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0~3岁)的哺育知识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科学普及出版社《人口与婚育知识手册》第188页(4952字)

(一)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

1.胚发育期

一般以妊娠初8周为胚发育期,从受精卵分化开始直至大体成形,形成内胚层、外胚层、中胚层三层组织。

2.胎儿期

从妊娠8周直至出生为止,以组织及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渐趋成熟为其特点,在孕期最初3~4个月,容易受感染而发生畸形。例如风疹病毒可使胎儿的心脏、眼等发生畸形。此外,有些药物及放射线等也可导致胎儿发育异常,通过作B超及检查水可以发现异常,应及早防治,必要时可作人工流产,以免出生后贻害家庭和社会。

3.新生儿期

从胎儿娩出至生后28天,称为新生儿期。由于胎儿生活在母亲子宫内,温度、湿度都很适宜,由母体直接供给营养和氧气,当从这舒适环境中降生到一个陌生的世界时,生活条件突然改变,使新生儿在生理解剖方面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才能适应新环境。此时需要对新生儿做细致的护理工作,包括保持室温、喂哺母乳、保证睡眠、预防感染等。

4.婴儿期(乳儿期)

婴儿期指1个月至1周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生长特别快。1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身长为出生时的两倍,此期容易发生佝偻病、贫血和腹泻。容易得传染病,应进行预防接种,以防传染病。

5.幼儿期

这是指2~3岁的小儿。幼儿期的特点是体格生长速度比婴儿期缓慢,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速度也开始减慢。语言、行动与表达能力明显发展,能控制大小便,前囟闭合,乳牙出齐。应注意断奶后的膳食调配,否则体重不易增加,甚至出现营养不良。由于接触感染的机会较以前多,仍应注意预防传染病,特别是疫苗、菌苗的接种和复种。

6.学(龄)前期

学前期指3~6岁,相当于目前“幼儿园”的阶段。此期的特点是儿童的动作和语言能力均逐步提高,能跳跃,能上下楼梯,又能唱歌画图,开始识字写字。由于此时活泼好动,好奇多问,也易发生意外事故,故溺水、烫伤、灼伤、摔伤及错吃药物等。有关免疫反应的疾病,如肾炎、结缔组织病等开始增多。

7.学龄期

学龄期指进入小学以后到青春发育期,一般是指7~14岁。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脑的形态结构接近成年人,智能发育进展较快,能较好地综合分析,克制自己,并在学校及社会生活中开始适应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淋巴系统在此时发育加速,因此常有扁桃体肥大和发炎。主要保健任务是注意坐、立的姿势,保证足够的营养和体育锻炼,安排适宜的作息日程,避免学习困难和异常心理,防治龋齿,保护视力。

8.青春期或青春发育期

这是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发育阶段。此时的特征为体格发育第二次加速,继而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女童比男童发育较早,约相差2年。女童的青春期为11~12岁到17~18岁;男童则为13~15岁到19~21岁。

除体格及生殖系统变化之外,青春期显示智能跃进,开始锻炼独立生活,参与比较复杂的社会活动。此时情绪多变,可以发生异常心理,应注意有适当的体育锻炼、性教育和其他卫生指导。青春期比较多见的疾病有近视眼、痤疮、肥胖症、贫血、结核病等及心理、行为的异常等。

(二)小儿的体格发育

从初生到青年这个时期是人生发育最重要的阶段。通过定期的体格检查可以发现儿童的发育是否正常。如果体格发育的指标,如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牙齿、囟门及皮下脂肪等发育不正常,就应找出原因及时进行矫治。

1.体重

体重增长的速度与年龄有关。1岁以内的婴儿体重增长的规律是月龄越小,增长越快。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600克,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500克,1岁以后至10岁以前每年可递增2公斤,计算公式为:

(年龄×2)+7(或8)公斤

体重不按常规增加或者下降,除患病以外,体重下降大都是由于护理不周到和营养不充足造成的,必须及时纠正。

2.身长

身长增长的速度也以初生半年内为最快,平均每个月长2.5厘米左右。第2年全年约增10厘米。以后每年递增4~7.5厘米。1岁以后的平均身长可依(年龄×5)+80厘米的公式推算出大概数字,青春期不按此公式。

影响身长的内、外因素很多,如疾病、喂养和生活条件,体力劳动和精神活动,各种内分泌疾病以及骨、软骨发育异常等。

3.头围

测量头围的方法是自眉弓经枕后结节绕头一周,其长度就是头围的大小。头围大小与脑和颅骨的发育有关,出生时头围平均34厘米,其增长规律是先快后慢。出生后,头半年共约增加8厘米,后半年约增加4厘米,一周岁时头围约46厘米,头围过小见于头小畸形,头围过大见于脑积水、佝偻病等。

4.胸围

胸围是全胸周围的量度。出生时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为32厘米左右。至12~21个月胸围与头围相等,为46~48厘米。其后胸围较大,显着的胸部畸形,大都见于佝偻病、慢性肺炎、肺气肿、哮喘病、脓胸、心脏病等。

5.牙齿

大多数婴儿在6~8个月时开始长出乳牙,但也有早到4个月、晚到10个月出牙者,都属于正常范围。1周岁婴儿一般应有6~8个牙,2岁时出18~20个牙。乳牙总数大约等于婴儿月龄减4~6。乳牙出生过晚的,多见于呆小病及重性佝偻病患者。

