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变甘蔗中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普及出版社《常见食物中毒防治手册》第188页(2369字)
【概述】近10年来,在我国的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辽宁等地区,有些人因吃市售霉变甘蔗而引起中毒。由于中毒者大多是3~16岁的儿童和少年,而且有些人预后又很不好,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冬末春初,每年的2~3月份似是发病的高峰季节。此时气温回升,春暖解冻,因而一些在不良条件下收割、运输、贮藏并受到霉菌污染的甘蔗,开始霉变。特别是一些未成熟就收割的甘蔗,含糖量很低(约为17.76%),更适于霉菌在其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
引起中毒的霉变甘蔗,感官性状异常,外观光泽不好,蔗体硬度差,按压无弹性,既松又软;尖端和断面有白色絮状或绒毛状霉菌的菌丝体;将蔗体切开可见:剖面呈浅黄色,或棕褐色,甚至灰黑色,组织结构疏松,极似糠萝卜;切片镜检甘蔗细胞,蔗瓤细胞被大量的霉菌菌丝侵染,颜色变为褐色或暗褐色;蔗瓤气味难闻,具有较浓的酸霉味,或酒糟味,尝之尚有呛辣味。
【病因物质】霉变甘蔗中毒的病因物质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10余年来,报告较多,也不一致。如有人从中毒地区的霉变甘蔗中分离出产毒霉菌甘蔗阜孢霉(Arthrinium sacc harjcola)、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圆弧青霉(pemicillium cyclopium);也有人在霉变甘蔗中发现有根霉(khizopus)、曲霉(Aspergillus)和交链孢霉;还有人发现了梨孢镰刀菌和拟技孢镰刀菌(F.sporotrichioides)毒素;尚有人提出中毒的病因物质可能是一种亲神经性霉菌毒素等,但都没能够进一步把中毒的原因食品和从原因食品中分离出的“病因物质”的培养物,这两者所致中毒的因果关系是否一致,来加以阐明。
直到1984年才由中央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刘兴玠氏等人,第一次从两起引起中毒的霉变甘蔗中发现了导致中毒的优势霉菌——节菱孢霉(Arthvinium),检出率分别为58.7%和65.6%。并经动物实验证实,中毒原因食品(甘蔗汁液)和从原因食品中分离出的病因物质(节菱孢霉)培养物所致中毒症状完全相符:都具有特异的以前肢麻痹为主的神经症状,病理变化也一致。其它所有检出的霉菌培养物的动物实验,均未见有象节菱孢霉培养物一样的动物实验结果。因此,在国内首次证实了霉变甘蔗中毒的病因物质可能就是节菱孢霉所产生的一种耐高热的分子量较小的代谢毒物。
节菱孢霉是广布于世界各地的一种植物腐生菌,从甘蔗和其它植物的根部土壤中,均可检出。该菌能否产毒国内外均未见有报告。刘兴玠氏等试验证明,该菌产毒率为46.7%。为今后预防霉变甘蔗中毒提供了科学依据。
【临床表现】(一)潜伏期 短者10分钟,长者17小时,多数患者可在食后2~8小时发病。
(二)症状 发病初期多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复视或幻视、腹痛、腹泻,有的眩晕、腿软无力、迈步不稳、不敢睁眼、有天旋地转感觉、于是病迫卧床;病情较重者,大便呈黑色柏油样,剧烈呕吐、血尿、体温升高,夜间蹬腿哭闹、神智恍惚、阵发性抽搐、两眼眼球偏向一侧(多数眼球偏向上方)凝视、瞳孔散大、头向后仰、双臂后背、颈软无力、两手呈鸡爪状、四肢屈曲或强直、牙关紧闭、颜面肌肉颤动、出汗、流涎、四肢颤抖、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抽搐发作频繁,发作后病人进入昏迷,昏迷程度和延续时间可因病情轻重而不同;病人昏迷之后,有的时而出现恐惧狂躁;有的时而出现眼球水平震颤,或垂直震颤及语言障碍;有的甚至还可出现运动机能障碍,四肢曲肌挛缩、伸肌无力、不能运动,呈现强迫体位、瘫痪状态。
本病最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大多数病人的眼球都偏向上侧凝视。重症病人最后多因严重的急性中毒性中枢神经损伤,以及在深昏迷中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有的可能留有极似乙型脑炎样后遗症。
尸体解剖可见:脑沟变浅;组织切片检查,脑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小血管周围腔隙扩大,有些神经细胞皱缩、脑水肿和脑疝;此外,肝脏、肾脏、脾脏及肺部都有充血,并有肺水肿。
【诊断】(一)查清进食史 病人多为幼儿、少年,都有食用霉变甘蔗的历史。
(二)特征性症状 可依其主要临床特点,发病初期表现为一过性的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和神经症状,然后即可出现频繁抽搐和最有特征性的眼球偏向上方凝视的症状,进行诊断。
【治疗】按急救治疗的原则及应用中药治疗和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处理。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及时给予保护肝脏和肾脏、镇静止痉、防止脑水肿和肺水肿的药物;有脱水和酸中毒的要适当补充液体;对昏迷者给予苏醒剂;对病人均应给予高营养膳。
【预防】(一)要熟后收割防止霉菌污染 甘蔗必须成熟后才能收割(必要时应先测定蔗糖含量)。甘蔗在收割、运输及贮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伤、防冻及防止霉菌污染。
(二)严禁销售或食用霉变甘蔗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销售甘蔗前一定要严格检查,凡是感官性状异常、发霉长毛或酸馊变质的甘蔗,一律不准销售或加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