵的荣誉感,强调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
军队的士气是争取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战争是勇敢者的舞台,一支军队的精神状态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拿破仑常常深入部队进行鼓动宣传,向部队灌输这些思想。
在沃布阿师团遇到挫折时,拿破仑就亲赴该师团,对该师团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怯懦进行了声色俱厉的批评,激发了士兵们的荣誉感。几天后,这个师团就给自己争得了荣誉。
作为统帅的拿破仑还经常身先士卒,在战斗处于胶着状态时不顾危险,亲自率队冲锋陷阵,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有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五、军队的作战活动应该是为达成统一目的而实施的协调一致的行动
军队的一切作战活动都是为了达成统一的战略目的而进行的协调一致的行动,它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战略上讲是这样的,在某个方向的作战行动也是如此。各支部队必须要在战略和战术上形成配合,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军队应当使自己的各个纵队紧密结合起来,使敌军不能插入它们中间。如果由于某个原因而不得不违反这个常规,那就必须使各个分散的部队独立行动,开往指定地点与全军会合。为了减少由于单独行动而可能遭到攻击的危险,各个部队在行动中不应犹豫不决,而应该直奔集合地点。
六、军队的作战行动必须要考虑安全因素
1.作战行动一定要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安全重心。一支军队在征服别国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军队部署时的安全,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处置。如果军队的两翼与中立国家或与巨大的天然屏障相连接,那么就要防止敌军从正面的突破;如果有一翼与之相接,那么就要依靠有保障的一翼进行作战;而如果一个侧翼也没有这样的安全屏障,那么就必须要使它的各个军团紧紧依靠它的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要分散兵力。
2.避免盲目分散兵力。军队受到威胁的方向越多,作战取得胜利的困难就越大。而如果将军队分成的军团越多,作战的困难也就越大。在战争中,作战规则要求在进攻前夕不要把军队分开,因为在一夜之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敌军可能退却或者由于大量援军的到达使它可以采取攻势。
3.部队必须保持很好的战备状态。军队应当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地准备作它力所能及的一切抵抗。这就要求士兵经常做到武器不离手,装备不离身;要求步兵不要离开炮兵、骑兵,不要离开自己的将军;要求全军各个师团经常能够相互支援、互相依靠、互相掩护;要求部队在营房、休息中以及在行军中经常处于对任何战场上作战都最为有利的状态。也就是要求:①各个侧翼能衔接起来;②一切武器都能从最有利的阵地发射。行军中必须派出前卫和侧卫到前面及左右两侧侦察地形,侦察距离远近应当以主力是否能展开并占领阵地为准则。
4.统帅必须要从最坏处着想,制订应付突发事件的预案。一个统帅应该每一天要这样询问自己几次:如果敌军出现在我的前面、右边或左边,我怎么办?如果他处境困难或处在不良的阵地上,他应当摆脱困境,改善阵地;如果他犯了错误,就应当改正。
七、要将服从上级命令与发挥指挥官的主动性结合起来
一名合格的指挥官应该将服从命令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他不能借口大臣或国王的命令来掩饰自己的罪过,因为大臣和国王都远离战场,他们很少或完全不知道当时的战争局势。任何一个总司令,如果明明知道计划不好,而且有致命的危险,却仍着手执行这个计划,那么这个总司令就是罪犯。
洛迪战役以后,拿破仑曾接到一份督政府的命令,要他带2万人向罗马和那不勒斯进军。留下其余的部队给克勒曼,由克勒曼指挥围攻曼图亚的战事。拿破仑打了一份措辞强硬的报告,指责了这个命令中的一些缺点,并提出了辞职请求。结果,督政府收回了自己的命令。
如果一位大臣或国王把自己的意图对总司令说得很明确,不准在执行他的意图时附有任何保留条件,这种命令也不能执行。如果总司令认为这个奇怪的命令有好处,同时认为它有道德上的价值,那他就应当执行这个命令;如果他不赞成这个命令,他就应拒绝执行它。
在战争中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一个营为了挽救全军,需要在困难的情况下坚守原来的阵地。对于这个命令就应当坚决服从。
但是不应当由此得出结论说,总司令不应该服从命令他作战的大臣。相反,在他认为成功和失败的机会各半、可以服从和可以不服从的时候,他就应当尽量服从他的命令。
下卷
