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常见操作技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血液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358页(12081字)
一、骨髓穿刺术
(一)操作方法
1.操作前应向患者解释,说明检查目的和操作方法,以取得配合,并做出血、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操作前应特别注意。
2.常规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铺巾,用2%利多卡因溶液逐层局麻至骨膜。
3.穿刺部位有多个选择,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常用的有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腰椎棘突等部位。
(1)髂前上棘穿刺:患者取仰卧位,取髂前上棘后1cm为穿刺点,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骨面左右旋转进针,针尖探到骨质后进针1~1.5cm,当有落空感、穿刺针被固定后,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2)髂后上棘穿刺:患者取俯卧或侧卧位,以髂后上棘为穿刺点(或第5腰椎水平旁开3cm,椭圆或三角形突起处),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骨面左右旋转进针,针尖探到骨质后进针1~1.5cm,当有落空感、穿刺针被固定后,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3)胸骨穿刺:患者取仰卧位,用枕头将上背部垫高,取胸骨体第2~3肋间为穿刺部位,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第2~3肋间胸骨两侧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将针尖斜面朝向胸骨骨髓腔,针体与骨面约成45°角,缓慢进针,一般进针深度为0.8~1cm,当穿刺针被固定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4)腰椎棘突穿刺:患者取侧卧位,术者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部位两侧皮肤,右手垂直进针。
4.抽取骨髓液 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接上20ml干燥无菌注射器,迅速抽出骨髓液约0.2ml(注射器针栓部分见到骨髓液)即可。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使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压迫止血。
5.制片 将抽取的骨髓液置于玻片上,用推片取含骨髓小粒部分于另一张玻片上推片,推片与载玻片约成30°角,迅速均匀推开,待骨髓片风干后送检。
(二)适应证
1.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如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2.骨髓液涂片寄生虫检查,如疟疾、黑热病病原体。
3.检查骨髓转移癌。
4.类脂质代谢紊乱病的诊断,如戈谢病、尼曼—皮克病。
5.一些待查病症的辅助检查。
(1)肝、脾、淋巴结肿大。
(2)发热。
(3)骨质破坏或骨痛、高钙血症等。
6.采集骨髓,如骨髓细菌培养、骨髓造血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骨髓移植等。
(三)禁忌证
骨穿的禁忌证很少,相对禁忌有血友病等凝血因子重度缺陷的疾病。如病情需要,必须做骨穿检查者,可先输新鲜血或Ⅷ因子等,然后进行检查,穿刺后还应加压止血。
(四)注意事项
1.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有出血倾向者操作应特别注意,血友病患者禁做此项检查。
2.穿刺用具及注射器应干燥,连接紧密,便于抽吸。
3.穿刺针应固定,不可在骨膜上滑动或在骨质中摆动,以免折断骨穿针。胸骨穿刺时不可用力过猛、穿刺过深,以防穿透内侧骨板而发生意外。
4.穿刺过程中,如果感到骨质坚硬,难以进入骨髓腔时,不可强行进针,以免断针,应考虑为大理石骨病的可能,及时行骨骼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
5.抽吸液量要少,避免骨髓液稀释,影响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
6.有“干抽”现象时,可多部位穿刺。怀疑为多发性骨髓瘤,而常规穿刺部位穿刺结果阴性,可选择“骨痛点”穿刺。
7.送检骨髓液涂片时,应同时附送2~3张外周血涂片。
二、骨髓活检术
(一)操作方法
1.穿刺部位常选择髂后上棘或髂前上棘。
2.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用2%利多卡因溶液逐层局麻至骨膜。
3.以左手拇指和食指紧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旋转进针,进入骨质约0.5cm后拔出针芯,接上接柱,再插入针芯后顺时针方向进针约1cm左右,随后继续顺时针转动针管360°,仍按顺时针方向逐步退出穿刺针。
4.取下接柱,用针芯将针管内的骨髓组织顶出,置于95%乙醇溶液或10%甲醛溶液中固定后送检。
5.穿刺部位消毒,无菌纱布覆盖止血。
(二)适应证
1.骨髓穿刺检查不能明确诊断,需进一步确诊者。
2.骨髓纤维化或骨髓硬化。
