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的前期管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557页(5160字)
1.设备的设计制造对使用的影响
设备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物本,它既是一种用其它工作母机生产出来的产品,又是一种作为工作母机生产其它产品的工具。设备的设计制造对其使用的影响是很大的:
(1)设备设计制造对使用影响的长久性。由于设备的使用不象日用消费品那样过程很短,其使用寿命往往很长(尤其在我国),如果设备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产生某些缺陷,由于这些缺陷往往是先天性的,很难在后天的使用与维修中加以消除,因而这些缺陷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十分长远的,伴随设备的一生,集腋成裘,必然会给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2)设备设计制造对使用影响的遗传性。由于设备是作为生产产品的工具来使用的,因而其自身的缺陷往往也会“遗传”给它所生产的产品。很难想象一台精度有缺陷的设备能生产出高精度的产品。尤其是当这种缺陷是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又难以通过维修加以克服时,其遗传变异所带来的影响将会更大。
(3)设备设计制造对使用影响的放大性。由于设备作为工作母机使用,其在使用寿命周期内将生产众多的产品,如果设备自身有缺陷,那么缺陷所造成的影响不会局限于设备本身的使用,其必然会通过对产品的生产产生放大的影响,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方面造成极大损失。
正是由于设备本身的特殊性。因而其设计制造对其使用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随着设备综合管理的提出和推广,人们越来越注意对设备设计、制造和购置的管理,以防止带有先天性缺陷的设备进入使用阶段。有人把这称为设备的优生原则,即尽一切可能把设备的缺陷消灭在设备的前期管理阶段,从而确保设备能在生产中正常运行。
2.设备的选择与评价企业创建、扩建或对原有设备进行更新时均需添置新的设置。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自行研制的设备并不很多,所以当添置新的设备时,很多情况下是要从市场购置,这就要对所需购置的设备从技术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选择和评价,以购置到符合要求、性能良好、质量可靠、同时又经济合理的设备。
(1)设备的技术性评价
选择和评价设备的第一步往往是进行一次使用或技术上的仔细考察,以确定设备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在评价一台设备的技术规格时,应该认真考察下列因素:
①生产能力。在选择一台设备时,其生产能力应能满足生产现状对它的要求,并在可预见的将来也是可以胜任的。设备生产能力的使用过度或不充分均是不可取的,购置一台很快就会超负荷的设备无疑是不明智的。同样,购置一台拥有始终不需要的过高生产能力的设备,尤其当设备的价值较为昂贵时更是一种不可原谅的损失。因此,在选择设备时,应从具体的生产任务及生产的发展要求出发,客观地评价需购设备的性能,生产效率及生产能力等因素,使所购设备的生产能力能得以充分合理地使用。
②可靠性。所谓可靠性是指设备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谁也不希望购置一台老出故障的设备,因为这不仅会造成损失,而且还会耽误交货期,尤其是在生产连续性越来越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因此,购置一台安全可靠的设备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
③可维修性。所谓可维修性是指设备易于(便于)维修的特性。尽管现在已出现了许多无须维修的设备,但对绝大多数的设备来说,出故障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因此,在选择设备时,可维修性就应做为一个重要评价因素,在其它因素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无疑应选择结构合理,易于检查、维护和修理的设备。
④互换性。在可能的情况下,新购置的设备在备件供应、维护、操作等方面应与企业现有设备互有关联,尽量相同或相似,以节约人员培训、辅助装备等的费用。
⑤安全性。尽管在今天的市场上已很少有不安全的设备出售,但由于设备的安全性对企业的生产、人员的安全等方面关系重大,因此,在选择设备时应慎重评价。
⑥配套性。在设备日益复杂、精密的今天,许多设备只有在配套完备的辅助设备的辅助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选择主机设备时,往往要把辅助设备的配套情况及其利用率作为决定性因素来予以考虑,尤其是对于应用日益广泛的数控设备,如果缺乏配套的“软件”,这些设备的作用是很难发挥的。
⑦操作性。设备的日趋复杂、精密并不意味着操作也日趋复杂。过份复杂的操作往往易于造成操作人员的疲劳和失误,以及人员培训费用的增加,所以应选择操作容易简便的设备。
⑧易于安装。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略。在选购设备前,应对设备的安装地点进行考察。对于一些大型设备,还需考察运输路线,以选择合适的、易于安装的设备。
⑨节能性。设备的节能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对原材料消耗的节省,二是指对能源消耗的节省。节能不仅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需要,也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⑩对现行组织的影响。选购设备,尤其是选购更为先进、精密、复杂的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其对现行生产组织的影响。例如当购置了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时,无疑会对现行的工艺准备、生产计划、现场监控人员的组织等方面带来影响,这些均应在设备购进之前予以充分评价。
⑾交货。这需要考虑供货厂家的信誉及交货期。购置信誉好和交货期有保证的厂家的设备总是让人更放心的。