下卷由3部分组成,即拿破仑1798~1799年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的纪要、拿破仑关于远征埃及的最后评论、拿破仑各种着作摘要。
远征埃及和叙利亚
1798年3月5日,拿破仑受命担任埃及远征军总司令,从而开始了他的东方冒险之旅。拿破仑先后攻克了下埃及和上埃及,建立了以当地人为主的亲法统治组织。后来,由于土耳其军队准备向埃及进发与法军作战,拿破仑亲率12000人向叙利亚进军,迎击土军。他占领了一些要塞,并对巴勒斯坦军事重镇圣·让·阿克尔实施围攻,在久攻不克的情况下,拿破仑率军返回埃及。当获悉新的反法联盟已成立,法国丢失了意大利,国内政治局势出现混乱的消息后,他返回了法国。
拿破仑说他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占领了马耳他岛,征服了上、下埃及,消灭了两支土耳其军队,活捉了土军总司令,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地帝国。在这次血腥的出征中,拿破仑同样显示出了他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具有的卓越才能,展示了他治国治军的雄才大略。
一、远征军是否能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在于周密的战前准备
拿破仑认为东征军能否顺利进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备工作。他首先布下疑阵,故意到英吉利海峡视察兵营,摆出一副进攻英国的架式,实际上却在秘密准备东征。他统管水陆两军,在几个星期内就使所有舰队、护航队和军队处于整装待发状态,这包括数百艘舰船和32300名他精心挑选的将士,甚至还组织了随军科学艺术工作团。
二、要征服一个国家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的面貌
在东征军占领马耳他岛后,拿破仑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组建了新政府,颁布了新的法律,严格执行保护宗教的政策,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很快就稳定了当地的局势,使东征军顺利地继续前进。在进驻开罗后,拿破仑又运用他惯用的“攻心”政策,对投降者实行安抚政策、尊重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同时他还在下埃及各省迅速建立了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对叛乱活动,他则采取了坚决的镇压。法军的随军科学艺术团也开展了积极的活动,并在埃及民众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三、针对不同的作战对象采取灵活的战术
在征服埃及的作战中,拿破仑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灵活地变换作战队形,取得了成功。面对强大的马木留克骑兵,拿破仑在舒卜拉希特、金字塔和谢迪曼三次会战中使这支骁勇善战的力量再也不敢对法军的步兵心存轻视了。
在这3次会战中,法军的方阵排成纵深6个横队。这样一个大纵深的队形非常有效地击退了敌骑兵的四面进攻。在敌人对法军心生畏惧感后,拿破仑又将队形调整为3个横队。在拿破仑看来,军队的作战效能取决于整体的战术效应。1个马木留克骑兵肯定强于1个法国骑兵,因为他们在技术、装备和训练上要更好一些;100个马木留克骑兵与100名法国骑兵交战,马木留克人仍有取胜的机会,因为这种规模的作战中个人的能力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只要双方的人数超过了200人,那么胜算就掌握在法国人手里了。这是因为作战规模越大,双方运用的战术就越是重要。马木留克人作战时队形混乱,一般采取的战术都是绕过法军的侧翼从后方进攻。法军则采取了不断变换队形,始终使队形能从正面对敌进行攻击。在这种战术面前,马木留克人的冲击力就发挥不出来了。
在与土耳其军队的作战中,拿破仑则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战术,重视发挥炮兵的野战攻坚和防御能力,以少胜多,重创了土军。
拿破仑关于远征埃及的最后评论
拿破仑返回欧洲后,埃及仍在法军的控制之下,但是后来英国为与法国争夺这个重要的地区,也派出了远征军。经过交战,法国东征军向英土联军缴械投降,并根据投降条件撤回了法国。这部分即拿破仑对1801年战事进行的评论。
从总体上来看,英土联军和法军在战争中的战略战术都是非常拙劣的。
英国的作战计划本身就漏洞百出,它虽然决定用60000人进入埃及与法军作战,但是这些军队分别从印度、英国本土、德国等地集结,各路行动速度不同,难以形成集中的兵力优势。而在具体的行动中,英军指挥官又一再违背兵法原则,不是孤军冒进就是行动迟缓。作战中不会使用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战术。在作战方向的选择上放弃了亚历山大这个主要目标而去追求次要目标。在战争中,有可能打击敌人心脏时就不能让任何策略把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开。