3.低增生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转移癌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需要做病理诊断时。
(三)注意事项
1.局部皮肤要固定紧,尽量避免皮肤和穿刺针一起转动。
2.穿刺深度应合适,太浅取材量少,甚至取不到骨髓组织,太深则有可能穿透骨内板。
3.不宜用骨髓活检针抽吸骨髓液做细胞学检查。
4.穿刺前应检查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者穿刺时应特别注意,血友病患者禁止行骨髓活组织检查。
三、淋巴结穿刺术
(一)操作方法
1.选择易于穿刺,并且明显肿大的淋巴结。
2.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穿刺者手指消毒。
3.术者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淋巴结,右手持10ml干燥注射器,沿淋巴结长轴刺入淋巴结内(刺入的深度根据淋巴结的大小而定),然后边拔针边用力吸,利用负压吸出淋巴结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
4.固定穿刺器的内栓,拔出针头后,将注射器取下充气后,再将针头内的抽取液喷射到载玻片上,并及时制备涂片。
5.穿刺完毕,穿刺部位敷以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
(二)注意事项
1.要选择易于固定、不宜过小和远离大血管的淋巴结。
2.穿刺时若未能获得抽取液,可将穿刺针由原穿刺点刺入,并在不同方向连续穿刺,抽取数次,直到获得抽取液为止。
3.制备涂片前要注意抽取液的外观和性状,炎症抽取液为淡黄色,结核性病变的抽取液为黄绿色或污灰色黏稠样液体,可见干酪样物质。
4.最好于餐前穿刺,以免抽取液中脂质过多,影响检查结果。
四、腰椎穿刺术
(一)操作方法
1.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板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使其紧贴腹部,使脊柱尽量后突以增宽脊椎间隙,便于进针。
2.确定穿刺点,一般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交会处为最适宜(为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
3.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与铺洞巾,用1%~2%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自皮下到椎间韧带行局部麻醉。
4.医师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脊柱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为4~6cm,儿童则为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此时将针芯慢慢抽出,可见脑脊液流出。
5.在放液前先接上测压器测量压力。移去测压器,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
6.术毕,将针芯插入,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7.术后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以免引起术后头痛。
(二)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患者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2.针头刺入皮下组织后进针要缓慢,以免用力过猛时刺伤马尾神经或血管,以至产生下肢疼痛或使脑脊液混入血液影响结果的判断。
3.穿刺时患者如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手术,并做相应处理。
4.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同量脑脊液,然后再注入药物。
五、成分输血
(一)概述
成分输血即根据病情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的输注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或血浆及血浆衍生物。因其纯度大、浓度高故而疗效好,同时也可避免输注不需要的成分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因此更加安全,已成为目前输血的主要手段。
(二)血制品的种类及应用
1.红细胞 红细胞制品系通过红细胞自然沉降或离心沉淀,移去血浆层以及去除或不去除白细胞与血小板层制备。红细胞制品种类较多,主要用于贫血患者,尤其当Hb低于70g/L时,心、肝等重要脏器可因供血不足导致功能障碍,是输注红细胞的主要适应证。
(1)浓集红细胞:全血自然沉降24小时或用低温离心沉淀移去血浆,红细胞比容70%~80%,其中含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含血浆量少,抗凝剂量小。本制品主要用于不需要补充血容量的各种贫血,提供红细胞以恢复和维持携氧能力,特别适用于不能耐受血容量迅速改变的心力衰竭的患者,如老年人、年幼者、体虚者,以及酸中毒或高钾血症、肾病及尿毒症患者和肝病贫血者。
(2)洗涤红细胞:将浓缩红细胞用生理盐水连续洗涤3次后制成,以除去大部分残留的血浆、80%的白细胞、90%的血小板及HBSAg,再重新以生理盐水配制成适宜浓度而成(一般130ml浓缩红细胞配成200ml洗涤红细胞)。由于洗涤过程在开放系统中进行,所以洗涤红细胞必须在24小时内输注。本品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妊娠妇女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病与尿毒症、血液透析技术、新生儿溶血病换血、反复输血屡有发热反应者。