6.囟门

前囟的斜径,在初生时约为2.5厘米,至12~18个月时闭合。后囟在初生时已闭合或微开,最晚在2~4个月时闭合。囟门早闭见于头小畸形,囟门晚闭多见于佝偻病及生长过速的婴儿。

7.皮下脂肪

皮下脂肪的厚薄表示儿童的营养状况。测量的部位有腹部、背部、腰部和上臂二头肌部等。患有营养不良的儿童皮下脂肪厚度常低于0.8厘米。皮下脂肪过厚,多见于肥胖儿。

(三)动作的发育

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是自头端向足尾发展,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到繁,呈螺旋式上升。乳婴儿大运动的顺序是:1个多月时,俯卧位可稍抬起头但较困难;3~4个月时,头可直立不倾斜,并可有翻身动作;5~6个月时,可扶坐,仰卧拉手能坐;7个月时可独坐片刻或自己独坐;8个月时,可向前爬动,但受环境影响极大,故仅能作评价小儿运动发育的参考。9个月~10个月,可扶栏杆站起;11个月左右时,可独立扶栏横走,搀扶两手能向前走步;13~15个月时,可独自走,但止步和转向较困难;1岁半左右,可拉玩具车或抱球走,能倒退走几步;2岁,步态较稳,可原地跳跃或并足向前跳;2~3岁,能跑稳,能迈过障碍物,也可独脚跳;4~5岁,跑跳均平稳,可独脚跳几步。6岁一切大动作均可完成,奔跑、蹦跳均平稳。

其精细动作为1~2月时,有生理性的握持反射。3~4个月,常在胸前玩手,或捏弄手中物体,但抓取面前玩具常达不到目标;5个月,可双手举玩具玩弄,并拒绝别人把玩具拿走。6~7个月,能弯腰伸手取较远的物体,手眼动作协调,可将手中玩具倒手;8~9个月,食指、拇指有对捏动作。15个月,能正确地叠摞方木块,可以几页几页地翻书,此时动作还不够精细。经过训练,可以拿匙吃饭、拿杯喝水,但不熟练;2岁,可自己吃饭,喝水较熟练,可以一页一页翻书,可以搭5~6块积木,可以自己脱鞋袜和脱简单的衣服;2~3岁可叠摞7~8块方木,可以自己穿鞋、穿短袜等。3~4岁,可解钮扣以及穿衣服等。幼儿期以后的动作发育逐步发展成熟。独立活动能力较为稳定,但要达到熟练程度,还需要不断的锻炼。

(四)语言的发育

语言能力分为理解和表达两方面。小儿学语,先理解而后表达,先学发音然后能用词法和句法。

婴儿出生时的啼哭声为以后的语音奠定了基础,随着发音器官的逐渐发育完善,语音语言也在不断发育成熟。3~4个月的小儿可咿呀学语;6个月可有单音节字,可无意识地发出“爸”、“妈”、“大”等音。9~10个月时可理解成人简单的语言;1岁左右可发出重叠音,如爸爸、妈妈、拿拿、蛋蛋、帽帽,可模仿成人语言;1岁半到2岁可模仿说些4~5个字的短句,可以表达自己的要求,如喝水、大小便等;2岁半到3岁,语言发展更完整,可背诵歌、歌谣,会用名词、动词、代词等。可叙述事情的经过,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儿童语言发育的早晚,词汇的运用,掌握词汇的多少以及语言是否简洁,直接反映小儿思维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做是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状态。语言的发展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家长与老师对婴幼儿要多讲话,尽管年龄小,不一定懂,但说话的声音刺激对大脑皮层的发育起到促进作用。

(五)感知觉的发育

这是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取得联系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如看到颜色,听到声音,尝到滋味等都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与周围环境联系。新生儿出生后最早与环境联系的就是皮肤感觉,如冷、热、味觉、嗅觉、触觉等。这在维持小儿生命中有着一定的意义。

1.在视觉方面

1个月左右时,小儿视线尚不能集中,随物体移动转动视线较差,约在90°以内移动;2个月左右,视线可随物体转动90°以上,喜看红色鲜艳物体;3个月左右,视线调节范围扩大,眼、头可有协调,能看到8厘米大小的物体;6个月左右,可出现手、眼动作协调;9个月左右,可以较长时间地看3~3.5米以内的人物活动,可寻找落地物体;一岁半左右,可注意到3米处悬挂的小玩具;2岁左右,目光可跟随落地的物体(自上向下落地时,视线可一直跟随);4岁:视力约20/40(Saellen表);5岁:区别斜线、垂直线与水平线,视力约20/30;7岁:正确感知及摹写b、p、d、g。10岁:正确判断距离与速度,能接住从远处掷来的球。

2.在听觉方面

近年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听觉虽不灵敏,但已可听到声音,50~90分贝的声响可引起呼吸的改变。小儿在3个多月,头可有意识地转向声源,4个月听悦耳音乐可微笑;6个月对母亲语言声音有反应;8个月可区别语言的意义;9个月可理解人的简单语言;1岁左右能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能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听觉发育已完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