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310页(2309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根;又名紫丹参;含呋喃并菲醌类色素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异丹参酮Ⅰ、异丹参酮Ⅱ、异隐丹参酮、丹参新酮;苦,微寒,入心、心包、肝经。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用于月经不调、血滞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常与红花、桃仁、益母草等活血通经药相配伍;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心腹、胃脘疼痛,可与檀香、砂仁配伍;用于癥瘕积聚,可与三棱、莪术、泽兰、鳖甲等配伍;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见高热、时有谵语、烦燥不寐,以及斑疹隐隐、舌红绛等,常与生地、玄参、竹叶心等药同用;心悸怔忡,失眠等,可与夜交藤配伍;丹参还可用于疮痈肿痛。
〔本草撷英〕 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甄权: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鸣吼。
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时珍:活血,通心活络,治疝痛。
〔名医心得〕 焦树德:胃脘痛 对于病程长久(久病入血分)的胃脘痛(包括溃疡病在内),往往虚实证并见、寒热证交错出现,常用丹参饮(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活瘀调气,配合良附丸、百合汤(百合30克、乌药9克)同用。瘀血明显者,还可加失笑散,再结合具体病情加减二、三味药,大部分取得良好效果。[1]
朱小南:子宫下垂、胃下垂 善用补中益气汤配伍丹参、枳壳治疗子宫下垂、胃下垂,能提高疗效,可增强有关组织的收缩功能,恢复有关筋膜的张力和韧性。此配伍较用补中益气汤仅配伍枳壳又更高一筹。[2]
章晋根;流行性出血热 章氏常以丹参配白茅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丹参能活血化瘀、疏通微循环,降低血小板的粘附性,预防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对沉积在毛细血管壁的免疫复合物有清除作用。白茅根能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少血浆外渗,缩短出、凝血时间。[2]
陈苏生:冠心病心绞痛 善用丹参配合欢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等,有显着疗效。认为二药配伍不仅有和血止痛作用,而且养血安神作用也佳。且有舒展冠状动脉、镇静安神作用。[2]
〔药理与应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对冠脉的影响:能增加冠脉血流量,促进侧枝循环,改善心肌微循环,而不增加心室作功及心肌耗氧量。(2)改善微循环:动物实验证明,丹参能显着增加毛细血管网数,加速血流,从而增加局部循环的血液灌流,并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使微循环功能恢复。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病、心肌炎、心律失常及外周血管病等。
2.对血液系统的作用:(1)改善血液流变性:可降低血浆粘度、调节细胞电脉率及红细胞压积、改善微循环;(2)抑制血小板聚集;(3)抗血栓作用;(4)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
3.抗菌、消炎作用:(1)抗菌作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人型结核杆菌,及某些癣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抗炎作用:能减少炎症渗出,抑制白细胞游走、抑制溶酶体酶释放,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影响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功能。临床可用治肺炎、肺结核等。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保肝作用:对急慢性肝损伤均有抑制作用,可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临床可用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6.其他作用:(1)能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2)抗动脉粥样硬化;(3)促进免疫功能。
〔剂量用法〕 内服:5~15克,煎汤或入丸散;大剂量可用至30克。
〔按语〕 丹参苦、微寒,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养血安神,为临床常用药。《本草纲目》、《本草汇言》皆引《妇人明理论》之说,认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能活血补血。但丹参总以活血为主,而补血为次。近年来丹参作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且也常用治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疗效确凿。丹参反藜芦,故不宜与藜芦同用。
【参考文献】:
[1]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224
[2]萧森茂,等.百家配伍用药经验采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72;21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