(3)冰冻红细胞:将红细胞悬液加保护剂(甘油、羟乙基淀粉)于—65~—85℃保存。使用前需解冻、洗涤、除去甘油和一些血浆。冰冻红细胞至少可保存10年,但由于成本较高,现主要用于保存稀有血型的红细胞。ABO与Rh血型不合者所致的急性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后果严重者禁用。非不得已时,不应将O型供血输给非O型受者。紧急情况下,亦应先检测供血者血浆中有无高滴度的抗A及抗B抗体。
2.血小板 采用全血两步离心分离法或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法制备。
(1)适应证:当血小板减少至15×109/L以下时,有自发性出血的危险,可输注血小板。外科手术时,血小板则应高于40×109/L。主要用于血小板数量显着减少或功能低下时的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白血病和恶性肿瘤化疗时血小板减少引起的严重出血;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有出血倾向且有血小板数减少和皮肤出血时间延长者;大量输注保存血所致的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
(2)注意事项:①受血者如有发热、脾肿大、感染等原因,则输注血小板效果很差;②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输入的血小板会迅速破坏,因而意义不大。
(3)禁忌证:①多次输入HLA不相合之血小板已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者;②证实为无效血小板输注,即输注血小板1小时回升值低于30%,18~24小时低于20%或血小板存活期<2日;③严重免疫抑制或骨髓移植时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患者。由于采集的血小板液中混有淋巴细胞,输注血小板可发生或加重GVHD。
3.血浆成分
(1)普通血浆:是由全血去除红细胞和白膜层后的全部血浆,有新鲜血浆和冷藏血浆两种。前者为采集后6小时内分出的血浆,后者为将新鲜血浆在4℃冰箱内无菌保存半年之内的血浆,其中的补体、抗体与凝血因子等均有损失。常用于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蛋白血症、行体外循环及血浆置换等。
(2)新鲜冰冻血浆(FFP):新鲜血浆6小时内冰冻,在—20℃下保存,有效期可达1年,使用前置30~37℃水浴中缓慢摇动,以加快解冻过程,融化后输用与新鲜血浆质量类同。常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所致大出血、大量输注库存血后及维持血容量。
(3)抗血友病球蛋白:即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的沉淀物,主要含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常用于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减少症。
(4)凝血酶原复合物:由新鲜血浆制得,含因子Ⅱ、Ⅶ、Ⅸ、Ⅹ、Ⅺ,常用于血友病B,因子Ⅱ、Ⅶ、Ⅹ、Ⅺ的降低或缺乏症。
(5)清蛋白:由血浆中提取,常用于血容量减少性休克、脑水肿、低清蛋白血症等。
(6)纤维蛋白原:由血浆中提取,常用于补充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7)血清免疫球蛋白:由血浆中提取,主要为IgG,常用于预防或治疗病毒性肝炎、低球蛋白血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六、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hemapoietic stem cell,HSC)是血液和免疫系统的起始细胞。CD34是造血干/祖细胞表面的标记抗原。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如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等),均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就是将供者或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取出体外作为移植物,然后回输移植给经过预处理的受者,重建受者的造血和免疫系统的过程,达到治疗某些恶性或非恶性疾病的目的。根据获得造血干细胞的组织和器官,HSCT可分为胎肝移植、脐血移植(CBT)、骨髓移植(BMT)和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根据供者来源不同,可分为自身和异体(包括同基因和异基因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类。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没有年龄限制,无HLA配型的限制,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后并发症少,易植活,但疾病易复发。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年龄一般限制在65岁以下,要求有HLA相匹配的供者,有GVHD同时伴有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复发率低。一般情况下,如有HLA相匹配的供者,多主张做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1.适应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骨髓移植、脐血移植、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①各种恶性血液病,如各种急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②非恶性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③重型免疫缺陷病;④急性放射病。
