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手册

眼畸形

书籍:儿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376页(9063字)

一、无眼球

【病因】 因胚胎期原始视泡未能发育所致。

【临床表现】 多双侧发病,睫毛稀少,眶、眼睑、睑裂也小,眼肌、泪器也发育不良。

因无眼球,眼睑常内翻。全身常伴有其他畸形,如脑发育不全、唇裂、脊椎裂、心脏畸形等。患儿往往死产或生后不久即夭折。

【诊断】 根据出生即发病以及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无特殊治疗。

二、隐眼畸形

【病因】 因胚胎期原始视泡发育不全所致。

【临床表现】 多双眼发病,无睑裂,上、下眼睑皮肤连接,故无睫毛。睑皮下可触知类似眼球样物,患眼尚有光觉。

病理检查,可见眼球发育不全。角膜、瞳孔多未形成,睑板腺、睑轮匝肌及其他组织结构,均不清晰。

全身常伴有指(趾)粘连、生殖器发育不全、唇裂、肾畸形等。

【诊断】 根据出生即发病及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无特殊治疗。

三、小眼球

【病因】 可能由于眼杯裂闭合不全,或因原始视泡未能套迭,或套迭不全所致。

【临床表现】 单眼或双眼发病,轻者仅眼球比正常者略小,视功能可能正常,但以后因晶体增长,可影响眼压而继发青光眼。严重者多合并其他眼畸形,如虹膜缺损、晶体浑浊等,因视力严重障碍而出现眼球震颤。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合并晶体浑浊形成白内障时,可手术治疗。继发青光眼时,可进行减压术。

四、眼睑畸形

(一)小睑裂

【病因】 因胎儿期睑部发生溃疡,或因胎儿手指自伤,使睑缘分离不全所致。

【临床表现】 外眦睑缘皮肤粘连,或于睑裂中央形成索状粘连。

【诊断】 根据出生时即发病及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手术治疗。

(二)眼睑缺损

【病因】 可能因胎儿期脐带或膜压迫所致。缺损位于下睑内眦部者,常因颜面裂闭合不全所致。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上险,呈楔形缺损。外侧球结膜或角膜缘部常发生皮样囊肿,或合并副耳、耳廓畸形。缺损部边缘与球结膜及角膜移行,故可妨碍眼球运动。也可合并角膜浑浊、小泪管瘘或泪点畸形。

【诊断】 根据出生即发病及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可行睑成形术。

(三)内眦赘皮

【病因】 与遗传有关。

【临床表现】 多双侧发病,上睑鼻侧皮肤过剩而被盖内眦。若下睑鼻侧皮肤过多而被盖内眦者,称倒内眦赘皮。轻者当鼻骨发育后,赘皮可向鼻侧牵引而自然消失。严重者由于赘皮过宽,常形成假性内斜。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待成年时,可做整形术。

(四)先天性睑下垂

【病因】 因提上睑肌发育不良所致。

【临床表现】 上睑下垂,遮住瞳孔的一部或全部。单侧或双侧发病。双侧者患儿习惯于仰首视物。因利用额肌扬眉提高上睑,故额肌发达,额纹加深。合并上直肌发育不良者,眼球不能上转。也可合并内眦赘皮或小眼球。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应与重症肌无力症所致的睑下垂区别,此病患儿醒后睑下垂暂时缓解,数分钟后则又出现。新斯的明试验及疲劳试验均阳性。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青春期做整形术。

五、先天性泪囊炎(新生儿泪囊炎)

【病因】 胎生期鼻泪管开口常被粘膜闭塞,生后不久粘膜可自行开放。有时因粘膜肥厚,开放较晚,或永久闭锁,以致鼻泪道膜性阻塞,少数者因鼻泪管骨管发育不良,造成骨性鼻泪道阻塞,均可引起新生儿泪囊炎。

