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相关解剖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容医学临床手册》第125页(3869字)

鼻分为外鼻和鼻腔。外鼻包括鼻根、鼻背、鼻尖上区、鼻尖、鼻小柱、鼻孔、鼻翼、软三角、鼻翼沟;鼻腔包括鼻前庭、鼻甲、鼻中隔。

【鼻部皮肤软组织】

鼻部皮肤相对厚,富含皮脂腺,以鼻尖为着,其真皮层与深部骨、软骨间形成众多纤维隔而致皮肤移动性差且不易折叠。皮下与骨、软骨间有疏松组织层,脂肪细小而致密,鼻背尤其近鼻根部存在一层致密坚韧的筋膜名为“鼻背筋膜”,对隆鼻术有重要意义。鼻部的主要皮肤血管、感觉神经、鼻肌等均位于此层以浅。鼻皮肤在前庭处移行为黏膜。

【鼻的骨性支架】

由一对鼻骨、两侧上颌骨额突、额骨鼻突、筛骨垂直板、犁骨组成。其中由上颌骨、鼻骨围成梨状孔。

(1)鼻骨很少两侧十分对称,它是形成驼鼻的原因之一。在轻度驼鼻时,鼻骨不是主要因素。鼻骨的形状近似四边形,上窄下宽,上厚下薄。通常鼻骨骨折的位置为薄厚移行处。手术时未预期的骨折也容易发生在此处而形成骨性突起,需用骨凿或鼻锉修平。

(2)筛骨垂直板是鼻骨的骨性支持者,它与鼻中隔软骨相连接,很薄,易受外伤的损伤而被破坏变形,致鼻中隔偏曲。

(3)鼻骨与额骨鼻突借鼻额缝相连接,此处骨质较厚,形成鼻额角,此角一般为120°。改变鼻额角可很大程度地改变鼻外形。

(4)鼻骨和上颌骨额突联合围成梨状孔,上颌骨的内侧后有一凹槽,参与形成泪道,在截骨时一定要避免损伤。

(5)额骨鼻突向下伸向鼻骨和上颌骨额突的深面,加强了支持性。

(6)犁骨位于鼻中隔的后下方,上方与蝶骨体及筛骨垂直板结合,下方与上颌骨鼻嵴、腭骨连接,前缘呈沟状与中隔软骨吻合。它与筛骨垂直板共同构成鼻中隔的骨性部分。

(7)上颌骨额突是鼻部重要的骨性部分,两侧上颌骨的内侧上部向前突起与鼻骨连接,下部游离形成梨状孔之两侧。上颌骨鼻突的基底是进行截骨的主要部位。

【鼻软骨性支架】

由中隔软骨、侧鼻软骨、鼻翼软骨构成。

外鼻的大部分是由鼻软骨构成,由软骨形成的下鼻部是鼻的可动部分,可动性一是指能被外力推动,二是指可被其上所附着的鼻肌牵动产生自主活动。这种活动对呼吸时鼻孔进气量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1)鼻中隔软骨又叫四边形软骨,将鼻腔分为两部分,其后上缘与筛骨垂直板相连,后下缘与犁骨相嵌合,上缘一部分被鼻骨覆盖,中隔软骨的前部突出于梨状孔以外,其前上最突出部叫中隔角,它是鼻中隔软骨对鼻形改变影响最大的因素。中隔软骨的主要部分与犁骨紧密相连,其软骨膜与犁骨膜相延续,且有纤维成分将两者固着,在掀起此处的黏骨膜时易致撕裂穿孔。中隔软骨的前下缘自上颌骨鼻棘向前探出,在此处与鼻棘结合不甚紧密,可以左右活动,此种连接方式可被认为是软骨骨关节。从过中隔软骨的矢状断面来看,在鼻背形成“驼峰”的解剖因素包括鼻骨、中隔软骨鼻背缘以及与之相连的侧鼻软骨。一般认为中隔软骨过多是轻度驼鼻的主要原因。中隔软骨前缘即其游离缘与鼻小柱软骨(鼻翼软骨内侧脚)间以膜性中隔相连,手术时尽量保留此部分。中隔软骨在鼻骨下向上延伸的距离与鼻骨覆盖侧鼻软骨上缘的距离相仿。中隔软骨在中隔角和近鼻背缘处变薄,在与筛骨垂直板和鼻骨连接处增厚,即在近鼻骨处软骨增厚,远离骨性部分的软骨变薄。这种软骨厚度的变化与“驼峰”形成有关。有些病人鼻背较宽,可触及增宽的中隔软骨鼻背缘。

(2)鼻软骨是成对存在的,包括侧鼻软骨和鼻翼软骨。侧鼻软骨可以被认为是鼻骨向下的延续,其形状大致为三角形,上缘外侧部与上颌骨额突的内侧缘附着,上缘被鼻骨下缘覆盖,内侧缘在中线处与中隔软骨鼻背缘及对侧侧鼻软骨以致密的纤维组织相结合。外下缘游离于梨状孔内,借纤维组织与梨状孔相联系,内下缘被侧鼻软骨下缘所覆盖,由此在鼻腔前庭内形成一浅沟,从而构成鼻孔内软骨间手术切口的标识。鼻骨在胚胎期的发生与侧鼻软骨有关,这可以解释侧鼻软骨上缘为何伸入到鼻骨内表面数毫米。

