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禽白血病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249页(9762字)

禽白血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白血病/肉瘤群病毒(Leukosis/Sarcoma Group)引起禽类多种良性和恶性肿瘤性疾病的总称。最常见的是淋巴细胞白血病(Lymphoid Leukosis,LL),其次为成红细胞白血病(Erythroblastosis,EB)、成髓细胞白血病(Myeloblastosis,MB)、骨髓细胞瘤(Myelocytomatosis,MC)、骨化石病(Osteopetrosis,OP)、内皮病、纤维肉瘤等。

由于本病垂直传播,难以根除,严重影响患禽增重和产蛋,本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严重危害养禽业的最重要的禽病之一。同时,由于本病毒污染问题对使用、鸡胚(特别是SPF鸡胚)或鸡源细胞的医学、生物制品研究、生产带来许多困难,造成重大损失。控制和消灭禽白血病是我们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与病理剖检

(1)淋巴细胞白血病(LL):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病型,通常在14~16周龄以后发病,发病高峰在性成熟前后。14周龄以下的育成鸡很少发病。

本病无特征性症状。鸡冠和肉髯苍白、皱缩,偶尔发绀,腹部膨大,可触摸到肿大的肝脏。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下痢,逐渐消瘦和虚弱,产蛋下降或停止。最后,常因衰竭而死亡。

剖检常见突出病变为肝脏肿大,故也称为大肝病。此外在脾、法氏囊、肾、肺、性腺、心、骨髓和肠系膜等几乎所有内脏器官均发现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肿瘤。肿瘤由胞浆高度嗜碱(甲绿派洛宁染色呈红色),胞核空泡状,核染色质边移并聚集成丛,有一个或多个嗜酸性核仁(核大而偏向一边)的成淋巴细胞组成。瘤体可呈结节状、粟粒状或弥散型。用手指经泄殖腔可触摸到肿大而僵硬的法氏囊的结节性肿瘤。卵巢呈灰白色如菜花状。后期腹部膨大,用手可摸到肿大发硬的肝脏。

(2)成红细胞白血病(EB):病鸡全身性贫血变化明显,鸡冠苍白或发绀,严重者可变成淡黄色或白色,精神沉郁,瘦弱,腹泻,病程数天到数月不等。剖检可见在病、死鸡的肌肉皮下和内脏有点状出血,有时可见肝脏和脾脏中有血栓形成、梗死或破裂。肝、脾、肾呈弥漫性增大,樱桃红色到暗红色,质地脆弱而柔软。骨髓增生,柔软呈水样,暗红色或樱桃红色,并常有出血。严重贫血时,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和脾易发生萎缩。骨髓血窦状隙中充满成红细胞。

(3)成髓细胞白血病(MB):本病的特征与成红细胞白血病相似。病程通常比EB长。剖检可见血管内、外积聚有大量的白细胞。此病的明显特征是外周血液中成髓细胞(胞浆透明微嗜碱性,胞核大,着色不明显,含1~4个嗜酸性核仁)高达200万/毫升,占血细胞的75%,故离心时,白细胞层要比红细胞层更厚。

(4)骨化石病(OP):由于病毒感染使成骨细胞生长和分化紊乱所致。首先在胫骨的骨干,以后在骨盆骨、肩胛骨和肋骨等部位发生不规则增厚和肿大,完全堵塞了骨髓腔。此时,骨质非常坚硬,呈化石样,表面多孔而不规则。

(5)骨髓细胞瘤病:症状与成髓细胞白血病相似。特征性病变是头部、胸部和跖骨异常隆突(由于骨髓上髓细胞的生长)。肿瘤多发生在骨的表面,与骨膜相连且靠近软骨的地方,如肋骨和肋软骨的连接部、胸骨后部、下颌和鼻软骨等部位。骨髓细胞瘤呈淡黄色,柔软,质脆或呈干酪样,弥漫性或结节性,且常为多发性,两侧对称。胞浆呈独特的颗粒状外观(因含大量的多核糖体、蛋白质)。

(二)流行特点

本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发生,我国某些鸡场经血清学调查,阳性率达30%。本病的感染虽然很广,但常散发,偶然也引起流行。

本病在自然情况下只感染鸡,其他禽类很少发生,人工接种偶然使鸭、鸽、鹌鹑等感染。母鸡比公鸡易感,据统计母鸡发病率为8%,公鸡为0.7%。18周龄以上的成鸡呈慢性经过,死亡率为5%~6%。本病感染有四种血清学类型:无病毒血症,无抗体(V-Ab);无病毒血症,有抗体(V-Ab+);有病毒血症,有抗体(V+Ab+);有病毒血症,无抗体(V+Ab)。