【临床表现】 婴儿生后1周以内尚无泪液分泌,即使泪道阻塞也无症状,但1周后即可出现溢泪症状。因泪液潴留于泪囊,有利于细菌繁殖,故泪囊积液呈脓性或粘脓性,并逆流于结膜囊而引起结膜炎。

患眼内眦部常有泪液潴留,或有少量分泌物,指压泪囊部,泪囊积液可自泪小点逆流,长期泪囊积液可致泪囊扩张,泪囊部皮肤隆起,挤压出泪囊积液则隆起消退。如继发感染,则可转成急性泪囊炎。

【诊断】 根据生后不久出现溢泪症状,以及压迫泪囊部有泪囊积液逆流,即可诊断。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疏通泪道,每日以手指自泪囊部向下鼻道方向按压数次,如指压5~6天无效,则可加压冲洗泪道,或1次探通泪道。操作时应注意勿造成假道。膜性阻塞治疗效果较好。

六、角膜畸形

(一)大角膜

【病因】 与遗传有关。

【临床表现】 单纯角膜扩大,眼压及视功能正常。角膜透明,单眼或双眼发病,一般生后角膜即较大,并继续增大,有时其直径可达14~15毫米(正常者11~12毫米)。一般男性发病较多。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无有效治疗方法。

(二)小角膜

【病因】 与遗传有关。

【临床表现】 角膜小于正常,伴有高度远视,有发生青光眼的因素。严重者常合并小眼球及其他眼部畸形,如虹膜缺损、晶体浑浊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无特殊治疗,有高度远视者可配眼镜。

(三)角膜浑浊

【病因】 疑为胚胎期角膜炎症后果。

【临床表现】 角膜出现灰白色瘢痕性浑浊,有时浑浊呈楔形(基底在角膜缘),弥漫形,不规则形。角膜边缘出现环状浑浊时,称角膜胎生环。严重者可合并角膜葡萄肿。

【诊断】 根据出生即发病及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散瞳后如视力增进,可做光学的虹膜切除术。

七、蓝色巩膜和巩膜色素母斑

【病因】 为先天异常,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一)蓝色巩膜:除角膜周围1~2毫米外,其余巩膜全呈蓝色,全身骨质脆弱,易引起多发骨折,常伴有重听、头盖骨膨隆、关节脱臼、运动异常、牙齿发育不良等。

(二)巩膜色素母斑:巩膜出现散在的境界分明的不规则青蓝色斑,可随年龄而增大。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无特殊治疗。

八、葡萄膜(色素膜)异常

(一)白化病

【病因】 与遗传或血族婚姻有关。为全身色素发育受限所致。

【临床表现】 毛发、眉睫、皮肤缺乏色素,葡萄膜色素也稀少,故虹膜呈淡棕色或蓝色。由于脉络膜及视网膜色素缺乏,故眼底颜色偏红。患儿有昼盲怕光症状。如黄斑发育不良,则严重影响视力,可出现眼球震颤。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无特殊治疗。怕光严重者可戴墨眼镜。

(二)虹膜睫状体缺损

【病因】 因胚胎期眼杯裂闭合不全所致。

【临床表现】 常双眼发病。缺损位于下方虹膜,瞳孔呈倒梨形且稍向下移。多数病例合并邻接处睫状体及脉络膜缺损。严重者常合并小角膜、小眼球、晶体浑浊等。若视功能严重障碍,则可出现眼球震颤。

【诊断】 根据出生即发病及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无特殊治疗。

(三)无虹膜

【病因】 与遗传有关。

【临床表现】 虹膜似全缺损。但详细检查可见虹膜根部残留,缺损缘有虹膜小残株,并可见晶体赤道部、晶体悬韧带及睫状突等结构。患儿羞明,由于黄斑发育不良,故视力严重障碍,且出现眼球震颤。

【诊断】 根据出生即发病及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可做角膜刺墨术或带墨镜,改善羞明症状。

