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精神疾病现代药物治疗手册》第70页(1830字)
一、概述
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具有重要的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作用。睡眠质量好坏可以反映个体的生活质量水平,这已成为共识。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多导睡眠图等各种实验方法,对人的睡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认为,睡眠共分为5个期,其中Ⅰ~Ⅳ期又称为非快速眼动期(NREM),另一期称为快速眼动期(REM)。每晚8h的睡眠期中,每90min左右,各个睡眠期循环一次。NREM:Ⅰ期睡眠呈清醒与睡眠的转换期,人很容易在此期醒来,占睡眠总时间5%~10%;Ⅱ期睡眠约占整个睡眠期的50%,是所有各期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出现睡眠纺锤波是此期的特征,属中度睡眠;Ⅲ、Ⅳ期睡眠又被称深睡眠,脑电记录以缓慢的δ波为主,约占睡眠总时间20%。此期睡眠又称再生期,在此期中,人体进行自我愈合及修补。REM期,因此期眼球快速地从一侧转到另一侧,而称为快速眼动期,占总睡眠20%~25%。人的梦80%发生于此期,如果人正好从此期醒来,则能完整地叙述梦,否则梦是片断、不完整的。
失眠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睡眠障碍。引起失眠的原因可分为:①躯体因素,如慢性疼痛、瘙痒、夜尿多等;②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的改变、更换住所、声音嘈杂和光线刺激等;③生物药剂因素,如睡前喝咖啡、浓茶、抽烟及药物戒断反应等;④心理因素,精神长期紧张、焦虑恐惧、自幼不良的睡眠习惯致“生物钟”改变引起的持续性失眠等。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易惊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感到乏力、思睡,严重者可引起步态不稳定等共济失调。病人常对失眠感到紧张、恐惧,天一黑便愁晚上不能入睡,焦虑不安,严重的还可影响其生活及社会功能。
失眠症首先须排除各种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所伴发的症状。由于病人对失眠严重程度往往有估计过重的倾向,即主-客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多导睡眠图分析有助于了解实际睡眠情况及特点。失眠症的多导睡眠图主要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醒觉次数及时间增多,REM时间相对增多等。
三、诊断
【症状标准】
(1)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严重标准】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四、治疗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首先应找到原发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如改善住所环境,改变睡前喝咖啡、抽烟等不良习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培养适合于个人的体育锻炼和入睡习惯,帮助病人了解睡眠生理知识,并加以正确的指导。安眠药物的短期对症治疗可以对一些严重失眠伴焦虑病人有明显效果。目前常用的苯二氮类有:艾司唑仑:1~2mg,临睡前口服;阿普唑仑:0.4~0.8mg,临睡前口服;三唑仑:0.25~0.5mg,临睡前口服;氟西泮:15~30mg,临睡前口服;氯硝西泮:1~4mg,临睡前口服;地西泮:5~20mg,临睡前口服;水合氯醛:10ml,临睡前口服等。其他种类,如曲唑酮(美抒玉)50~100mg,临睡前口服,佐匹克隆(三辰)片0.75~1.5mg,临睡前口服,还有唑吡坦(思诺思)、佐匹克隆(忆梦返)等。但长期服用苯二氮类药物易产生依赖性,故长期服用利少弊多,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另外,可采用包括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等多种干预的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