2.供者的选择 供者的年龄可从8岁到65岁,身体应该健康。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言主要是选择HLA主要位点相匹配的供者。HLA不相合可引起植活延迟或排斥,并使早期急性GVHD的发生率上升。并且供者以男性和未曾受孕的女性为妥。
3.受者的准备 确定患者有移植的适应证,年龄一般不大于45~50岁,无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经过全身无菌和胃肠道除菌后进入无菌层流病房。移植前患者必须接受预处理。预处理的目的有三:一为清除骨髓或体内恶性细胞克隆;二为抑制或清除受者体内免疫细胞,保证移植物不被排斥;三为减少受者的造血干细胞,为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归巢提供空间,促进移植成功。构成Allo—HSCT的预处理方案的药物有免疫抑制药、抗肿瘤药等,针对不同的疾病选用不同的药物组合方案,其次是放疗。预处理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性膀胱炎、黏膜病、肺损害、不育、肝静脉阻塞病、间质性肺炎等。
4.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1)骨髓采集:采集骨髓前先进行供者自身循环采血。先抽400ml血4℃保存,1周后,将血液回输,同时再抽600ml血液保存。如此重复,最后抽血1000ml保存,供采集骨髓时补充血容量之用。采集骨髓时要做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在髂前和髂后上棘多点穿刺,在输血的同时,抽取骨髓与血液混合物1000ml左右。所采的单个核细胞(MNC)要求达到3×108/kg(受者体重),收集在加有肝素的组织保养液中,通过不锈钢滤网去除凝块及脂肪滴后静脉滴注,缓慢输给患者。
(2)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因为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含量较少,仅为骨髓的1%,所以干细胞采集前需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动员。异基因供者接受皮下注射G—CSF(5~10μg/kg)×4~5日,然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要求采集的MNC达到3×108/kg(受者体重),CD+34细胞达到3×106/kg,CFU—GM达到3×104/kg。
(3)脐血采集:脐血应在分娩时结扎脐带移去胎儿后娩出胎盘前,于无菌条件下,直接从脐静脉采集,每份脐血量60~100ml左右。虽然因脐血淋巴细胞的免疫不成熟性较少引起GVHD且对HLA配型要求比较低,但由于脐血的干细胞数量有限,故脐血移植一般不适合体重大的受者。
骨髓液、外周造血干细胞或脐血可以在4℃保存72小时。如加入冷冻保护剂以每分钟降1℃的速率程控降温,降到—60℃后放在液氮(—196℃)中超低温长期保存。骨髓液容量高达1000ml以上,可以仅保存血细胞分离机从骨髓液中分离所得的有核细胞,其体积可减少85%。虽然此时干细胞会有损失,但CFU—GM有85%的回收率。
5.干细胞移植回输和植活的证据 骨髓液应在采集后6小时之内回输。每袋的最后10ml应弃去,以避免脂肪栓塞。因为骨髓液容量较大,其抗凝的肝素也较多,要用等量的鱼精蛋白中和。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和脐血可以直接回输。液氮冷冻保存的骨髓、外周血干细胞或脐血可在使用前放在40℃水浴中快速融解后回输。异基因移植物植活的直接证据为出现供者的染色体核型,供者DNA多态性特征和供者的DNA可变重复区(D1S80等)顺序等,间接证据包括测到供者的HLA型,供者的血型和发生GVHD等。自身移植时只有植活才能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
6.回输后的处理
(1)促使干细胞分化增殖,维持血液系统的功能:可使用G—CSF、GM—CSF和EPO等细胞因子促使干细胞分化增殖,加速造血重建。此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和血制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血液系统的功能。
(2)GVHD的预防: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常见的并发症,其严重程度与输入的淋巴细胞数量和HLA配型有关。故最好的预防GVHD措施是在移植前做好HLA配型和去除移植物中的T细胞。移植后通常采用抑制T细胞功能的预防GVHD方案,通常选用环磷酰胺、环孢素等。用药期间保持CSA的血清浓度处于30~200ng/ml为宜。用药过程中如患者的血肌酐超过177μmol/L则须完全停药。临床试验表明阻断免疫信息传递如抑制共刺激分子CD40、CD28的表达或用抗CD20的单抗去除受者体内起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的B细胞也有较好的预防GVHD的作用。
(3)处理移植后的并发症:移植并发症的有效防治是提高移植成功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性膀胱炎、间质性肺炎、肝静脉闭塞综合征等。