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尤其是带毒鸡在传播本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病毒主要经蛋垂直传播,但由于病毒被卵黄抗体中和或被热灭活,使感染鸡蛋清呈间歇性带毒。有病毒血症的母鸡本身没有症状,而其生下的蛋常带有病毒。母鸡整个生殖系统都有病毒繁殖,输卵管的壶腹部病毒浓度最高,特别是蛋白分泌部,所以在SPF鸡ALV检测中常用蛋清作为检测材料。因此,鸡蛋中带毒,孵出的鸡带毒,它在与健康雏鸡密切接触时,可以扩大传播到整个雏鸡群。先天性感染时雏鸡常带有免疫耐受性,但不产生抗肿瘤病毒,长成成鸡后,长期带毒排毒又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后天接触感染的雏鸡带毒及排毒现象与死亡率都很高,其耐过鸡所产生的卵,带毒的比率也很高。4~8周龄后感染此病,则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成鸡所产生的卵也不带毒,10周龄以上的鸡则不发病、卵中也不带毒。

(三)实验室检查

由于本病广泛存在鸡群中,分离病毒和证明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对诊断野外本病意义不大。

1.病毒分离 取病鸡的血浆、血清、羽翅和肿瘤组织是分离病毒的最好材料,按常规方法分离病毒。病毒分离常用鸡胚成纤维细胞。本病毒极不耐热。

2.病毒鉴定

(1)鸡或鸡胚接种:将白细胞增生病病毒静脉注射或腹腔内接种于1日龄的敏感雏鸡,观察淋巴性白细胞增生反应。将病毒经静脉接种于鸡胚时,雏鸡可正常孵出,并在出壳后几十天内发生贫血。

(2)电镜观察:将感染细胞制成超薄切片后进行电镜观察,可在细胞浆膜内发现典型的C型病毒粒子。检测鸡蛋内的白血病毒时,先将其孵化成鸡胚,并培养成细胞单层,再行电镜观察,则更容易发现病毒粒子。

(3)抵抗力诱发因子试验(RIF):将怀疑含有白细胞增生病病毒的被检材料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然后每隔3~4天,将细胞继代一次,至少连续继代3次。每次细胞继代后取出部分培养物,分别接种不同亚群的肉瘤病毒,测此培养物对肉瘤病毒转化作用的敏感性,同时设置已知禽白细胞增生病病毒感染的细胞以及未感染细胞为对照。如果被检材料中存在禽白细胞增生病病毒,则可根据所抵抗肉瘤病毒的亚群,确定被测定的禽白细胞增生病病毒属于何亚群。

(4)间接补体结合试验(COFAL):该试验用于测定禽白细胞增生病病毒和禽肉瘤病毒的群特异性抗原(gs)。试验时,首先以劳斯肉瘤病毒及提纯的禽白血病毒的gs抗原免疫家或仓,制备抗血清。将可能含有白细胞增生病病毒的被检材料接种对所有亚群的白细胞增生病病毒和肉瘤病毒均易感的无病毒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置35~37℃培养12~28天。在此期间,每当需要细胞继代时,都应将细胞继代维持细胞的活力,每代细胞均可用于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对照为已知白细胞增生病病毒感染的成纤维细胞培养物;阴性对照为未接种病毒的成纤维细胞培养物。培养结束时,将所有成纤维细胞培养物置-60℃以下的温度冻结保存。应用前,将所有培养物反复冻融3次,以破坏细胞,释放特异性抗原,离心取上清,即为补体结合试验抗原。测定对照和接种细胞培养物的补体结合活性,可区别所用对照细胞中可能含有的内源性病毒抗原和接种细胞培养物中外源性病毒gs抗原。

据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报道,用半微量补体稀释补体结合反应(CD法)检测鸡白血病病毒gs抗原,特异性强,检出率高,与COFAL原法比较其优点是: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不用组织培养,周期短,易于推广,是目前检测禽白血病的较好方法。

(5)不产毒细胞激活试验(NP细胞激活试验):先用缺陷型禽肉瘤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这种被缺陷型病毒感染的细胞通常不产生病毒,为不产毒细胞。另将被检样品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随后将两种细胞共同培养,如果被检材料中含有白细胞增生病病毒,孵育5~10天后,NP细胞在这种病毒的辅助下产生大量的肉瘤病毒。因此,根据NP细胞是否大量产生肉瘤病毒(接种鸡胚或细胞培养物测定),即可确定被检样品是否存在白细胞增生病病毒。

