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血液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2页(3329字)
一、概述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主要是由于体内长期铁负平衡,导致体内铁耗过度,继之红系细胞发生缺铁,最后发展为缺铁性贫血。其特点就是骨髓、肝、脾等器官组织中缺乏可染铁,血清铁浓度、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低,为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流行病学
在育龄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约有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约1/3患缺铁性贫血;在发达国家中,亦有20%的育龄妇女及40%的妊娠妇女缺铁。
三、病因和发病机理
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动态平衡,如长期出现负铁平衡的情况则可受到缺铁的危胁。缺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缺铁早期称为铁耗减阶段,此期的特点是铁储备降低而血清铁正常。如缺铁继续发展则进入隐性缺铁期,其特点为铁储备耗竭但血红蛋白仍在正常范围。缺铁性贫血是缺铁进展的最终表现。
1.铁摄入不足和需求增加 饮食中的含铁量大致与其所含热量相关。(以混合饮食为例,维持铁平衡,成年男性应需5~10mg铁,女性应需7~20mg铁。)如无吸收障碍或需求增加,饮食因素并非缺铁主因。育龄妇女因月经丢失、妊娠及哺乳铁需求量增加,每次月经丢失20~40mg的铁,胎儿体重每增加1000g需母体供给80mg的铁,哺乳期每日丢失0.5~1.0mg的铁,如饮食供给不足,则易造成缺铁性贫血。婴幼儿生长迅速而铁储备量较少,作为主食的各种乳汁均又含铁甚少,如喂养不合理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 饮食中铁的生物利用度变化颇大。除血红素铁外,其他铁形式均需转变为亚铁形式才能被吸收。铁的转变和吸收受诸多因素如肠道环境、饮食内容和还原物质的影响。胃酸有助于二价铁和食物铁的吸收。胃酸缺乏、胃切除术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他胃肠道疾病可造成铁吸收障碍,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失血1ml相当于丢失铁0.5mg。慢性失血的原因众多,包括消化道出血、反复鼻出血、月经过多、频繁献血、出血性疾病等。消化道是慢性失血的好发部位,如消化性溃疡、胃肠道恶性肿瘤、胃肠道憩室、痔疮、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及钩虫病等。消化道慢性失血有时表现隐匿或部位难以确定,应详细检查。慢性或反复的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人造心脏瓣膜和疟疾时,铁随血红蛋白尿排出,从而造成缺铁。
缺铁性贫血除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外,铁依赖性酶类的活性亦降低。其他微量元素如铜有助于铁的吸收,故铜缺乏可加重缺铁。
四、临床表现
1.一般贫血症状 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纳差、腹胀、水肿、症状与贫血的程度密切相关。
2.特殊表现
(1)由于黏膜组织变化导致舌炎、口角炎、吞咽困难等。
(2)异食癖。
(3)指甲扁平,无光易脆裂,重者可呈反甲。
(4)lummer—Vinson、Paterson—Kelly可表现为口角炎、舌炎、口腔灼痛,吞咽困难。
3.各系统表现 心悸、气短是贫血时循环呼吸系统的代偿表现,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不振、便稀或便秘等。
五、诊断标准
1.国内诊断标准 缺铁可分为3个阶段:储铁缺乏(ID)、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DE)及缺铁性贫血(IDA),三者总称为铁缺乏症。1988年,洛阳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通过了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而国内成人尚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张之南在《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中综合国内文献制订标准如下: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100g/L;MCV<80fl,MCH<27pg,MCHC<0.32;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血浆)铁<8.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国内诊断缺铁的血清铁标准也有采用血清铁<10.7μmol/L,总铁结合力>62.7μmol/L)。
(4)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96μmol/L,或FEP/Hb>4.5μg/gHb。
(7)血清铁蛋白(SF)<12μg/L。国内诊断缺铁的血清铁蛋白标准也有采用<14μg/L或<16μg/L,但一般都主张将SF<12μg/L作为储铁耗尽,<20μg/L表示储铁减少。
(8)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26.5nmol/L。
(9)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第(2)~(9)条之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国外诊断标准
(1)血清铁<8.95μmol/L(50μg/dl)。
(2)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3)血清铁蛋白(SF)<12μg/L。
(4)红细胞原卟啉>1.26μmol/L(70μg/dl)。
六、鉴别诊断
主要是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鉴别。
1.珠蛋白异常所致贫血 包括异常血红蛋白病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属遗传性疾病,常有家族史。体检可有脾肿大,血片中可见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出现不同的异常血红蛋白带,血清铁、铁蛋白和运铁蛋白饱和度不降低。
2.铁粒幼细胞贫血 系铁失利用性贫血,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骨髓中铁粒幼细胞增多,并出现特征性的环形铁粒幼细胞,其计数>15%时有诊断意义。患者血清铁和铁蛋白升高。
3.慢性病性贫血 常见病因有慢性感染、炎症和肿瘤。多数患者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部分患者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降低,但铁蛋白和血清运铁蛋白受体升高及骨髓铁增加,有助鉴别(见表2—1)。
表2—1 慢性病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