1)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植入成功后的严重并发症,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异基因移植后100日内出现的GVHD称为急性GVHD(aGVHD),患者出现皮疹、腹泻和黄疸。如果皮疹面积超过体表的50%或胆红素6mg/dl或腹泻量1500ml时提示GVHD已进入三度以上,这是病危的信号。大剂量甲泼尼龙和ATG治疗aGVHD有效,严重的病例需甲泼尼龙2mg/(kg·d),无效者用1g静脉冲击。
2)感染:由于受者在移植前接受了超大剂量的化疗和放疗,免疫功能受到严重破坏,粒细胞严重缺乏,因此极易发生严重感染,死亡率很高,积极预防感染有重要意义。包括整个移植期间居住在空气层流洁净室中,给予预防性给予抗生素等。
3)出血性膀胱炎:常与应用环磷酰胺、白消安等药物,病毒,放射损伤和GVHD等因素有关,最常见原因为环磷酰胺,可给予补液、碱化尿液预防性治疗。
4)间质性肺炎:主要因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引起,一般发生在移植后头3个月内,死亡率高,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可给予更昔洛韦预防性用药。
5)肝静脉闭塞综合征:是一种以肝内小静脉纤维性闭塞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多发生在移植后1个月内,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腹水等,可给予前列腺素E预防性用药。
(4)胃肠道外营养支持:预处理的化放疗损害消化系统,引起恶心,厌食和呕吐,减少了食物的摄入,进而引起营养不良。应于移植前进行静脉穿刺置管,以便于移植后进行完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TPN)。TPN可保证患者有足量的热量、水分、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5)脐血干细胞移植:脐血中含有比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更丰富、更原始、更具有扩增能力的造血干细胞。其优点是来源广泛、采集简单,是一个非常好的干细胞来源。近年来脐血移植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克服单个脐血干细胞数量较少的限制,临床研究提出了部分脐血体外扩增和两个有相同HLA配型的脐血同时移植给一个体重较大的患者等方案。
(二)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给患者进行骨髓清除性化疗及(或)放疗后,将事先在体外保存的患者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从静脉回输以重建造血功能。其实质是在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放)疗,在最大限度的杀伤肿瘤细胞后,重建受化疗和放疗破坏的造血与免疫系统。
1.适应证
(1)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最多的病种,对缓解期NHL患者进行移植后其2~3年无病生存率可达60%~90%。
(2)霍奇金淋巴瘤(HL):对经常规治疗不能取得缓解或复发的患者,宜早期行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其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40%~70%。
(3)急性白血病:由于多数患者缺乏合适的供者,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有效的巩固治疗措施之一。
(4)多发行骨髓瘤(MM):因MM好发于中老年人,因此异基因移植往往不具备条件,而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CR率提高至20%~80%。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在异基因移植无法进行时可以考虑。
(6)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对化疗或放疗敏感的实体瘤可通过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大幅度地提高剂量,从而改善常规化疗预后不加患者的生存情况。其中,以乳腺癌病例最多。
2.移植过程
(1)移植时机的选择:实体瘤患者一般在第一次缓解期、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一般在第一次缓解后巩固3~4个疗程后进行,但巩固治疗期不宜太长。一般认为小于65岁,无严重心、肝、肺、肾脏器功能减退者均可进行。
(2)干细胞的采集:自身骨髓移植需在麻醉下,从髂后多点、多部位穿刺抽吸骨髓液,经抗凝、稀释、过滤后液氮冷冻保存备用。采集之前需应用化疗药联合细胞刺激因子进行动员,使骨髓中的干细胞释放进入外周血,常用的化疗动员剂包括CTX、VP—16、Ara—C等,细胞因子主要为G—CSF、IL—3等。
(3)预处理:在完成采集之后至回输之前,患者需接受大剂量化疗和放疗作为预处理。其目的一方面为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准备空间,另一方面对较少自身移植后复发有重要意义。常用的预处理药物包括CTX、美法仑、卡氮芥等。
(4)移植后全环境保护治疗:由于致死量的化疗使患者的造血及免疫功能严重损害,由此可发生各种类型的感染,因此全环境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可使患者在层流无菌室中居住,必要时可给予细胞因子促进粒细胞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