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178页(1064字)
【药物出处】:《名医别录》
本品由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又名大白、花槟榔;主要含有总生物碱、缩合鞣质、脂肪油、甘露糖、蔗糖、红色素、淀粉、树脂等成分;苦、辛、温,入胃、大肠经;属驱虫消积类药。
〔功效主治〕 杀虫,消积,下气通便,利水消肿。适用于多种寄生虫病,食积气滞、腹胀便秘,下痢后重,腹水脚气等病证。
〔本草撷英〕 别录:消积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寸白。
甄权:利五脏六腑壅滞,主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
指掌:坠诸药,性如铁石;治后重,验如奔马。
〔名医心得〕 洪白年:脂肪泻 本品对小儿脂肪泻疗较颇着,剂量一般不超过18克。2~3个月婴孩可用6~9克,用量虽大并未发现腹痛或增加腹泻的不良副作用。[1]
赵绍琴:慢性肾炎 赵老为一代名医,擅治肾病,每起沉疴。对慢性肾炎的治疗用药独特,槟榔即为常用之品,临床疗效颇着。剂量(入汤)多为10克。
〔药理与应用〕 1.驱虫作用:煎剂能麻痹,杀死多种绦虫,对血吸虫亦有驱虫作用。临床用于绦虫、胆道蛔虫、血吸虫病、姜黄片虫等。
2.抗微生物作用:对流感病毒、堇色毛菌、奥杜盎氏小孢子菌、许兰氏黄癣菌、堇色毛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痢疾、肠炎、足癣等。
3.其它作用:本品尚有泻下、镇静等作用,并能使胃粘膜,汗腺兴奋,分泌增加。临床用于便秘、食欲不振等。
此外,本品疑为致癌源,应予重视。
〔剂量用法〕 4.5~12克,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 本品苦辛性温,功檀杀虫、下气、消积,为治虫症、积滞之要药。临床常用于肠道寄生虫病,近年来肝肾疾病亦较常用。惟其破气之品易伤正气,故脾胃虚弱及孕妇应慎用。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