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的越冬技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科学普及出版社《淡水养实用技术手册》第319页(2379字)

罗非鱼是热带性鱼类,当水温低于14℃以下时就会逐渐冻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必须保种越冬。生产性越冬温度要求稳定在18℃以上,最低不得低于16℃。越冬用鱼要求在水温18℃以上进入越冬池。长江流域一般在10月中旬,过迟水温低鱼易被冻伤,不能作为越冬用鱼。越冬亲鱼的选留操作必须轻快细致,以免碰伤。亲鱼要求鱼体丰满,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控制在150克-500克。越冬数量可根据计划需要量增加15-20%。雌、雄分开越冬,来年配种操作方便,也利于控制水温和性腺发育。

越冬片要求利用秋苗专池培育而成,这种方法生产冬片,计划性强、规格整齐、质量好,以利集中操作运输。冬片规格控制在每尾5-10克比较理想,越冬成活率高,来年养殖经济效益好。在成鱼池中捞取的片子,大小不齐、质量差、容易损伤、不利运输、进池密集死亡率高。干塘的片子更不能做越冬用鱼。越冬片可根据规格的大小分开越冬。越冬鱼不宜捆箱暂养和高密度长途运输。

越冬鱼进池可用2-3%的盐水消毒。在10天左右时间内可把水温控制到22-24℃,这样既有利于鱼体恢复,轻伤愈合,又可抑制水霉,提高进池成活率。并注意及时捞掉死鱼,清除杂物,采用微流水保持清洁的水质和较好的溶氧条件。越冬期间同样要求水质清新,溶氧要保持在2毫克/升以上。根据池子的大小、水源水温、越冬密度,每天排污换水1-2次。换水量根据水质情况而定,一般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5左右,换水量不宜过大。

越冬期间必须定期进行鱼病的药物预防,通常每10天、半个月一次。可采用1ppm的漂白粉与0.7ppm的硫酸铜、硫酸亚铁交替使用。以进行细菌性、寄生性鱼病的防治。越冬期间还必须注意可能发生的水质恶化与缺氧,以及鱼的摄食、活动状态,以利早期发现鱼病进行治疗。

在饵料的使用上要定期投喂青绿饲料,每星期保持一次,最好是芜萍、切碎的黑麦草等,并注意及时捞出残料。在商品饵料的使用上可增加花色品种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饵料,避免单一性的饵料品种。尚可用畜禽的多维和矿物质添加剂制成小型颗粒饵料投喂,以防越冬期间发生营养不良症,造成鱼体瘦弱、体质差,容易生病。

小型室内越冬池尚要注意通风,在天气晴和的中午打开通风窗,使室内空气对流。

罗非鱼越冬有三个阶段易发病死鱼。一是进池阶段,由于鱼从大池进入密集型的小池不适应,加上操作运输等原因,造成鱼体受伤,易生水霉,大约7-10天基本停止死亡。第二阶段是春节前后,往往是因饵料单一、防病措施不力、体质瘦弱、抵抗力差而发病引起死亡。第三阶段是经过近200天的越冬,鱼体质虚弱,由于操作不慎,运输密度过大等原因,而造成出池死亡和途中死亡现象。所以在越冬鱼的出池前必须抓好复膘喂养工作。针对以上情况,在越冬期间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饲养管理,确保越冬出池成活率。

越冬的方式很多,根据热源的途径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

(1)利用工厂余热越冬 多利用热电厂、钢铁厂的冷却水为热水源,尚可结合废气统筹考虑。其条件是水温在20℃以上,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源充足长流不断。利用这种热水源投资少,效果好,是十分经济的一种越冬方式。建池面积可根据水量大小而定,单池面积50-500米2,保水深度1-1.2米,越冬密度每平方米2.5-10公斤。水源水温达到40℃以上的可采用室外露天池结构,并结合地形地势,就近建池,进排水尽可能考虑自进自排。池形长方形、圆形都可以,大型池以长方形为好。

(2)温泉水越冬 我国天然温泉很多,只要水温保持在25℃以上,具有一定流量,都可建池越冬,其要求同工厂余热越冬。

(3)深井水越冬 深井水温达到20℃以上的可建室内越冬池,建池面积50-100米2为宜,保水深度1-1.2米。每米2越冬量2.5-5公斤。

(4)玻璃房越冬 选择地势较高,保水能力好的背风向阳处建池。池子在地面以下,池埂高出地面20-30厘米。地上屋面不宜过高,一般是半坡式,上面覆盖玻璃或透明的塑料薄膜,与煤炉或电加热相结合。面积50-100米2。土质池底,保水深度2米左右。一般以少量换水方式保持水质,通常不排污。保种密度每平方米2-4公斤。需设置微型增氧机。

(5)锅炉加温越冬 利用锅炉直接对循环水加温,或利用蒸气加温。此方法成本高,多为小面积采用,一般是水泥池结构,面积10-30米2,总面积在100米2以内,保水深度0.7-1米,每天排污1-2次,通过循环水过滤净化水质,多采用抛物式水花与增氧机相结合增氧。每米2保种密度2.5-10公斤。

(6)电热器加温 太阳能加温、炕式烟道加温等越冬形式,多为小型水泥池结构,成本高,管理复杂,这些方式一般不宜生产性应用。

我国南方地区气温较高,越冬期短,采用简易塑料大棚即可过冬。

越冬期间的管理要落实到人,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要认真做好各项记录,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