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综合评价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644页(1829字)
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估计系统的技术能力、工作性能和系统的利用率。系统评价度量了系统当前的性能,并为进一步改善未来的工作提供了依据,因此评价报告的内容不仅应着眼于现有系统的长处和缺点,而且还应提出改进建议。当评价目的不同时,可以按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标准对系统进行评价。系统评价是在系统连续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的。系统评价工作由系统分析员或专门的审计小组会同输入/输出业务操作人员、计算机系统设计人员、业务部门经理以至高级决策管理人员共同参与。
系统评价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达到目标性能的测定
系统开发过程中确定的每个目标与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有关,通过评价方式,对目标从小到大进行逐项检查,以保证逐步得到满足。同时检查目标分析的合理性,从而为修改系统作好准备。例如;为了完善系统功能,对现有系统的硬/软件资源应进行评价。评价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找人面谈,使用硬件监控器、软件监控程序、系统运行状态的记录、统计分析以及进程分析等方式进行。由此测试到系统空间的资源、“瓶颈”设备、资源负荷状况及资源利用率,据此对硬/软件系统进行调整,取得显着效果。
2.系统运用的适应性、系统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评价
系统运用的适应性包括系统运行是否稳定可靠,系统使用与维护是否方便,运行效率能否使用户和管理人员满意。例如:当应用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一个可以运行的联机操作,由于所选的计算机没有充分的能力处理工作负荷,因此工作速度较慢。若是系统的硬、软件性能对应用系统不能给予充分的支持,会使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低下。
随着运用电子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必须防止信息的被盗、失窃与舞弊,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否则将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损失和灾难。
例如,1987年美国由于一名政府工作人员的疏忽,使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现金总额出现一笔370亿美元的差错,这个差额在计算机系统里转了三个星期,结果使股票和证券市场遭受650亿美元的损失。1981年丹麦数据中心工作人员罢工三周,使哥本哈根市政当局三个月无法恢复局面,发不出职工工资和各种社会保险费,给社会造成极大混乱。近年来利用计算机进行贿赂和盗窃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应对系统建立定期的监督和审计。
3.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
MIS系统的应用价值可以包括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两种情况。非经济方面的应用价值与提高人的认识有关。例如,由于信息数据与质量的改善,增加了制定决策的信心,使决策结果得到改善。虽然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与支出,但是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人愿意为这种效益投资,以获取潜在的经济效益。
经济方面的效益是指使收入增加、成本下降的效益。它对信息进行了信息价值的评价,计算得到信息后的创收情况。这在不同情况下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具有小偏差的成本和效益计量或估算。例如:应用计算机进行布机监控可提高产量1%,那么如年利润3000万元,即可增加收益30万元/年。又如:一个计算机化的统计系统取代了统计员,其所带来的效益与节省有据可查。另一种是具有大偏差的成本和效益计量或估算。例如:某企业由于建立了IMS,改善了订货和生产的计划安排,降低了原料或成品的库存量,从而增加了积累,降低了借款,改善了资金管理,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效益不易直接估算。由于MIS的建立、数据质量的改善、数据库的完善、响应时间、对顾客的服务等种种因素都是很有价值的,都不易估量,因此可通过直接或利用小于/大于法对其价值进行估算。
MIS的效益可以看作是各个应用效益的总和,但是几种应用项目一起运行所产生的总效益要大于它们各自分别运行时产生的效益。因此综合性的问题最好由负责总研制计划的人和企业负责人共同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