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新编会计师手册》第163页(3511字)
一、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实际上一直奉行着与世界各国大致相仿的各种会计准则。为了与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一直是通过制定分所有制、分部门和行业的会计核算制度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这些会计准则有的体现在各部门和行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及其他一些经济法规中,有的虽没有明文规定,但约定俗成,贯穿于各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并未写成明确的文件单独颁布。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原有的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
1.制定会计准则是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这就需要会计核算提供全面、统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所有制形式,按部门和行业制定的,由于我国没有明确的要求各种所有制和各部门、行业共同遵守的企业会计准则,所以尽管这些制定自成体系比较完整严密,但各制度中规定的会计方法、会计政策和会计报表则不很一致,不很协调,直接影响了不同所有制和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可以为各行各业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依据,使各企业的会计信息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便于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汇总,据以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2.制定会计准则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需要。
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需要相应的外部条件,而我国现行的这种分所有制、分部门和行业的会计制度准则,对这种新的经营机制越来越不适应。首先,随着改革开放,在坚持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出现了许多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企业和企业集团,这些混合经济实体无法套用任何一种现行会计制度,客观上要求制定能覆盖各种所有制和所有部门和行业的会计准则,以此来规范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并在会计准则的统驭下完善会计核算制度。第二,我国现行的各种所有制和各部门或行业会计制度的差异,实际上反映着利益分配关系上的差别。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可以享受不同的待遇。为了使企业在市场中平等竞争,也需要制定会计准则,统一规范各种会计制度,以利于各类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公平竞争。第三,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较多地体现了直接管理。有的地方规定得过死过细,不利于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灵活设计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通过制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提出统一要求,同时允许企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设计会计核算程序,这有助于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会计工作的作用。
3.制定会计准则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在不少方面与国际会计惯例不尽一致,有的甚至相差很远。现行的会计报表不易为外国投资者理解,给外国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带来困难。同时也使我国企业不了解国际会计惯例,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了使外商了解我国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便于交流开放,有必要借鉴国际惯例,对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制定单独成文的会计准则。
总之,建立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会计的进一步完善,也是我国会计法制建设的重要发展。
二、制定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
各国的实践表明:制定会计准则的主体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用作会计技术规范,由会计职业团体或会计学术团体制定发布的,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会计准则;一种是作为国家法律的一部分来规定的,如法国和德国等。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是作为法律规范还是作为技术规范,是由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国家不同,必须处理好计划经济的会计准则和市场经济的会计准则的协调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需要利用会计准则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满足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同时,我国《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负责全国的会计工作,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由财政部制定。所以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国家会计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由财政部制定发布的。这次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遵循如下的指导思想:
1.进行一揽子改革,实行模式性转换。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财政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以往那种零敲碎打式的改革已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所以准则的制定必须对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实行重大突破,完成模式性变化,以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总结我国会计实践经验。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尽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惯例靠拢。同时,对我国在长期会计实践中创造的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也尽量注意总结、完善和提高。
3.实行配套改革,尽量与财务、税收规定相协调。
会计与财务、税收一样,都是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要在保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会计体系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与财务、税收规定相协调,争取做到目标统一,各有侧重,在整体上形成一盘棋。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成果。早在80年代初期,我国会计理论界就开始介绍和研究会计准则。1986年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到城市后,财政部就提出了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设想。1988年会计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拟定我国会计改革纲要,以指导会计工作改革配套进行。在财政部正式发布的《会计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制定会计准则,改革会计核算制度,并把它作为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1988年10月财政部成立会计准则课题组,着手会计准则的研究起草工作。课题组成立后,首先对制定会计准则进行可行性研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于1989年4月提出了《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需要研究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等,经过深入讨论,对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若干问题逐步统一了认识,在尽快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第二步探索了中国会计准则的框架结构。于1990年4月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成为后来正式起草会计准则的重要依据。第三步在提出会计准则提纲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准则(草案),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财政部自始至终注意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先后走访了全国许多省市,召开了36次座谈会。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财政部于1992年2月还在深圳召开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征求国际会计准则专家的意见。1992年7月为了研究和讨论会计准则实施的有关问题,财政部又在北京召开了会计准则座谈会,征求有关意见。为了既加快改革步伐,又妥善处理立法手续完备和立法程序合法的问题,针对《准则》中的改革内容,突破了国务院颁发的《成本条例》、《折旧条例》的有关规定,财政部专门向国务院写了报告,建议将《成本条例》、《折旧条例》公布为待修改法规,将准则由财政部先行颁布执行。国务院11月16日批文同意,准则正式颁布,定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
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颁布后,财政部正结合其实施的情况研究和制订应用性的具体业务准则,到1995年制定和颁布三十至四十个具体准则,基本上形成我国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