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植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实用动物针灸手册》第42页(2691字)

将肠线或某些药物埋植在穴位或患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埋植疗法。由于埋植物在体内有其一定的吸收过程,因此对机体的刺激持续时间长,刺激强烈,从而产生明显的治疗效果。因埋植物有线类埋植物和药类埋植物的不同,因而埋植疗法分为埋线疗法和埋药疗法两种。

(一)埋线疗法

最常用的是医用肠线,有时也可用丝线或尾。适用于动物的闪伤跛行、神经麻痹、肌肉萎缩、角膜炎、角膜翳、消化不良、下痢、咳嗽和气喘等。

1.术前准备

(1)器材 埋线针,可用封闭针(针尖稍磨钝),针芯用除去针尖的毫针(针体稍短于封闭针),也可用16号注射针头或皮肤缝合针等;肠线,可用铬制1~3号医用羊肠线等。此外,还需准备持针钳、外科剪及常规消毒用品等。

(2)穴位 依据病症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穴位。马病常用脾俞、后海、后三里、睛俞、睛明、抢风、腰中、腰后、巴山、大胯等穴;病常用后海、脾俞、关元俞、后三里、三脘、尾干等穴。一般每穴只埋植一次,如需第二次治疗,应间隔1周后,另选穴位埋植。

施术前,先将羊肠线剪成1cm长的小段或10~15cm长的大段,置灭菌生理盐水中浸泡;动物保定后,穴位剪毛消毒。

2.操作方法

(1)封闭针埋线法 将针芯向后退出1cm,取肠线2~3小段,放置在封闭针腔前端;将针刺入穴位内,达所需深度后,在缓缓退针的同时,将针芯前推把肠线送入穴位内;然后退出封闭针,消毒针孔。

(2)注射针埋线法 将肠线大段穿入16号针头的管腔内,针外留出多余的肠线;将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穴位,随即将针头急速退出,使部分肠线留于穴内;用剪刀贴皮肤剪断外露肠线,然后提起皮肤,使肠线埋于穴内,最后消毒针孔。

(3)缝合针埋线法 用持针钳夹住带肠线的缝合针,从穴旁1cm处进针,穿透皮肤和肌肉,从穴位另一侧穿出;剪断穴位两边露出的肠线,轻提皮肤,使肠线完全埋进穴位内,最后消毒针孔(图1.4.10)。若用丝线或马尾埋线,穿刺穴位后不必剪断,只需将穴外的丝线或马尾拴系一结,待病愈后将其抽出。

图1.4.10 埋线法

3.注意事项

(1)操作时应严密消毒,术后加强护理,防止术部感染。

(2)注意掌握埋植深度,不得损伤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

(3)埋线后局部有轻微炎症反应,或有低热,在1~2天后即可消退,无须处理。如穴位感染,应作消炎治疗。

(4)患热性病者,忌用本法。

(二)埋药疗法

常用的是白胡椒和蟾酥,因所埋药物的种类和所选穴位主治的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各不相同。

1.术前准备

(1)器材 手术刀或大宽针、止血钳、镊子、灭菌棉花、纱布、氧化锌胶布、铜钱等。

(2)药品 消毒用酒精、碘酊、火棉胶;埋植用药物主要有白胡椒、蟾酥、明矾、松香、眼草(大戟科植物,又名耳叶大戟)根、羊蹄(蓼科植物土大黄)根、葛根及芫花根皮等。

(3)穴位 膻中、卡耳(耳廓中、下部,内外侧均可,以外侧多用)、穿黄、通天、槽结等穴。

2.操作方法

(1)埋白胡椒法 常用于猪的膻中穴,主治猪气喘病。患猪仰卧保定,膻中穴消毒,以大宽针在穴位皮肤上做一切口,捏起皮肤做成皮肤囊,在囊内包埋白胡椒4~5粒,消毒后,切口以胶布封闭。

(2)埋蟾酥法(卡耳疗法) 常用于猪的卡耳穴,主治猪支气管炎、猪气喘病、猪肺疫、猪丹毒等。患猪耳廓消毒,以大宽针在卡耳穴切开做一皮肤囊,在囊内埋入绿豆大蟾酥1粒,切口用胶布封闭。

(3)埋明矾、松香法 常埋在疮黄患部,主治疮黄肿毒。取明矾、松香各等份,放锅内加热炼成膏,制成小圆粒状,桐子大,备用。患病动物站立保定,以宽针刺破患部皮肤,纳入药丸一粒,用胶布或火棉胶封闭。

(4)埋铜钱法 常用于马的通天穴,主治马的热性病。以宽针切开穴位处皮肤,纳入铜钱一枚,外用胶布封闭。

(5)埋羊蹄根法 常埋在马的疮黄处,主治马的外黄。以宽针在疮黄四周刺孔,将羊蹄根削成枣核状,植入孔中。如无羊蹄根,用葛根也可。

(6)埋猫眼草根法 穴位根据病位而定,病在口唇部或项上,选槽结穴;病在前肢,选穿黄穴;病在后躯,选百会穴;病在肷窝或股内侧,选疮肿基部。一般是左病埋左,右病埋右。主治马的肺毒疮(为体表遍身瘙痒脱毛生疮之症)。将猫眼草根削成麦粒大锭子,每穴埋药一锭,用胶布或火棉胶封闭针孔。

3.注意事项

(1)实施埋药疗法时,应注意对所用器材、药品及术部的消毒,严防感染。

(2)植入穴内的白胡椒,一般经30天左右可被吸收,不必取出。

(3)埋植蟾酥时,因药物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局部发炎、坏死,愈合后可能会造成疤痕或缺损。治体表黄肿时,应尽量在肿胀下方刺孔埋药,以便于炎性渗出物的排出。

上一篇:水针术 下一篇:实用动物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