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工程师手册

宝贵的地下热能

书籍:工程师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1081页(1949字)

地球本身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储热库,在地球的地壳下通过元素的放射性衰变,不断地放出热量,因此,地球内部蕴藏着大量热能。据探测,除地壳的表面层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层的温度都很高,不同的层次蕴藏着不同的热能。

地壳可分为可变温度带、常温带和增温带三个不同层次,其温度状况也不相同。常温带以下,地温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据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接相处的温度为1000℃~1300℃,地核温度在2000℃~5000℃之间。而从地表到地壳底部之间的温度有一定的变化梯度,各地的“地热增温度”均不相同,平均地热梯度约为每公里深度30℃。但有的地区温度梯度很大,例如美国吉米兹山区的芬顿山下约为每公里深度55℃左右,在3000米深度处,岩石温度已达185℃左右;4400米深处为327℃。在意大利的拉德雷诺地下井的4092米处,温度达380℃。而在地下4万米处温度竟高达1200℃左右。

地球表层10公里厚的一层,总贮藏热量就有10.5×1025焦耳,相当于9950万亿吨标准煤当量。按世界年耗100亿吨标准煤计算,可满足人类几十万年能源之用。这些地热随着地球内部的剧烈变动,通过火山爆发、地震和温泉等途径,经常不断地传到地表上来。据推算,一次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等于一座100万千瓦的发电站在25年发出的总电量。估计每年从地核、地幔、地壳传到地表的热量相当于370亿吨标准煤当量,或相当于燃烧1000亿桶石油所放出的热量。地热的总量约等于地球全部煤储藏量的1.7亿倍。可见,这种自然能源之丰富简直叫人难以想象。

地热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世界上的高温地热带呈带状分布,均处于大陆板块的边缘带,也与全球性的火山带、地震带相一致。喜拉雅山地热区正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带,也正由于这种强烈的碰撞,使地壳急促隆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强烈的水热活动区。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的地热带;二是从大西洋中脊向东横跨地中海的地热带;三是从中东到我国滇藏的地热带;四是非洲大裂谷和红海大裂谷的地热带。这些地区都是地壳板块的交界部分,地质构造活动剧烈,也是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区。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地热资,差不多都能开采出来,只是深浅不一,储量不等而已,人们常见的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温泉、沸泉等就是明证。

人们把地热资源按存在形式分为5大类型,即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岩浆型。而能为人类开发应用的,目前还仅限于地热蒸汽和地热水两类,岩浆热的利用,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而地压热和干热岩热的开发利用,则处于实验阶段。由于地热蕴藏量大,而开采地下岩层技术要求高,只要利用地壳浅层的地热也就能提供足够的热能,故并不需要再往更深处发掘。或者说,人类能开采的地热深度要受技术、资金的限制,一般能开采到3~5公里,就可以了。按开采到3公里处的地热资源来计算,就相当于2.9万亿吨煤当量。

地热作为资源,按温度不同一般分为:高温区,指150℃以上地区;中温区,指90℃~150℃地区;低温区,指90℃以下地区。世界上的高温蒸汽型地热区为数不多,如日本岩手县松川地区的地热区、意大利的拉德雷诺(有的音译为“拉德瑞罗”或“拉坦雷洛”)地热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盖塞尔斯地热区等。

高温热水型地热区数量较多,如我国西藏的八井地热区、新西兰的怀拉基地热区、墨西哥的塞罗普里特地热区、日本的大岳地热区和冰岛的克拉弗拉地热区等。

更多的是中低温热水型地热区,除一些岩石埋藏浅的地热区以外,主要是盆地型覆盖层厚的地热区,如我国的华北盆地、松辽盆地、匈牙利潘诺宁盆地和法国的巴黎盆地等。

地压型地热资源区发现的为数也不多,最早是在美国进行海湾石油深井钻探时发现的,具有高温(热能)、高压(机械能)和含甲烷(化学能)的特点。

干热岩型地热区是指近代火山和岩浆活动地区的高温岩层,那里没有渗透性和地下水的补给,只能通过打“对井”和在岩层中进行破裂试验使之联通,从一口井灌下去高压冷水,从另一口井取得高温的蒸汽,从而获得地热能源,70年代美国在新墨西哥州进行地热井开发试验就属这类情况。

上一篇:风能 下一篇:工程师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