⑿备件的供应。当设备由于磨损或发生故障而需要维修和更换零件时,备件是否齐备就会成为能否尽快恢复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选购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备件的供应情况,尤其对于进口设备更需如此,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已经不少,值得记取。
⒀售后服务。选择设备供应厂家时,应考察他们提供安装、调试、人员培训及维修服务条件,有着良好售后服务条件的设备运行就会有充分保证。
⒁法律及环境保护。选购设备时要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法令和政策,同时要注意与环境的协调性,不要购置那种为政策和自然环境不相容的设备。
(2)设备的经济性评价
一台设备在技术上先进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值得购置,我们尚需考察它在经济上是否合理。我们需要的是技术先进又经济合理的设备。
①设备的费用与收益。在评价设备的经济性时,总是要考察设备的支出(费用)与其所带来(或可能带来)的收益。
我们首先讨论设备的支出(费用)。一般来说,设备的支出指的是设备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为购置和维持运行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即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它主要由二部分构成:
a.固定费用。即已被安装好,准备使用而尚未启用的设备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购置费、运输费、安装调试费、人员培训等。
b.运转费用。即为了维持设备正常运转所发生的费用。它包括直接或间接劳动费用、服务及保养费用、维修费用等。在进行设备的费用比较时,我们需要同时考虑这二部分的费用支出,这也是设备综合管理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中,许多时候往往只注意了设备的固定费用(说得更确切些,只注意了设备的价格),而忽略了设备的运行费用。这样做出来的经济性评价无疑是失之偏颇的,甚至是不足取的。
其次,我们讨论设备的收益。考察设备的收益往往要比考察设备的费用困难得多,因为设备所带来的收益是无法定量计算或很难与其它收益区别开的。这也是在进行设备选择的经济性评价时,往往更多地采用费用比较法的一个原因。我们在实际中如确有必要考察设备的收益时,可从它所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及质量、它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等多方面予以综合评估。
②经济性评价的方法。用于设备经济性评价的方法很多,这些具体方法大都在《技术经济学》等课程中介绍过。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只粗略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更详细的内容请读者参考相关教材。
a.投资回收期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单方案评价或多方案比较。投资回收期可根据实际采用静态或动态方法计算。当用于考察单设备时,如果投资回收期小于设备寿命周期,则该设备在经济上可行;当用于多设备比较时,无疑应选择投资回收期短的设备。
b.费用比较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多方案比较。它是将设备在寿命周期内发生的所有费用采用一定方法折算为年费用或现值费用,然后进行比较,选择费用低的设备。
c.效益费用比较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单方案评价或多方案比较。它首先需计算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及设备的综合效益。当用于考察单设备时,可在某一时点上(多用年值或现值)将费用与效益比较,当效益大于费用时,该设备在经济上可行;当用于多设备比较时,可在某一时点上将效益与费用相除,取其商值大者为优。
d.费用效率比较法。
这种方法用于多方案比较。它是将设备的生产效率视为设备的收益,用其除以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从而得出所谓的设备费用效率,取大者为优。
3.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设备购置或自制完成后,即进入安装与调试阶段,需要按照设备工艺平面布置图及有关安装技术要求,将外购或自制设备安装在基础上,进行找平、灌浆稳固,使设备安装精度达到安装规范的要求,并经调整、试运转、验收后移交生产。
可能有人认为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与管理无关,实际上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认识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亦是设备前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好坏与否,直接影响设备能否顺利交付使用。
在组织设备的安装工作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设备的安装应与生产组织的要求相符合,并满足工艺要求。
(2)方便工件的存放、运输和切屑的清理。
(3)满足空间的要求(如厂房跨度、门的高低、宽窄、设备运动部件的极限位置等)。
(4)设备安装、维修及操作安全方面的要求。
(5)动力供应和劳动保护的要求。
设备的调试工作包括清洗、检查、调整和试运转。当设备安装就位后,就由设备的使用部门组织、设备管理部门与工艺技术部门协同进行设备的调试工作。设备的调试工作应予以充分重视,尤其是对高、精、尖设备和引进设备。组织好设备的调试工作不仅能在设备正式使用前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加以调整,以便尽早交付使用,而且还由于设备的调试多由设备的制造厂家负责,因此,对于设备使用部门来说,也是一个熟悉和了解设备操作的极好机会,尤其对于一些引进设备,更应珍惜这种调试所带来的机会,以使设备尽快发挥全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