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神经内科手册

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神经内科手册》第44页(4003字)

一、脊髓的解剖

脊髓是由原始的神经管进化发育而来,呈扁圆柱行,全长40~50cm。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为圆锥,达第一腰椎下缘。脊髓有颈膨大和腰膨大两个菱形膨大部分,颈膨大为C4~T1,为上肢诸神经进出处。腰膨大为L1~S1,为下肢诸神经进出处。腰膨大以下变细,成为脊髓圆锥,圆锥以下为细长终丝,止于S2下缘的硬膜囊底。脊髓左右两侧有呈节段、对称排列的三十一对脊神经,每发出一对脊神经的脊髓即称为一个节段,据此将脊髓分为颈髓八个节段,胸髓十二个节段,腰骶髓各五个节段,尾髓一个节段,共计三十一节段。

脊髓表面自内外被以软膜、蛛网膜和硬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脊柱发育过程中,脊柱发育快于脊髓。脊髓在颈段比脊柱高一个节段,上胸段高两个,下胸段高三个。

脊髓的中央呈H形灰质,四周为白质。灰质向前、后伸出的部分称为前角与后角。

脊髓内下行的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即锥体束。此外,下行的还有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及橄榄脊髓束。

脊髓内上行的传导束有薄束及楔束、脊髓小脑后束/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顶盖束、脊髓前庭束、脊髓外网束。

二、脊髓部分性损害的定位

(一)灰质病变

1.脊髓前角

前角损害可出现所支配骨骼肌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肌无力、肌张力减低、肌萎缩、肌束震颤及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无感觉障碍。

2.脊髓后角

受损时出现同侧躯体节段性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或深感觉保留,表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3.脊髓灰质前联合

损害可出现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障碍而精细触觉保存。

4.脊髓侧角

脊髓侧角C8~T2受损若为刺激性病灶,可出现病灶区多汗、肢体肥大。破坏性病变则表现为少汗或无汗。C8~T1侧角病变可出现同侧的Horner征,还可有病变水平以下的皮肤划痕中断,立毛反射消失。皮肤及指甲营养障碍等。S2~S4侧角为脊髓的副交感中枢,受损出现真性尿失禁。

(二)白质病变

1.脊髓后索病变

后索内含有薄束和楔束,受损时出现位置觉、压迫觉、重量觉及震动觉障碍,走路时出现躯体平衡障碍,呈感觉性共济失调。

2.脊髓前索与侧索病变

锥体束损害时病变同侧肢体出现上运动神经原瘫痪,脊髓小脑前、后束损害时出现肌张力减低,共济失调等小脑症状,脊髓丘脑束损害时出现病灶对侧水平以下痛、温觉障碍。

三、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的定位

可表现为脊髓休克或为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或截瘫。

1.脊髓休克

表现为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深浅感觉缺失,迟缓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初期为尿潴留,后期为尿失禁;平面以下肢体皆运动障碍及营养障碍。脊髓休克通常3~4天至6~8周,平均2周左右。

2.完全性痉挛性四肢瘫或截瘫

脊髓完全损害休克期后,其病灶以下神经功能不可能恢复,可出现深反射亢进,出现回缩反射及病理反射,浅反射仍不能恢复,呈现痉挛性膀胱,称为痉挛性四肢瘫。脊髓慢性病变症状渐加重,不出现脊髓休克期,而是从疾病开始即出现痉挛性截轻瘫或四肢截瘫,最后终致病变以下神经功能完全丧失,而成为完全性四肢瘫。

四、脊髓不完全性横贯损害的定位

脊髓病变更多见的是不完全性横贯损害,可以急性发生,也可是慢性发生。

1.运动障碍 范围与程度决定于病变的性质和部位。

2.感觉障碍 其类别、程度据感觉传导束受损的情况而定。

3.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其出现与脊髓病变程度有关。

五、脊髓半切损害(Brown-Sequard征)的定位

病灶侧出现肢体的运动神经麻痹,出现病理反射,同时病灶侧水平以下出现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病灶对侧出现浅感觉障碍。(病灶侧损害皮质脊髓侧束和后索及脊髓小脑束,同时损害脊髓丘脑束)

六、脊髓不同节段定位

(一)颈髓病变

主要有以下症状

①四肢瘫;②颈部或上肢水平以下传导束性感觉障碍;③大小便障碍。

1.上颈髓(C1~C4)病变

①颈枕部疼痛,转头时加重,颈部活动受限;②病灶侧面部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髓束受损);③四肢上运动神经元不全瘫;④呃逆或呼吸困难(膈神经刺激或麻痹);⑤发音及咽下困难、呼吸心跳障碍、血压下降,有时眩晕、眼震、共济失调。主要见于高颈椎外伤骨折、寰枢椎脱位、颅底与颈椎畸型、枕大孔附近肿瘤及Arnoid-chiair畸型。

2.中颈髓(C5~C7)病变

首发症状可表现为下颈部、肩膀带或上肢的自发疼痛,可为局限性或放射性。如C5中心:膈神经麻痹,上肢及肩膀带肌无力、萎缩,呈上肢外展、腕伸直、手指屈曲的特殊体位。C5以上病变时上肢腱反射亢进,C5~C6病变时肱二头肌腱反射消失。

3.下颈髓(C8~T1)病变

手的小肌肉无力和萎缩,呈“爪形手”改变。肱三头肌腱反射消失,可有Homer征。

(二)胸髓病变

受损的机会最大。运动障碍表现为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减退或消失,大小便障碍。

1.上胸髓(T2~T4)病变

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肩胛部及上胸的肋间神经痛,可伴上胸背部束带感。后期在T2~T4支配区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

2.中胸髓(T5~T8)病变

神经根疼部位在下胸部或上腹部。上腹壁反射减退或消失,脊髓自动反射亢进,排尿障碍明显,早期为尿潴留,后期为尿失禁。

3.下胸髓(T9~T12)病变

根痛位于下腹部,有时放射至外阴部。下腹部肌肉无力。T10~T11支配的腹直肌下部肌无力明显,患者由仰卧起坐时,可见脐被牵上移,即Beevor征阳性。下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尿失禁为主,偶有大便失禁。

(三)腰髓(L1~S2)病变

主要表现为①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②损害平面以下即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缺失;③中枢性括约肌障碍;④根性痛出现在下肢;⑤L2~L4节段受损时膝腱反射消失,L5~S1受损时跟腱反射消失,S1~S3受损可出现阳痿。

(四)脊髓圆锥(S3~S5)病变

①会阴部及肛门区感觉缺失;②不引起下肢瘫痪;③S2~4侧角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④肛门反射消失及性功能障碍;⑤髓内病变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

(五)尾(L2~尾节)病变

①下肢剧烈的自发性根性疼痛,呈烧灼样,放射至会阴和臀部;②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为迟缓性瘫及足下垂,肌萎缩,跟腱反射消失;③下肢和会阴部各种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分布不对称;④性功能及括约肌障碍出现较迟,且较轻。最多见的病变是马尾肿瘤,症状从一侧开始,症状和体征的分布,包括瘫痪均不对称。

上一篇:脑电图检查 下一篇:神经内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