(6)表型混合试验(PM):用E亚群RSV(RAV-0)大量感染经过DEAE-Sephadex预处理的C/O成纤维细胞培养物(即对所有亚群病毒都易感的细胞),以产生RSV转化的细胞。约24小时后,弃去上清液,用试验材料感染培养物。将培养物孵育7天,收获培养液,经冻融、离心,然后在C/E成纤维细胞(对E亚群病毒感染有遗传抵抗力,而对其他亚群均易感)上进行感染RSV的分析。因为E亚群RSV被排除在外,所以RSV病灶的出现,即表明在试验材料中存有外源性白血病病毒。本试验必须设置不同的对照。

(7)病毒核酸的测定:从细胞中提取病毒性DNA或RNA,通过核酸杂交进行分析,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8)反转录酶测定:用正确的模板在体外进行反转录试验,测定反转录酶活性;或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直接测定反转录酶的存在和含量。

(9)抗原检查:应用直接法或间接法荧光抗体技术、免疫酶技术等可以直接检出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也可用ELISA测定被检样品中的病毒抗原。这些免疫标记试验也可用于对可疑病毒进行亚群分析:将可疑病料接种于有遗传抵抗力的细胞系,如病料中的病毒与细胞的抵抗力相应,则不能产生病毒抗原,如A亚群的白细胞增生病病毒将不能在C/A表型细胞(对A亚群病毒有抵抗力)上产生病毒抗原,进行免疫标记试验,其结果为阴性,否则为阳性。

(10)抗体检测:血清和卵黄都可用于抗体检测。应当注意,在细胞培养物上进行中和试验时,不能使用加肝素的血浆,因为肝素对抗体检查的非特异性干扰作用很强。

多种免疫-血清学方法,如AGP、ELISA、中和试验、SPA-ELISA等均可用于禽白细胞增生病抗体检查,其中,SPAELISA最敏感,操作简便,常用于疾病的调查和鸡群的净化,无白血病种鸡群的建立和监测。采用AmV感染鸡血浆,经离心,加50%硫酸铵沉淀后,经吐温80和乙醚裂解,可获得供各种检测方法使用、有效而满意的禽白血病病毒群特异性(gs)抗原。琼扩试验中,采用羽髓抗原,2周龄内雏鸡可直接在新生翅膀上选4~6根,成鸡选1~2根或其他部位选4~5根带有羽髓的脉管柔软的羽毛。剪下带羽髓的羽轴基部,置小试管中,加生理盐水0.1~0.2毫升,用玻棒将髓压出,反复冻融3次。如用肝脏病料,研磨后用生理盐水制成10倍乳剂,冻融3次后,以3000转/分离心30分钟,除去脂层,置4℃冰箱过夜,取上清液即为(琼扩)被检抗原。

3.类症鉴别要点(详见立克氏病)

表6-4 马立克氏病、AL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特征的比较

二、防治

(一)治疗

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措施。

(二)预防

因为禽白血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垂直感染,水平传播占其次。所以,国内外控制禽白血病均从建立无禽白血病的净化鸡群及选育对本病有抵抗力的鸡群着手,先建立假定健康种鸡群,即将供蛋母鸡编号,从每只母鸡中取3组鸡蛋,每组4枚蛋,每批即将产蛋的鸡群,经ELISA或琼扩方法检测蛋清中的病毒群特异性抗原(gs)和抗体,淘汰阳性鸡,把所有样品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的母鸡集中在一起即为假定健康种鸡群。再从假定健康种鸡群中选取蛋清或泄殖腔拭子检测gs抗原阴性的母鸡所产蛋为种蛋,孵化(育雏,孵化器、出雏器、育雏器和所有设备每次用完后务必彻底清洗消毒,雏鸡盒不能重复使用),孵出的雏鸡应避免手工泄殖腔雌雄鉴别。雏鸡分小群(25~50只)在带铁丝网的笼内隔离饲养至2月龄时再用ELISA检查抗体,并在鸡的生长期、性成熟期(开产前),分别采血再用所有亚群病毒进行病毒和抗体检查,随时剔除阳性鸡,将无本病鸡群隔离饲养。这样便可逐步建立无本病的鸡群。每批蛋鸡只需这样淘汰一次,经三四代淘汰后,鸡群的禽白血病将会显着降低,并逐渐消灭。病毒学和血清学方法对净化原种鸡场、种鸡场,特别是SPF鸡场白血病是十分有用的。但某些商品鸡场也进行了这方面工作,包括肉鸡场,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北京某鸡场应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推荐的AGP方法结合ELISA方法净化原种鸡场和种鸡场,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如京白的Ⅰ、Ⅱ、Ⅷ、Ⅺ、X各系,经过2~3个世代的检疫净化,使全场鸡群白血病阳性率从28.6%下降为4.4%,白血病占鸡群总死亡数的20%下降到1.8%。1988年成活率比1986年提高11%,产蛋率提高1.2%。孵化器、鸡舍、鸡笼等用具,用前、用后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为保护在本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法氏囊,2~8周龄鸡必须接种法氏囊弱毒疫苗。