法军的表现也很糟糕。法军抗击敌军登陆时,没有能够在地形有利的条件下设置炮台和多面堡等坚固工事。他们还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分兵,也未能占领扼守海滨要冲的高地。法军拉纽斯将军在可以判断敌军兵力的情况下未能做到这一点,反而率军向比自己多三倍的英军挑衅,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法军的别耳亚尔将军则更是在有利的条件下贻误战机,将到手的胜利拱手相让。优柔寡断、缺乏战略眼光和坚强的意志使他最后选择了投降的道路,给法军造成了耻辱。他手下有14000人,足以保卫城寨、加沙和开罗周围炮台的。如果他留下一支小规模的机动部队进行防御,而率领主力部队主动出击,坚决与并不占优势的正面敌军进行决定性会战,那么他就可能改变战争的命运和他自己的命运。当英土联军的两支主力部队被尼罗河隔开,再度出现各个击破敌军的战机时,别耳亚尔又坐失了良机。即使是在最后,他兵精粮足,弹药充足,完全有能力守住开罗,等待出现转机,但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投降的道路。
埃及法军的总司令梅努则犯了在敌情严重的情况下分散兵力的兵家大忌。他不顾其他将领的反对,在与英军作战时,没有建立本可以建立起来的优势兵力。当战斗打响后,英军战斗序列的左翼出现薄弱环节,梅努将军应该集中力量攻击敌军左翼,当敌出现混乱时,再以骑兵插入敌中部和左翼接合部,直趋敌后方,威胁敌军退路,使敌陷入危险境地。同时,法军中、右翼应相应地向左翼靠拢。在后来的战斗中,梅努将军又一再犯了分兵的错误,贻误了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战机,最终导致了埃及战局的失利。
拿破仑各种着作摘要
这一部分主要有“对1816年巴黎出版的《军事艺术评论》一书的十七项评论摘要”、“《马伦哥》一书摘要”、“给总参谋长的命令”、“《腓特烈二世的战争论纲》摘要”、“对1817年伦敦约翰·梅列亚出版社印行的题为《循无人知道的途径从圣赫勒拿岛传来的手稿》一书的四十四点评论摘要”。拿破仑在这些摘要中阐述了他对军事学术的一些见解。主要内容有:
一、关于步兵
这是拿破仑对罗尼阿提出的有关观点进行的评论。拿破仑认为,不应盲目地羡慕古风,效法古代将步兵分为轻重两种的做法;对特技骑兵的训练重心应在于使他们掌握灵活的战术而不仅是队列训练、奔跑、卧倒和隐蔽;步兵的作战队形应该更加灵活、更加有利于发挥各兵种掩护攻击的能力;步兵和骑兵应该进行相互密切的配合;步兵的基本装备有五种:枪、子弹、背包、四天的口粮和一件普通的土木工具。这五件装备不能与士兵分离。虽然俄国人曾在作战前让士兵们解下背包,但并未产生什么效果,因此不要用一些表面上的似乎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蒙蔽自己;为了安全和防止敌人侦察,士兵在宿营时不应使用帐篷。帐篷只是在需要书写文件、保护物资时才有用。帐篷能使敌人侦察时绘制配置图,容易暴露实力,而营火产生的烟雾则使敌人无从判断。
二、关于骑兵
不应将轻骑兵配属给步兵指挥。轻骑兵一般要远离军队进行侦察,还担负着前卫、侧卫和后卫的任务。它需要的是主力骑兵的支援,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指挥,使他们能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担任前卫的轻骑兵应该有灵活的战术,他们不应与优势之敌进行过紧的接触,而只需要通过机动起到迟滞敌军前进的作用,等待主力部队赶到,或防止主力部队受到突然袭击;前卫或后卫应是一支精锐的多兵种合成分队,由训练有素的轻骑兵、步兵和炮兵组成。没有训练好的部队担任前卫只能使整个部队陷入危险和混乱;根据骑兵种类的不同,应使之结合成一个灵活性很强的整体,在一个拥有36000名步兵的军团里应有9000名左右的骑兵,即侧卫2070名、猎骑兵或骠骑兵2700名、龙骑兵2100名、甲骑兵2100名。
三、关于炮兵
炮兵组织规则应该进行改革,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简化并统一规格,按拿破仑的炮兵组织规则,一个60门大炮的炮兵纵列有400辆保障车辆,而罗尼阿将军的建议使同样的炮兵纵列多了64部车,既浪费又累赘;拿破仑的炮兵纵列里,平均每门炮只有30匹马和35个人,而建议的制度则有35匹马和40个人,这也同样增加了炮兵的机动负担;给步兵少量配备炮兵的建议是不明智的。拿破仑的炮兵纵列规定,每一个40000人的军团应配备120门大炮。虽然精锐的步兵是军队中最重要的,但是强大的炮兵可以让敌人士气沮丧,而且能在决战的重要关头发挥重要作用。
四、关于战斗队形
在现代战争中没有现成的战斗队形可以供指挥官使用,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置,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根据步、骑、炮兵的数量、士气、行动的目的、战场特点、敌军占据的阵地特点来灵活地编组战斗队形,总之,一定要使之符合实际。
五、关于防御战
