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肾损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肾脏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77页(1673字)

一、概述

银屑病相关性肾病(psoriasis relative nephropathy)是指银屑病引起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甚至肾功能损害等为主要表现的继发性肾病。

二、流行病学

于厚南和梅长林统计认为,银屑病所致的终末期肾衰竭发病率占0.85%,也有学者报道银屑病患者肾损害发生率为1.14%。近年来,银屑病相关性肾病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青壮年发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冬春季易复发或加重,夏秋季多缓解。

三、发病机理

银屑病相关性肾病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免疫因素 银屑病肾脏损害与体液免疫异常有关,可通过不同的补体激活途径发病。银屑病患者免疫复合物增高,补体C3下降,并可产生一种针对性的IgA抗体,该抗体可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及皮肤损害处。也有文献报道,关节炎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gA明显升高,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系膜区,引起IgA肾病;细胞免疫障碍,系膜区有单核细胞浸润,提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特别是T抑制细胞亚群功能紊乱。

2.药物性肾损害 银屑病患者服用类固醇抗炎药、环孢素A和中药治疗时,可出现药物性肾损害,如肾病综合征、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四、临床表现

1.银屑病相关性肾病 临床表现有多样性,包括腰痛、血尿、蛋白尿、浮肿、高血压、肾衰竭等。其中微量蛋白尿被认为是较早期症状,发生率较高,且与皮肤损害程度有关。除尿中微量白蛋白增加外,少数研究报道有肾脏损害的银屑病患者中尿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增加,说明银屑病存在明显的肾小管损害。银屑病肾损害患者多数尿液C3、α2巨球蛋白阳性,说明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较重。少数患者DNA抗体阳性,但不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目前多认为与此病相似,只有少数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银屑病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包括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衰竭、紫癜肾炎和隐匿性肾炎等。

2.银屑病皮肤损害 其典型病理特征是皮肤微血管的改变。红斑处的血流速度是正常皮肤的2倍,在外观正常部位的皮肤亦发现毛细血管扩张和延长。虽然一般认为银屑病的病理改变只限于皮肤,但也不排除肾脏等内脏血管出现相同的改变。

3.肾脏病理类型多样 包括微小病变、轻度或中度系膜增生、IgA肾病、膜性肾病、硬化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性、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肾炎、伴或不伴肾小管间质病变等。其中,以膜性肾病及膜增殖性肾炎较为常见,也有报道以IgA肾病为常见。

4.皮肤损害与肾脏病变的关系 肾脏病表现发生在银屑病发病同时或多年之后,并随银屑病皮肤损害减轻而改善,氮质血症患者银屑病的皮肤损害面积较大,蛋白尿程度与银屑病的皮疹面积大小有关。

五、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的银屑病相关性肾病的诊断标准,有学者提出4条标准:①有银屑病史;②肾损害表现,如水肿、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等;③银屑病与肾病消长存在一致性,即肾病随着银屑病的发作而加重,随着银屑病的缓解而减轻;④排除原发性或其他继发性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糖尿病肾病、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