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膜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常见肿瘤放疗简明手册》第275页(2694字)
绒毛膜癌是由滋养层细胞恶变形成的具有高度恶性的肿瘤。好发于20~35岁。约50%来源于葡萄胎,25%继发于流产后,25%继发于足月产后,罕见发生于未婚者卵巢,后者称为原发性绒毛膜癌,其发生原因尚不清楚。
13.6.1 病理
(1)大体形态 多见于胎盘附着处,亦可充满宫腔,表面常呈坏死状,质脆易出血,可侵犯肌层,甚至穿透浆膜,侵犯宫旁组织。此癌易转移,转移灶呈紫蓝色结节。
(2)镜下特点 滋养层细胞极度不规则增生,分化不良,绒毛结构消失,并可见核分裂像。
13.6.2 临床表现
(1)阴道不规则出血:葡萄胎流产后,流产或足月产后,不规则阴道出血,量多少不等,多者可发生失血性休克。
(2)贫血、消瘦,甚至可出现恶病质。并发感染者可有发热。
(3)有转移者可有转移症状:
肺转移:最常见有咳血、胸闷等。
外阴及阴道转移结节:呈紫蓝色,破溃时常有大量出血。
脑转移,常发生在肺转移之后,可出现头痛、失语、失明、偏瘫,甚至昏迷死亡。
肝脾转移:可有肝脾肿大和压痛,转移灶破裂时,可出现急腹症和急性失血症状。
消化道转移:可有呕吐、呕血及便血史。
其它部位转移症状:如转至膀胱可有血尿等。
13.6.3 临床分期
根据病变发展的程度可分为四期:
Ⅰ期:病变限于子宫(无转移)
Ⅱ期:病变转移至宫旁组织或附件(近处转移)
Ⅱa期:病变转移至宫旁组织或附件
Ⅱb期:病变转移至阴道
Ⅲ期:病变转移至肺(远处转移)
Ⅲa期:肺内棉球状阴影,直径小于3cm,或小片状阴影,面积不超过一侧肺的一半
Ⅲb期:癌转移超出上述范围
Ⅳ期:病变转移至脑、肝、肾、肠等器官(全身转移)
13.6.4 诊断
(1)根据病史和体征,如妊娠终止后,阴道长期不规则出血,即应考虑本病可能。妇检时可发现子宫增大,质软,亦可能有黄素囊肿存在,如有转移可有转移部位的表现。
(2)宫腔刮出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方法,可以明确诊断,区别葡萄胎和绒癌。
(3)HCG测定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而且还可了解治疗效果和预后。一般在妊娠终止一周后,HCG水平即渐降至正常,如在2个月后仍有较高水平,或下降后再次升高,即可能为本病。
(4)X线检查:绒癌肺转移很常见,可在肺片上看到球形或成片状阴影。
(5)B超、CT检查:可了解脑及肝等部位转移灶的部位和周围的关系。
13.6.5 治疗
以往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效果不佳,因为在手术前常已有转移。近20年来化疗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多采用以全身化疗为主,配合手术、放疗等方法治疗。
(1)化疗 对于大部分早期病人化疗可以治愈,尤其是年轻要求保留生殖能力者,或不宜、不愿手术者,化疗为首选。化疗方案应根据病情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常用的药物有5-氟脲嘧啶、氨甲喋呤、更生霉素、消瘤芥等。一般药物治疗应在肿瘤完全消失,尿和血HCG测定降至正常范围后再用1~2个疗程方可停药。
(2)化疗并手术 对于某些病人仍需并用手术治疗。如化疗后子宫仍增大,有残留癌灶存在,或化疗中发现子宫穿孔可疑者,最好合并手术治疗,在化疗中给予次广泛子宫切除术,术后继续完成化疗。
(3)化疗并放疗 绒癌对放射线有一定的敏感性,对于某些病例使用放疗也可提高疗效,如局限于外阴、阴道、宫颈等部位的转移结节,肺部的孤立转移灶,肝、脑等部位的转移癌及手术后盆腔残留的癌灶,均可采用放射治疗。尤其是肿块较大者,全身化疗病人一般情况差,副反应重不能继续化疗者,加放疗是有价值的。
(4)放疗的方法 对于盆腔残留癌灶,外放射设计同宫颈癌,可给DT4000cGy/4周。必要时再加腔内照射2000cGy2周。
对于阴道、宫颈转移结节,可单用腔内放疗,方法同宫颈癌和阴道癌,4000cGy/3周。对于外阴转移灶可用外阴癌的照射方法,3000cGy/3周。对于脑部转移灶的治疗,可根据肿瘤的部位设野,3000cGy/3周,在放疗中应保护眼睛,并同时应用脱水剂及支持疗法。对于肝部转移灶的放疗,亦可给3000cGy/3周。
13.6.6 疗效和预后
绒癌的疗效如前所述,由于化疗的进展而大大提高,五年生存率达80%以上。死亡率由1958年的89.2%降至1975年的19.2%。某些年青妇女治疗后还能生育子女。对上述某些病例并放疗可增加疗效,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