肉用鸡普遍对A亚群白血病病毒有遗传抵抗力,但产蛋鸡群几乎没有这种情况,目前有望通过遗传选育转基因技术来培育和建立对本病有坚强抵抗力的鸡群。

鸡场一旦发现本病,最好全群淘汰,彻底清除、消毒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

【附】J亚型白血病

(Subgroup J of Avian Leukosis Virus Disease,ALV-J-D)

J亚型白血病是由新近发现的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J)引起的一种禽白血病,因为这种病毒通常只侵袭骨髓单核细胞(骨髓性白细胞)而很少侵入淋巴性白细胞,所以J亚型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疾病亦称骨髓性白血病(ML)或骨髓细胞瘤(MC),主要发生于肉鸡群。本病传播广泛,目前在英国、美国和其他一些养肉鸡的国家,肉种鸡群中发病率高,感染率达50%,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引起养禽界的关注。

根据禽白血病病毒囊膜特征,可将其分为五个亚型,即A、B、C、D和E。A~D亚型病毒为外源性病毒,而E亚型则包括普遍存在的低致病性或无致病性的内源性白血病病毒。其他分离自环颈雉的F亚型,分离自金雉的G亚型,分离自匈牙利鹧鸪的H亚型和分离自冈比亚鹌鹑的I亚型也为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

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学者Payne L N首次从肉鸡群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禽白血病病毒,其囊膜特性与上述A~E五个亚型不相同,也与F~I等亚型不一样,即定名为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J)。原型毒株为HPRS-103,对病毒的研究均用此病毒株。据研究报道,此病毒系一外源性白血病病毒与一内源性E亚型病毒的囊膜基因组的重组体。与其他ALV亚型相比较,J亚型ALV具有以下显着特点:①因其具有ALV群的其他病毒的一些特征,所以ALV-J可能是一种重组ALV;②由于此病毒可横向传播和垂直传播,像是一种外源性病毒;③在各种肉鸡品系中可见有ALV-J抗体,而蛋鸡中未发现,蛋鸡对其可能有抵抗力;④ALV-J能诱导肉鸡迟发型骨髓细胞瘤白血病,ALV-J亚型感染的原始细胞在骨髓内,而肿瘤在内脏器官(肝、脾、肾、肋骨骨架及骨);⑤由于垂直和横向感染可引起免疫耐受,因而导致免疫系统不会识别外源性抗原和自身,这种鸡不会对有关传染因子(ALV-J)产生完整的免疫应答;⑥免疫耐受感染导致活动病毒排至种蛋和环境中;⑦ALV-J不会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复制或转化。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鸡只感染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随后可以感染鸡群,使均匀度不整。病鸡全身症状与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相似,表现为嗜眠、鸡冠苍白、厌食、消瘦和腹泻、脱水,头部、胸部和肋骨异常隆起。羽毛异常,后期死亡率明显增高,这常与继发呼吸道疾病有关,影响肉鸡生产性能。种公鸡感染本病后由于发育受影响,致使受精率降低,种母鸡感染本病,产蛋下降,死亡率增高,有的可达6%。

在严重感染的成年鸡群中,60%~70%病死鸡可见到肿瘤,肿瘤通常在17周龄出现,表现为成髓细胞瘤和骨髓细胞瘤。病死鸡的肝、脾、肾及其他器官均可能有肿瘤发生。由于肿瘤细胞的浸润,使器官肿大,并且在肋骨与肋软骨接合处,胸骨内侧、骨盆、下颌骨、颅骨等处有肿瘤形成,即骨髓细胞瘤。

骨髓细胞瘤是由很均一的髓细胞的致密团状组成,呈暗淡的黄白色,质软易碎或呈干酪状弥漫性或结节性生长。有时肿瘤表面有一层薄而易碎的骨质膜。肿瘤细胞与骨髓中正常的骨细胞相似,细胞核较大,空泡状,常位于细胞的一侧,一般有一个明显的核仁,胞浆充满嗜酸性颗粒,常呈球形。新鲜肿瘤组织涂片用姬姆萨染色,颗粒呈亮红色。在肝脏中髓细胞聚集在肝窦内,并侵入肝索,破坏和取代肝细胞。

