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孔综合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骨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48页(848字)

四边孔综合征是Cahill和Palmer在1983年首次提出的,从那以后已有大量的病例报道。

(一)流行病学

四边孔综合征好发于20~35岁的青壮年的惯用侧上肢。

(二)病因

在解剖上,四边孔是由大、小圆肌及肱骨干和肱三头肌长头围成。该综合征的病因是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PHCA)在四边孔受压。病变与肩关节外展、外旋位时斜形的纤维束带压迫神经和动脉有关。

(三)生理病理

病理改变主要是腋神经变性及所支配的肌肉萎缩。

(四)临床表现

其特点是肩关节前侧和外侧疼痛,但定位较差,并在小圆肌附着区附近的四边孔处有压痛点。当保持患肢外展、外旋1分钟时,可出现症状。除非三角肌明显受累,否则很难发现肌无力和肌萎缩。

(五)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体征并结合MRI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通过MRI可以发现腋神经支配的小圆肌的选择性萎缩,高度提示四边孔综合征。动脉造影可证实患肢在外展、外旋位时PHCA(旋肱后动脉)的阻塞,但当患肢内收位时恢复正常。

(六)鉴别诊断

本病可与肩峰下滑囊炎相鉴别,二者疼痛部位相似,但前者定位差,压痛点位于小圆肌附着区附近的四边孔处,肩关节外展、外旋时诱发疼痛。后者压痛点多位于肩关节前方三角肌止点,肩关节外展内旋时疼痛加重。MRI可进一步进行鉴别诊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