(四)瞳孔异常

【病因】 为先天疾病,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可分小瞳孔和瞳孔残膜两种。瞳孔直径小于1毫米,虹膜纹理不清,瞳孔对光反应不明显,点用缩瞳药瞳孔更加缩小者为小瞳孔。瞳孔区残留棕色索条状物。两端附着在瞳孔缘附近的虹膜上,并随瞳孔运动而伸缩。残膜肥厚广泛者,散瞳后出现多数裂隙,此为瞳孔残膜。

【诊断】 根据出生即发病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小瞳孔无特殊治疗,瞳孔残膜无损于视力时,不需治疗。残膜肥厚、广泛者,可手术切除。

(五)脉络膜缺损

【病因】 因胚胎期眼杯裂闭合不全所致。

【临床表现】 通常脉络膜缺损位于视乳头下方。并向下延伸至锯齿缘。常合并邻接处睫状体缺损,有时下方虹膜及晶体已缺损。眼底检查,可见缺损处透露白色巩膜。面向视乳头的缺损缘,呈弧形,基底朝下,且渐增宽,下界常超越视线以外。缺损区边界清晰,并有色素沉积,缺损区的视网膜仍存在,但无色素层,视网膜血管横越缺损区,但行径不规则。有时该处视网膜呈扁平隆起,形成视网膜内层脱离。视野检查,可出现相应的视野缺损。如果黄斑区发生脉络膜缺损,则中心视力严重受累。

【诊断】 根据眼底检查,即可诊断。

【预防】 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无特殊疗法。

九、视网膜异常

【病因】 为先天视网膜发育异常。

【临床表现】

(一)中心凹发育不全或缺损:见于先天性无虹膜、白化病、小眼球及高度远视眼。因视力严重障碍,常有眼球震颤,眼底检查,可见黄斑中心反射消失,表示黄斑中心无凹陷,黄斑周围反射也消失。

(二)先天性视网膜皱襞:常双侧发病,典型者自视乳头向前方伸出一束肥厚的膜样组织,并有血管伴行,其前端可分成数股,呈扇形附着于颞侧水平锯齿缘,有时可达同侧晶体赤道部。皱襞两侧视网膜常被牵引向前。晶体及玻璃体均清晰,有时可合并瞳孔残膜,黄斑也发育不良,患儿视力多严重障碍,并有眼球震颤。

(三)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单眼或双眼发病,患儿多无自觉症状。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缘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呈白色丝状,大小形状不一,边界呈羽毛状,常被盖于血管上。一般出现于视乳头上、下侧,有时距视乳头远处出现一孤立的有髓纤维区,约为视盘的1/2~2倍。一般不影响视力,但若位于视乳头周围且范围较大,可致生理盲点扩大,位于视网膜其他部位者,视野可出现暗点,若有髓神经纤维很薄,也可无暗点。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眼底检查,可以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无特殊治疗。

十、晶状体异常

(一)晶状体缺损

【病因】 为胚胎期眼杯裂闭合不全所致。

【临床表现】 常双眼发病,缺损呈楔形,多位于下方或内下方晶体赤道部,该处晶体悬韧带也缺损,常合并白内障、葡萄膜缺损。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无特殊治疗。

(二)小晶体

【病因】 晶状体先天发育异常。

【临床表现】 晶体过小,直径不超过6~7毫米,比正常晶体曲率大,故焦距短,呈近视状态。常伴有小眼球。散瞳时可见晶体赤道部,有时合并晶体脱臼、青光眼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近视时配矫正眼镜。合并晶体脱臼时,可手术摘除晶体。合并青光眼时可做减压术。

