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铁形肾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标准》第47页(2247字)
蹄铁形肾又称马蹄肾,是两侧肾脏下极或上极越过中线相互融合,形成蹄铁形畸形。是最常见的融合肾畸形。绝大多数为下极融合,上极融合极罕见。本病易并发肾脏类癌。
(一)流行病学
蹄铁形肾发病率约为1‰。多发于30~40岁,男性多见。
(二)病因
在胚胎早期,两侧肾胚基在两脐动脉之间受到挤压而融合生长,最终成蹄铁形肾。
(三)病理生理
蹄铁形肾90%以上为两肾下极融合,形成峡部。峡部为肾实质或结缔组织构成,位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前方,蹄铁形肾常伴有肾旋转不良、低位肾和肾血管畸形。输尿管自肾的前方从腹侧跨越峡部下行进入膀胱,尿流不畅而易发生肾积水、感染、结石、肿瘤等并发症。可伴发重复输尿管、输尿管开口异常、输尿管膨出、隐睾症或心血管、神经、消化系统的先天畸形。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是铁蹄形肾继发病变和血管、神经丛受压的表现。年幼时多无症状,成年后患者可出现。
(1)腰痛:为持续性钝痛。
(2)尿频、尿急、尿痛、脓尿等泌尿系感染症状。
(3)腹部肿块:腹部脐区触及均匀实质性肿块,表面光滑,边缘常不能全部触及,触之有不适感,不活动。
(4)胃肠功能紊乱:腹痛、腹胀、便秘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活动及劳累后加重,俯卧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是肾脏压迫腹腔神经丛或血管所致。
(5)下肢水肿:下肢可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是下腔静脉受压,下肢循环不良所致。
2.体征
(1)峡部体征:有时可于脐上下腹中线脊柱前触到横行肿物,光滑,触之不适,边缘不清。
(2)肾积水体征:严重肾积水可于患侧上中腹触到边界清楚光滑肿物。
(五)检查
1.X线检查
(1)尿路平片:可见两侧肾影下极在中线融合,有时见到不透光的结石阴影。
(2)静脉尿路造影:显示两侧肾影下极在脊柱前融合,肾轴呈倒八字形,肾盂肾盏旋转不良,两侧肾盂位置较低,向中线靠近。
(3)肾动脉造影:肾动脉源于髂总动脉或腹主动脉分叉处,其数目、分支均可见异常。
2.超声检查 可见腹主动脉前有扁平低回声肿块,并与两侧肾脏相连。可见并发肾积水、结石等的超声表现。
3.CT、MRI检查 可见双肾下极融合形成的峡部及肾门向前方等旋转不良表现。
(六)诊断标准
1.好发于30~40岁,男性多见。
2.可有持续性腰部钝痛、腹痛、腹胀、便秘及下肢浮肿等症状。脐部有时可触及均匀实质肿块,触之不适,边缘不清。
3.静脉尿路造影可见肾轴呈倒八字形,两肾下极在脊柱前融合。
4.肾动脉造影可见肾动脉来源于髂总或腹主动脉分叉处。
5.B超、CT及MRI显示两肾下极融合伴旋转不良及并发的肾积水、结石等。
(七)鉴别诊断
1.双肾异位并融合畸形 双肾异位并融合畸形是指双侧肾脏同时异位并融合,融合后的肾脏通常位于下腹部脊柱或骶骨前方,失去正常肾脏的外形,呈扁平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形,有时称其为“锅饼”肾(pancake kidney)、“盘状”肾(disc kidney)等。本病均合并肾脏旋转异常,肾盂通常位于肾脏前侧,常有多支血管供血。可产生类似症状。超声、CT检查及肾动态扫描两肾呈盘形或块状融合的畸形影像。
2.腹腔肿瘤 可触及腹部肿块,但往往有腹痛、腹胀等消化道梗阻表现。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可见肠道受压变形或充盈缺损,尿路造影肾盂肾盏形态正常。结合病史腹部CT等可予鉴别。
3.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下腹部可触及边缘不清,质地坚硬的肿块。但常伴有低热、血沉增速等全身症状,尿路造影显示腰大肌阴影消失,肾盂肾盏扩张,输尿管向中线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