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的应用特点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药使用技术手册》第122页(2465字)

杀菌剂包括杀线虫剂、土壤熏蒸剂等,要比杀虫剂的种类更多,更复杂。

1.性能各异的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 最早使用的也是最常使用的类型,它的作用是将植物严密地保护,不使病菌入侵到植物组织内。故施药力求均匀、周到,叶片正反两面都要受药,药液雾滴要细,粉剂药粒也要细,最主要的是施药必须在病菌进入寄主之前,若已经发生了病害,表现出症状,再喷洒保护剂已迟。有的菌已侵入,但尚在未显现症状的阶段,植物体内已有菌潜伏,施用保护剂同样无效。保护剂也称为非选择杀菌剂。

这类药剂包括含铜、含硫的化合物,也包括有机硫剂的代森类、福美类及百菌清等。

内吸杀菌剂 也称为内吸治疗剂,或选择性杀菌剂。这类药物有内吸传导性,能从植物表皮渗入,并输导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有的能向顶,有的向顶及向基双向传导。这类药剂可在病害初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阶段使用,能抑制病菌的蔓延、扩散,或直接杀死在植物体内的菌丝体。但如已发病严重,并已可预测到造成损失的病田,喷内吸剂也不会挽救已受害的损失。

这类药很多,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乙膦酸铝等。保护剂与内吸剂两类药的比较见表6-1。

表6-1 保护剂与内吸剂的作用比较

铲除性杀菌剂 指直接杀死侵入植物体以前的病菌所用的药剂,常用于消毒,不直接用于植物。但近年新开发的溴菌清(体菌清)就具有防腐、消毒、灭藻及杀菌等作用。有的杀菌剂施用后对在植物体表的寄生菌能直接杀死,对这种作用也被称为铲除作用。如三唑酮对小麦白粉病、锈病在使用得当时,即有明显的铲除作用。

2.保护种苗及消毒土壤 种子、苗的处理所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处理的数量日益发展。新的技术与剂型也不断地有所前进。包括有干拌种、湿拌种、药液浸种、浸种加闷种(或拌种)。常用乳油、可湿性粉剂,个别有专用的干拌种剂,其中还包括多种杀虫用的种子处理剂。发展快的是种衣剂,大多数是兼治虫、病的类型。市场上伪劣种衣剂时有出现,混迹于市场害农,自己包衣者应特别注意选购合格产品。种子公司出售的已包衣种子及统一加工供种的大型农场、地方,质量一般有保证。

苗、秧的处理,如水稻等也均有一定的杀菌剂。

土壤消毒包括局部或全田防护,有多种方式,苗床、土壤用熏蒸剂消毒,如以色列产品98%溴灭泰压缩气体,棉隆(必速灭)等,需施药后经一定时间药气挥发后才能播种。老品种中有五氯硝基苯等用于土壤中施药;也有的用灌根办法,如瓜类枯萎病;也有的用药与细土拌匀,撒施。总之方法很多,用途也广。但土壤处理本身有相当技术成分,故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应用,防止发生药害。

从现有药剂看,国产药中多是通用剂型,专用于土壤消毒的剂型不多。

3.防病治虫,及兼治病、虫、草等混剂 有许多昆虫是病毒病的传播者,除磨擦、接触、种子、土壤传播的病毒外,许多重要作物的病毒病是由蚜虫、飞虱、叶蝉等传播,故要防这些病,就要通过治虫才行。其中也包括一些类菌原体病害,见表6-2。

表6-2 一些作物的病毒病及传毒昆虫

还有的病毒是由菟丝子传播,所以必要时还应考虑防治菟丝子。它虽属于病害,却要应用防草剂。

治虫是防御性措施,不妨碍生长期使用其他防治病毒病的药物。

传播类菌原体病已知多是叶蝉、木虱传病(表6-3)。

表6-3 一些作物类菌原体病及传媒介体昆虫

近年兼治病、虫的混剂品种多,并仍在发展。应用这类品种,一般需根据当地的具体病、虫情况选用有关药剂,并应先进行试验肯定药效后再推广。

4.施药方法 杀菌剂的喷施,方法多样,以叶面喷药为例,包括常规、低量、超低量喷雾等各种方式,也可应用飞机喷洒,或最简单的泼浇。

烟剂、粉剂(超细粉尘)等在保护地有其特殊的功效。总之从施药技术方面看,杀菌剂应用有很大特色。

5.轮换与交替用药 病原菌是低等生物,它们个体小,适生性强,繁殖快,无论是专性寄生菌,或兼性寄生菌,都能以极快的速度产生突变,以利自身的生存与繁殖。大量的事实及试验证明,病原菌对许多内吸杀菌剂会产生很强的抗性,若长期、连续、大面积单一使用某一个内吸杀菌剂,就会发生对药敏感的菌变为对药不敏感(即抗药),通过加量也无效。国内外均有许多实例。近年我国某些地方的黄瓜霜霉病对酰胺类杀菌剂出现抗药;灰霉菌对多菌灵等出现抗性;稻瘟菌对异稻瘟净等有抗性。过去使用保护剂,很少发生这类现象。

因此现已在生产上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交替使用。在一个生长季中,内吸剂限用1~2次,或与保护剂交替使用,以抑制抗药菌的出现与发展。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用年份间不同药轮换的办法。同属一类的品种间有正交互抗性,不能轮换或交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