(二)流行病学

有关ALV-J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在感染群内的生物学行为与其他ALVs相似,既可经种蛋进行垂直传播,亦可通过接触感染鸡或污染环境而发生水平传播。经接触感染后发生病毒血症性感染的倾向似乎是肉用型鸡的一个特征,并以初次感染时日龄较小的雏鸡最常见。此外,导致病毒血症而不引发抗体产生的接触感染,最可能伴发白血病而死亡。

ALVs在感染宿主体外存活时间不超过几小时,因此,鸡与鸡之间通过感染性分泌物和排泄物而发生的直接传播是引发接触感染的最可能方式。处于病毒血症的公鸡也可向外排出病毒,亦可在交配时通过精液感染母鸡,进而感染小鸡。

ALV-J对成年肉鸡引起骨髓细胞瘤的发生并导致很高的死亡率。在鸡群中无论公、母鸡均可发生。由于雄性衰竭,使繁殖力下降,种母鸡死亡率高,使孵化用蛋减少,对肉鸡饲养业是很严重的威胁。

该病的野外病例潜伏期尚不清楚,不过一般比成红细胞增多病和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的潜伏期(10天)长,比淋巴细胞白血病(LL)的潜伏期(14~30周龄)要短。

(三)实验室检查

根据肿瘤出现的部位和性质,常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血清学诊断及病毒分离和鉴定。

用病毒中和试验或新研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在感染鸡群检测禽白血病J亚型病毒抗体。新的ELISA是应用重组env-gp85(包膜糖蛋白85,即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包膜糖蛋白)抗原,对感染鸡血清中的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抗体具有特异敏感性。

病毒分离最好用血浆、血清或外周血液淋巴细胞等病料进行,也可从粪便、新产蛋蛋清及胚体中分离病毒。另外,从羽髓和精液也可分离到病毒。通常是将所采标本接种到细胞(成纤维细胞)内进行培养,7~9天后经ELISA检测细胞裂解产物中P27(GSA)的存在。此外,亦可直接用ELISA检测胎粪、蛋清和阴道或泄殖腔棉拭中的病毒,但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方法不能区别内源性ALV和外源性ALV引起的GSA反应。最近,英国开发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J亚型白血病病毒。

(四)鉴别诊断

在诊断本病时应与马立克氏病(MD)、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RE)、淋巴细胞白血病(LL)相区别,淋巴白血病一般能引起法氏囊肿瘤,RE也多有法氏囊肿瘤,且肉用鸡发病少见;而ML则一般不形成法氏囊的肉眼病变,缺乏法氏囊肿瘤,但存在多个内脏肿瘤,故ML易误诊为MD,ML的典型肿瘤一般在头骨周围,喉头黏膜和气管以及肋骨和龙骨。血涂片和组织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因为两者的肿瘤细胞组成是不同的,MD肿瘤组织是由从小到大淋巴细胞、成淋巴细胞、浆细胞和MD细胞组成,呈多形性,ML则是由大小均一的髓细胞组成,胞浆内充满球形的嗜酸性颗粒。

二、防治

目前尚无较好的针对J亚型禽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疫苗,因此,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是及早从高代次种群淘汰阳性鸡。另外,注意以下事项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1)本病常见于防治马立克氏病失败的鸡群,由于马立克氏病毒(强毒株或超强毒株)的早期感染,造成鸡体免疫抑制,从而诱发本病。因此,建议使用有效的马立克氏病疫苗或疫苗组合,同时打扫场区卫生和消毒。使用无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毒(REV)污染的活毒疫苗,避免因REV感染而发生免疫抑制。

(2)控制其他免疫抑制因素,如呼肠孤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贫血病毒和霉菌感染。

(3)减少饲养管理过程中的应激;种鸡群公、母鸡分开育雏直到转群至产蛋鸡舍,减少性别间的竞争应激;公母比例应适宜;鸡群密度和饲养空间要适当。

(4)确保饲料质量,保证鸡群均匀生长。根据体重标准曲线和营养水平进行饲养,保证免疫系统适当发育,增强抗感染能力。在6周龄之前是预防感染本病和其他疾病的最关键时期。

(5)及早发现和淘汰瘦弱、贫血及大肝鸡,是减少本病水平传播的重要措施。

(本部分作者为胡藕祥、蔡丽娟)

上一篇:马立克氏病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