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世界史手册》第55页(1242字)
又称第三国际。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陷于破产,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团结各国的革命左派,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进行了一系列艰巨的工作。通过1915年和1916年两次国际社会党会议,形成了齐美尔瓦尔得左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战后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许多国家共产党的建立,进一步为共产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19年3月2-6日,30个国家工人政党和组织的53名代表在莫斯科召开会议,通过了由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选举了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和主席团。共产国际正式成立。它宣告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破产,开辟了各国无产阶级为推翻资本帝国主义统治,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时期。共产国际的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加入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最多时达75个支部。
共产国际的成立,推动了国际“共运”和“工运”的发展。1919年匈牙利和德国巴伐利亚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英、法、意、美等国家掀起了汹涌澎湃的工人运动。在革命风暴中,各国工会运动迅速发展,全世界工会会员由1913年的1500万猛增到1920年的4500万,并出现了一批革命工会。死灰复燃的第二国际领袖们,为阻止工人运动的发展,纠集各国改良主义工会,于1919年7月建立了工会国际联合会,又称“阿姆斯特丹工会国际”,分裂工人队伍。1921年7月,苏俄工会与各国革命工会在莫斯科成立了“红色工会国际”,为争取国际工会运动的统一,发展工人运动而斗争。
共产国际不仅建立和领导了“红色工会国际”,还建立了“青年共产国际”、“红色农民国际”和妇女团体等群众性国际组织,以增强世界革命力量。共产国际先后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制定和通过了许多决议和文件。
共产国际的活动,主要在初期和后期,在批判机会主义、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先进分子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帮助各国共产党培养大批领导和干部、支持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支持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反对国际法西斯主义和战争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是,它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列宁逝世后较为明显。共产国际体制过分集中,对各国共产党的控制过严,要求各国党必须遵守“国际的阶级纪律”;有些指示并不符合各国党的国情,但又要求各国党“无条件”执行;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各国党应与苏联保持一致行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共产国际执委会考虑到各国情况的复杂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需要,这一组织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1943年5月15日通过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经共产国际各支部的讨论和同意,共产国际于1943年6月10日正式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