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3页(2042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樟科常绿乔木桂树的嫩枝;又名川桂枝、嫩桂枝;主要含有桂皮油(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及少量乙酸桂皮酯、鞣质、粘液质等;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属辛温解表类药。

〔功效主治〕 发汗解肌,温经通络,祛风除痹,通阳化气。适用于风寒表证,恶寒汗出;寒凝胞脉,闭经腹痛;风寒湿痹,肢节疼痛;水气内停,心下逆满、悸动胸闷、咳逆头眩等。

〔本草撷英〕 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别录:心痛,胁痛,胁风,温筋,通脉,止烦,止汗。

甄权:去冷风疼痛。

元素: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

成无己:散下焦蓄血,利肺气。

〔名医心得〕 朱良春:阳虚心悸本品善于温通心阳,与甘草同用,治阳虚心悸有良效,适用于心阳不振、心脉痹阻之证。常以黄芪、桂枝、甘草、丹参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其关键是桂枝的用量须打破常规:一般从10克始,逐步递增,最多加至30克,服至口干舌燥时则将已用剂量略减2~3克,续服以资巩固。若囿于常法,药虽对证,但量小力微,焉能取效。[1]

言庚孚:恶阻 言氏治疗本病,善取桂枝,每于方中,习加桂枝。常云“恶阻一证,其要莫过于阻。实阻宜下、宜通、宜行;虚阻者,宜补中、宜和营。因此,无论虚实之阻,桂枝能及,岂可不入汤煎耶!实则量宜重,虚则治宜缓。热宜轻取,寒宜重剂。此为入药之要乎”。[2]

〔药理与应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实验证明,本品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及某些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也均有抑制效果;桂皮油、桂皮醛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和孤儿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临床常用于普通感冒、流感、肺系炎症、痢疾等。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实验证明桂皮醛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兴奋汗腺而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改善外周循环。临床常用于惊厥、心绞痛、心肌梗塞、痛经、雷诺氏病、脉管炎、癫痫等。

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本品能兴奋唾液腺分泌而健胃,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胃肠蠕动。临床多用于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桂枝浸膏在肾炎研究中,对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的作用,认为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临床多用于过敏性皮炎、肾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

5.祛痰、止咳、利尿作用:桂皮油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气管分泌物的粘稠度,故有祛痰、止咳作用;有轻微的利尿作用。临床多用于咳喘、水肿诸证。

此外,桂皮油对子宫有特异性充血作用,可使孕妇流产,故孕妇慎用。

〔剂量用法〕 1.5~9克。多入汤剂。用于外感表证,不宜久煎;用于里证、虚证,则宜久煎。

〔按语〕 桂枝较麻黄“性情”温和,用之得当,收效颇着,故广泛用于内、外、妇、儿诸科。然若用之不当,也易偾事。如炙甘草汤为治气阴不足、心动悸、脉结代之名方,然自汗者断不可用。盖本品辛温发汗,易劫心阴,故于心虚自汗者属犯虚虚之戒。作者曾用是方治疗一风心病心悸自汗、短气的患者,药后病情不减反剧:大汗淋漓、心悸气喘,去桂加附子后病情则逐渐好转。明示于此,以防来者重蹈覆辙。

另外,关于桂枝通阳补阳的问题有必要作一辨析。《伤寒论》桂枝与甘草相伍,辛甘化阳,用于阳虚心悸之证。有人据此便谓本品具有补阳之能,实大谬也。盖辛甘虽能化阳,但不能补阳,与附子补阳有别。临床观察,本品只有通阳之功,并无补阳之能。所谓通阳系指针对阳气因寒邪、痰浊、瘀血等困阻而不得畅通、舒展的病证采取的一种治法。桂枝辛能通、温能散,故可使寒邪解、痰浊消、瘀血散,而阳气通矣。

【参考文献】:

[1]朱步先等.朱良春用药经验.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11:23.24

[2]卢祥之.名中医治病绝招.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12:16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