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及疖肿
书籍:儿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420页(1020字)
【病因】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毛囊及皮脂腺,如果形成局部感染,则成疖肿。炎症扩及到全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则成弥漫性外耳道炎。挖耳损伤耳道皮肤、分泌物刺激,常是发病的诱因,致病菌多为链球菌或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 剧烈耳痛为主要症状,患儿哭闹不安,影响入眠。疼痛可因动耳廓压耳屏或咀嚼动作而加重。弥漫性外耳道炎则疼痛更剧,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体温上升,全身不适。
检查耳道可见局限性隆起的疖肿或弥漫性红肿。如已破溃,则有脓液流出。耳部与周围皮肤可有肿胀,耳周围淋巴结可肿大并有压痛。
【诊断】 根据症状及检查,较易诊断。应注意与急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急性腮腺炎相鉴别。
【预防】 教育儿童勿挖耳道。
【治疗】
一、炎症早期,可用1~2%酚甘油棉塞放于耳道内。
二、局部热敷可促使炎症局限、消散,也可用红外线照射。
三、疖肿成熟的,应切开排脓。
四、炎症较重的,可全身应用磺胺药、抗菌素或抗炎灵等。
五、新针疗法:取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合谷、足三里等,皆用泻法。可灸听宫。
六、中药治疗:
(一)疖肿未破时或外耳道炎,可涂金黄如意膏。
(二)鲜菊花叶捣汁滴耳内,每3小时1次。
(三)消炎膏棉栓塞入耳道内,对消炎止痛有显着疗效。
处方:乳香6克、没药6克、血竭6克、儿茶6克、朱砂1.5克
以上药物磨碎过筛(乳香、没药需用麸皮去油后碾碎),加入蜂蜜适量,调匀后即可备用,无需消毒。以小棉球蘸药膏,塞入外耳道,每日换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