(三)晶状体偏位

【病因】 与遗传有关,为家族性。

【临床表现】 晶体脱出正常位置,多向上方或上外方偏位,内上方次之。常伴有小晶体及小眼球。一般双侧发病,呈对称性、瞳孔小。高度偏位时,做彻照检查,瞳孔区可见弧形黑线,即晶体赤道部,斜照检查时,晶体赤道部弧线呈黄褐色闪辉状。眼底检查,可见晶体部与无晶体部两方面眼底象。偏位对侧前房较深,眼球转动时虹膜震颤。晶体多透明,但也可并发内障。患儿有单眼复视症状、轻度偏位时,散瞳后出现复视。病情发展,晶体脱臼于前房或玻璃体时,可继发睫状体炎或青光眼。

全身可伴有其他畸形,如蜘蛛状指(趾)、短指症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晶体脱臼于前房或合并晶体浑浊时,可摘除晶体。

(四)先天性白内障

【病因】 胎儿早期母体受病毒侵袭,影响晶体发育,而致浑浊。

【临床表现】

1.先天性前极白内障:晶体浑浊位于晶体前囊中央,呈孤立的白点状、浑浊位于晶体后极者称后极内障,对视力影响较大。

2.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浑浊呈灰白色,位于晶体核心,对视力影响程度取决于浑浊范围。因在暗处瞳孔散大,故其视力反而比在明处好。

3.先天性绕核型白内障:双侧发病,浑浊位于晶体胎儿核,核心及皮质仍透明。散瞳检查,浑浊边缘可见10数个“人”字形白色浑浊。

【诊断】 根据出生即发病,两眼对称及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预防】 母亲怀孕早期,应防止感染。

【治疗】 散瞳后若视力增进,则可做人工造瞳术,若浑浊范围较大,可做截囊术或晶体吸出术。

先天性白内障,应及早手术,最迟不能超过2岁。年长儿虽手术方便,但影响视功能发育,过早手术则影响眼球发育。一般在9~12个月内手术较为适宜。

先天性白内障,若合并其他眼部畸形,如小眼球、眼球震颤等,往往术后视力不能增进。

白内障摘除后,变成无晶体眼,呈高度远视状态,为防止弱视,应尽早配戴矫正眼镜。

十一、先天性青光眼

【病因】 本病与遗传有关,血族婚姻也有影响。主要是由于巩膜静脉窦发育不全,以致房水排出障碍,引起眼压升高。

【临床表现】 因婴幼儿眼球外壁较成人有弹性,故当眼压升高时,眼球壁扩张,眼球增大,角膜直径可达17~18毫米,前房加深,眼压升高,可达50毫米汞柱,角膜水肿,呈雾样浑浊,后弹力层可破裂。由于整个眼球壁扩张,故角巩膜缘分界不清。因巩膜变薄而透露出葡萄膜颜色,故巩膜色蓝。早期虹膜多正常,瞳孔或稍小,晚期则虹膜萎缩,瞳孔可散大。如晶体悬韧带伸长或断离,则晶体呈球形,甚至有晶体、虹膜震颤。严重者,眼球表面血管扩张或混合充血。眼球因增大而突出。由于眼球高度扩张,故轻微的外伤即可导致眼内出血或晶体脱臼,引起急性青光眼发作,严重者可致眼球破裂,最终萎缩。

早期眼底无改变,晚期可出现视乳头杯状凹陷,也可合并晶体浑浊。

自觉症状除视功能严重损害外,常有怕光、流泪、眼胀、头痛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要尽可能早期诊断,否则可因延误治疗而致失明。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应尽量减少血族婚姻。

【治疗】 争取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可行房角切开术或外引流术。

十二、色觉异常

【临床表现】 全色盲比较少见,患儿不仅对各种颜色不能辨别,均视为黑白色,同时视力障碍,甚至不足0.1,并有怕光、昼盲、眼球震颤等症状。色盲中以红绿色盲常见,男多于女,除红绿色觉障碍外,其他视功能正常。

【诊断】 用色盲检查表,即可诊断出色盲类型。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无特殊有效疗法。

上一篇:先天性肌性斜颈 下一篇: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