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肉饲养技术手册》第150页(1310字)

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热、消瘦、白细胞减少,口腔黏膜水肿、溃疡,舌体肿胀、发绀。绵羊最为易感,尤其是1岁左右的绵羊,本病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蓝舌病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的环状病毒属(Orbivirus)。病毒存在于病羊的血液和各器官中,对3%氢氧化钠溶液很敏感。已知本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多发生于夏季和早秋,特别多见于池塘、河流多的低洼地区。

蓝舌病是一种虫媒性传染病,在自然条件下,病健畜直接接触不会发生水平传播,但可通过胎盘传播。

症状及病变: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8天,体温在发病后2~3天内达40.5~41.5℃,厌食、精神萎顿、流涎、口唇水肿延到面部和耳部,口腔和鼻腔黏膜充血,发绀,呈青紫色,随后口腔、唇、颊、齿龈、舌黏膜糜烂,形成溃疡,导致吞咽困难,由于溃疡部位的损伤渗出血液,唾液呈红色,口腔发臭。鼻腔分泌物由浆液性变成脓性黏液,病羊呼吸困难和鼾声。有时蹄冠、蹄叶发生炎症,呈现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膝行或卧地不起。病羊消瘦、衰弱、有的便秘或腹泻,有时腹泻带血,早期白细胞减少。病程一般为6~14天,发病率30%~40%,病死率2%~30%,患病不死的经10~15天痊愈,怀孕4~8周的母羊应用了活疫苗或感染,其分娩的羔羊中约有20%发育缺陷,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过多等,母羊流产。

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症状一般较轻微。

预防:

1.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的困难。如需免疫接种,应先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的疫苗,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弱毒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同时对胎儿有影响,母羊流产。运用时应加以注意。

2.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地区引进羊只。

3.加强冷冻精液的管理,严禁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4.放牧时选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湿地过夜,以减少感染机会。

5.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

6.在新发生地区可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淘汰全部病羊。

治疗:目前无有效药物。对疑似的病羊加强护理,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予易消化饲料。用消毒剂对患部进行冲洗,同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预防继发感染。

上一篇:口蹄疫 下一篇:肉羊饲养技术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