防御作战同样没有教条可以照搬,对没有经实践检验过的事物进行盲目论断是愚昧无知的行为。在防御作战中,一般而言有三种办法,其一是直接组织要地防御,这个办法可以阻止敌军渡河和通过隘口,能够在野外选择适当的阵地,依靠国内外的力量来支援自己,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削弱敌军。因而这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第二种是在后方占领一座设防兵营,这有可能导致军队被敌军消灭或有被包围的危险,因而是一种危险性最大的方法;第三种即在开阔的野外相机行动,不让敌军把自己击退到要防御的要地,这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方法,需要军队的官兵有很高的战略战术素养。
六、关于攻击战
历史上的着名统帅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后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亚历山大进行过8次战争,征服了亚细亚和印度的一部分,他坚持坚决的进攻战略,并在作战中执行正确的政策,尊重占领地的宗教和政治地位,用征服地的资源武装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汉尼拔在进攻作战时奉行的是迂回路线,他在敌人意料不到的地点出现,并坚持集中兵力的原则;凯撒在多年来的征战中遵循的规则就是保持兵力集中,避免出现敌人容易击破的弱点,高速赶往重要的作战点,善用士气,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征服占领国人民;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成功也完全取决于他遵循了上述几个人的作战原则。
七、建立和掌握一支强大的预备队
1800年初,法国政府决定组建一支预备军驰援意大利战场,虽然只要击败奥地利军一次就能使之全军覆没,但法军成功的关键在于出其不意、出奇制胜。法国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拿破仑有意前往第戎市检阅由一批老弱残兵组成的部队,给敌国间谍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其次采取了其他一系列的欺骗措施,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支军队的消息。这支预备队突然出现在奥军的后方,使法军在马伦哥会战中大败奥军,加速了第二次反法联盟的瓦解。
八、关于掩护围攻要塞的方法
掩护围攻要塞只有两种途径是安全可行的。其一是一开始就击溃敌军,将之击退到影响本方军事活动区域以外的地方,中间有天然屏障,并派出监视军团,同时进行夺取要塞的工作。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有利地形,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构筑堡垒线和包围线。可以分派一支部队在与本军保持联系的前提下,截断敌军前进的要道,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迂回到敌军侧翼和后方攻击敌军;或者可以与包围线的军队相配合,共同对付反包围的敌军。
九、关于倾斜式战斗队形
人们常常将腓特烈二世在7年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归功于他发明的倾斜式战斗队形,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有两条作战规则是不能违反的,一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在成战斗队形的敌军面前做侧翼运动;二是必须经常保持自己的作战线,而不要自动放弃它。而所谓的倾斜式战斗队形就违反了这些原则。事实上,腓特烈二世进行的10次战役中使用的战术并没有使用新的战术动作。
十、关于利用堡垒线掩护围攻部队
某些人反对在围攻要塞时建立堡垒线,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历史上的战例说明,堡垒线乃是武装力量的补充源泉和不能忽视的防御屏障。但是,人们的错误观念使军事工程技术的进步远远落后于军事艺术的进步。
从1792年在土伦崭露头角到1815年兵败滑铁卢,拿破仑驰骋疆场20多年,经历大小数百战,不断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神话,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战争活剧,开创了世界军事史的新篇章,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军事遗产。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拿破仑在军事上的观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错误,这是我们在领略这位军事巨人博大精深的思想时需要加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