(3)鼻翼软骨是鼻尖和鼻小柱的主要支持者,可被分为三个区域:外侧脚、膝部和内侧脚。此三部分各有其临床意义。外侧脚的形态、宽度差异较大,它决定了鼻尖上部至梨状孔缘这一区域的鼻宽度,是对鼻翼软骨进行修剪的主要部分。膝部是决定鼻尖形态的重点解剖结构,它是内侧脚与外侧脚移行部分,两侧鼻翼软骨膝部相互远离的程度决定了鼻尖的宽度,其突出程度决定了鼻尖的凸度。鼻翼软骨膝部是鼻翼软骨最窄处,手术中不经意的切断或切除可能会导致鼻尖的变形和鼻尖塌陷。内侧脚是鼻小柱的主要结构,其后为膜性中隔和中隔软骨前缘。内侧脚间存在纤维结缔组织。鼻翼软骨内侧脚在形态上也会产生变异,如下缘过度前凸形成鼻小柱的悬垂畸形,两侧内侧脚基底过度分叉,使鼻小柱基底增宽而阻碍鼻前庭通气。

实际上中隔软骨鼻背缘、两侧侧鼻软骨内侧缘相互结合紧密,只是在中隔尾端才分开,这种结构特点必须牢记,在修剪鼻软骨后应恢复这种连接,以避免产生鼻背缘分裂畸形。

鼻翼软骨外侧脚因其变异较多,在手术时需特别注意,它自鼻翼软骨膝部起向侧后方伸展,并不形成大部分鼻孔鼻翼缘。实际上鼻翼缘是由软组织形成,并非由软骨支持,而鼻翼软骨外侧脚只形成不到一半的鼻孔缘。鼻翼软骨下缘可用一检查方法来确定:用二齿钩勾住鼻翼缘,在鼻翼软骨外侧脚处稍施加压力可形成一脊缘。鼻翼与鼻小柱交界处形成一特定的区域,叫“软三角”,此处的皮肤和衬里非常薄,一旦损伤,会形成切迹,一般难以修复。鼻翼软骨外侧脚在鼻尖上区相互分开,形成一三角区域,此区域的鼻背主要由中隔角支持,上盖较厚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鼻唇角是由鼻小柱基底、上唇形成。鼻小柱的形态主要由中隔软骨尾端和鼻翼软骨内侧脚决定,鼻小柱的宽度由鼻翼软骨内侧脚间距和其基底分叉程度决定。鼻小柱的完全缺失将很难重建。

【鼻部肌肉】

是覆盖鼻部的软组织组成部分,包括鼻肌(横部又名压鼻孔肌,翼部又名鼻孔开大肌)、降鼻中隔肌、提上唇肌。

(1)鼻肌:

①压鼻孔肌(鼻肌横部)。起自鼻切迹外侧的上颌骨,向内上与鼻背筋膜融合。其收缩使鼻孔缩小。

②鼻孔开大肌(鼻肌翼部)。位于压鼻孔肌的内下,起自上颌骨,止于鼻翼软骨外侧面,其收缩使鼻孔开大。

(2)降鼻中隔肌。在口轮匝肌深面,起自中切牙上方上颌骨的切牙窝,向上止于鼻中隔软骨和鼻翼后部,收缩使鼻中隔下降。

(3)提上唇肌。又名上唇方肌。形态近似四方形,位于眶下皮下。分为3部分,分别为颧头、眶下头、内眦头。颧头又叫颧小肌,与颧大肌平行,行于眼轮匝肌深方,起于颧骨外侧面,止于上唇皮下;眶下头被眼轮匝肌覆盖,起自眶下缘骨膜,肌腹向下穿口轮匝肌止于上唇外侧皮下,其深部有眶下血管神经束;内眦头起于上颌骨鼻突骨膜,向下止于鼻翼软骨。

【鼻部神经支配】

由筛前神经鼻外支、滑车上神经、滑车下神经、眶上神经鼻支、眶下神经鼻支、鼻腭神经内侧支、筛前神经内侧支、蝶腭神经构成。

【鼻部血液供应】

(1)外鼻的血供来自颈外动脉的面动脉、颌内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面动脉又名颌外动脉,是外鼻的主要血供。颌内动脉的终支为眶下动脉,它与面动脉形成细小的吻合,供应鼻背及外侧壁血运。外鼻的血供还有:内眦动脉鼻背支、筛前动脉鼻外支、滑车下血管。上唇动脉中隔支供应中隔下部、鼻翼部,眼动脉鼻背支与其形成丰富的吻合。

(2)蝶腭动脉和腭大动脉供应鼻腔内大部血运。腭大动脉的鼻腭支是终末支,其行于腭板的黏膜下,并上升至鼻腔,与蝶腭动脉中隔支吻合。鼻中隔的血运由筛前动脉中隔支、筛后动脉中隔支、腭大动脉、上唇动脉中隔支、蝶腭动脉中隔支供应。

(3)鼻腔外侧壁血供来自蝶腭动脉、腭大动脉、筛前动脉分支、筛后动脉分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