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工程师手册

概述

书籍:工程师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1195页(3560字)

科技文献检索是建立在检索工具编辑出版的基础上的,只有一科学、全面的检索工具体系,才能实现既快又准的科技文献检索。编辑出版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的前提是广泛、高质的科技文献,而科技文献的编辑出版工作则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的编辑出版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检索工具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今世界上所有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的编辑出版工作。

一般来说,每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较为完整的检索工具体系。即根据自己的需要,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选择、有重点地报道国内外科技文献,并依照自己的分类法和主题表来组织这些科技文献的查找线索,形成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检索工具体系。我们国家的工业生产、科技研究和国防建设有自己的特色,对于国外的检索刊物,除了存在语言文字隔阂之外,在选题范围、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不一定适合我国的需要。因而建立一系列我国特有的、高信赖度的、标准化的、既适合手工检索又适合自动检索要求的、全学科综合性科技文献检索刊物体系,是我国科技信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我国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的编辑出版工作与科技事业一样,经历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翻译到自编的发展过程。

解放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科技文献出版物很少,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的编辑出版工作起步很晚,发展缓慢。至解放前夕,全国只有几种目录性或题录性检索工具,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是1934年起当时的中国化学会在其会刊《化学》上开辟的专栏——“中国化学摘要”。总的来说,这期间文献报道量很小,出版也不正常。

解放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的编辑出版工作也逐步得到了发展,纵观解放后至今我国检索工具的发展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66)

1956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现已更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我国的检索期刊开始走上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道路。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成立的当年,就翻译出版了前苏联《文摘杂志》的《机械制造文摘》和《冶金文摘》两个分册。1957年,又开始编辑出版《国外期刊论文索引》(题录刊物)。在以后的几年中,我国的检索刊物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到1961年,我国翻译出版的前苏联文摘已增加到50个分册,约占前苏联当时出版的《文摘杂志》总数的二分之一;自编的《国外期刊论文索引》也发展到20多个分册。同年,在国家各部委下面,成立了“中国国外科学技术文献编译委员会”(简称全国编委会),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科技文献报道工作,并确立了“由全部翻译前苏联文摘逐步过渡为自编各国的文摘”的工作方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检索刊物的迅速发展。

从1962年起,原《国外期刊论文索引》改名为《科技文献索引》(期刊部分),以30个分册出版;同年,还开始出版《科技文献索引》(特种文献部分),这是一套报道特种文献的题录刊物,当时的出版规模是18个分册(63年增至28个分册,64年又增至30个分册)。到1965年,《科技文献索引》的“期刊部分”和“特种文献部分”合并出版,分为30个分册,每分册内期刊论文与特种文献分开编排,某些分册还带有简介,整本期刊的年报道量达40多万条。除此之外,同一时期内我国其它的图书信息单位还编印了大量的综合性或专题性文献或书目,我国自己的文献刊物在1950年已达到30种101个分册,年报道量达36万条,内容包括了大部分学科和专业范围。

据1966年的资料统计,这一年经全国编委会协调出版的各种检索刊物共计139种(册),其中文摘刊物101种(册),总报道量达70多万篇,内容基本包括了各个学科、专业,在检索方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近三分之一的检索期刊出有年度索引。至此,我国的检索工具体系基本上已经初具规模。

第二个阶段(1966年9月~1977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我国的检索期刊相继停刊,所有检索期刊的编辑出版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71年以后,虽有少数检索刊物复刊,然而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规划,处于自发、分散、不成系统的混乱状态。十年浩劫,给我国的科技信息工作造成重大损失。

第三个阶段(1977年至今)

1977年7月石家庄“全国科技情报检索刊物协作会议”之后,我国的检索刊物开始进入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新时期。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情报检索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尽早建立我国自己的科技文献检索刊物体系。会后,经国家各部委批准,成立了“全国科技情报检索刊物编辑出版工作协调小组”,临时负责全国检索刊物的组织、协调和出版工作。

1978年,中国国外科技文献编译委员会恢复工作,后改名为“中国科技文献编译出版委员会”(仍简称全国编委会),1979年该委员会下设检索类出版物分组委员会(简称检索分委会),专门负责全国的检索出版物的组织、规划和协调等工作,检索分委会在调研国内外检索刊物的基础上,于1980年初提出了《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科技文献检索刊物的方案(草案)》,1980年7月,全国编委会第七届年会讨论并通过了这一方案。

自1977年以来,在全国编委会的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和扶植下,经过各专业信息所和地方信息所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科技文献检索刊物在品种和数量上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到1985年,在全国编委会注册的检索期刊已达219种(册),形成了三大系列;国外文献检索刊物系列116种,其中文摘84种,目录32种;国内文献检索刊物系列58种,其中文摘34种,目录24种;专利文献检索刊物系列45种,全部都是文摘。国内检索刊物的年报道总量达142万条。文摘的报道来源包括了世界上各个科技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国的检索工具,已经以中文为反映文献内容和供用户检索的主要语言符号,既使某种检索工具中渗入其它的文种,该检索工具的基本语言符号仍为中文,外文只是起着深化和加强检索功能和作用。纵观我国检索工具和体系,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出版形式和内容有了统一规划,综合性、系列化检索工具不断增加,并占主导地位。

2.品种不断齐全,学科覆盖面越来越广,专业范围越分越细,质量不断提高。

3.标引工作和着录格式日趋标准化。

4.报道量持续增长,检索工具与书刊呈共同发展的趋势。

5.文摘性检索工具较之题录性检索工具为少,但正在不断增加,并出现了一批专门报道国内文献的文摘刊物。

6.翻译工作在检索工具的生产过程中仍占重要地位,存在着报道时差较大的问题。

7.检索手段和检索途径日益完善。

8.重点报道国内馆藏文献,易于获取文献原文。

9.电子计算机编辑出版技术正得以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但是,我国目前出版的检索刊物,还存在着不少缺点,比如:报道国外文献的刊物仍受翻译工作的限制,文献报道速度较慢;索引系统不够完善,检索途径较少,大多数只编排分类目录而无辅助索引;出版情况不稳定;仍有一些刊物的着录格式尚采用国家标准,着录格式不统一等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