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实用动物针灸手册》第60页(2008字)
借助火焰排除罐内部分空气,造成负压吸附在患畜穴位皮肤上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火罐多用牛角制作,故古称角法。负压可造成局部淤血,具有温经通络、活血逐痹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病患,如肌肉风湿,关节风湿,胃肠冷痛,急、慢性消化不良,风寒感冒,寒性喘症,阴寒疡疽,跌打损伤以及吸毒、排脓等。
(一)术前准备
火罐1至数个,患畜妥善保定,术部剪毛,或在火罐吸着点上涂以不易燃烧的黏浆剂。
(二)操作方法
1.单独拔罐法 根据排气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闪火法 用镊子夹一块酒精棉点燃后,伸入罐内烧一下再迅速抽出,立即将罐扣在术部,火罐即可吸附在皮肤上(图1.7.1)。此法火不接触患畜,故无烧伤之弊。
图1.7.1 闪火法
(2)投火法 将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片烧完或火势正旺时,迅速将罐扣在术部(图1.7.2)。此法宜从侧面横扣,以免烧伤皮肤。
图1.7.2 投火法
(3)架火法 用一块不易燃烧而导热性很差的片状物(如姜片、木塞等),放在术部,上面放一小块酒精棉,点燃后,将罐口烧一下,迅速连火扣住(图1.7.3)。
图1.7.3 架火法
此外,还有贴棉法和滴酒法。
贴棉法 用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接近底部,点燃,待其烧到最旺时,扣在术部,即可吸附在皮肤上。
滴酒法 往罐内滴入少量的白酒或酒精,转动火罐,使酒或酒精均匀地布于罐的内壁,用火点燃后,速将罐扣在术部。
2.复合拔罐法 拔罐疗法可单独应用,也可与针刺等疗法配合应用。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走罐法 先在施术部位或火罐口涂一层润滑油,将罐拔住后,向上下或左右推动,至皮肤充血为止(图1.7.4)。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施术部位。
图1.7.4 走罐法
(2)针罐法 即白针疗法与拔罐法的结合。先在穴位上施白针,留针期间,以针为中心,再拔上火罐,可提高疗效(图1.7.5)。
图1.7.5 针罐法
(3)刺血拔罐法 即血针疗法与拔罐法的结合。先用三棱针或皮肤针在局部浅刺出血,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疗法的作用。可使局部的淤血消散,或将积脓、毒液吸出,常用于疮疡初期吸除瘘管脓液、毒蛇咬伤排毒。
3.留罐和起罐法 留罐时间的长短依病情和部位而定,一般为10~20min,病情较重、患部肌肤丰厚者可长,病情较轻、局部肌肤瘦薄者可短。起罐时,术者一手扶住罐体,使罐底稍倾斜,另一手下按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起下(图1.7.6)。起罐后,若该部皮肤破损,可涂布消炎软膏,以防止感染。
图1.7.6 起罐法
(三)注意事项
1.局部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均不宜施术。患畜敏感,肌肤震颤不安,火罐不能吸牢者,应改用其他疗法。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并检查罐口是否平整、罐壁是否牢固无损。凡罐口不平、罐壁有裂隙者皆不能使用。
3.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轻、快。使用贴棉法时,罐壁内的棉花不应吸收过多的酒精;使用滴酒法时,勿使酒精流附于罐口,以免火随酒精流下而灼伤皮肤。起罐时,切不可硬拉或旋动,以免损伤皮肤。
4.术中若患病动物感到灼痛而不安时,应提早起罐。拔罐后局部出现紫绀色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泡小不需处理,大的可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并涂以龙胆紫,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