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的意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计量专业工程师手册》第60页(1952字)
在计量工作中,为了建立基准标准和进行量值传递,进行着大量的测量工作。当我们进行测量的时候,必然有误差,这是由于测量设备、人员、环境、方法等不理想,使得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间总有一定差异,对同一量测量两次,结果并不一致,这就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误差可以愈来愈小,但误差必然存在。
研究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对计量工作特别重要,这是由于,计量区别于其它工作的重要标志是它是有误差要求的,不知道误差的测量结果在计量工作中没有任何价值从而毫无意义,而且,由于测量有误差,对带有误差的测量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以得出计量工作的需要的测量结果,至关重要。
由于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对计量工作极为重要,故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是计量科学的一门基本理论。
研究误差理论,可以使我们知道我们计量成果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立正确的量值传递体系和保证方案,可以使我们正确分析测量误差以便正确应用测量结果,还可以正确分析测量仪器误差(经常发现误差不符而使仪器退货情况)以便合理应用测量仪器,不但如此,研究误差还有更多的意义,如:
1801年,有位天文学家对谷神星运转轨道的弧长作一段的系列测量,后来因故中止了,如何根据这些带有误差的测量数据,求出该慧星可靠的轨道呢?当时有许多人研究了这一问题,德国数学家高斯,当时只有17岁,他根据误差理论,应用数据处理中的最小二乘法,由已测量数据,算出了该慧星最佳运行轨道,从而得出了该星运行规律与出没时间地点。天文学家由这些计算,果然在望远镜中找出了它。
雷莱由不同来源和方法制取氮气,测得由化学法制得氮及大气提取氮的密度,两密度之差远大于其误差,雷莱强调两种方法制得的氮不一样,故测得密度间有系统误差,根据这一想法,雷姆塞发现大气中还有稀有气体——惰性气体,然后将大气提取氮的密度进行修正,就得到了与化学法制得氮密度的一致结果。
1977年以来,随着各国计量事业的发展和各国计量科学技术交往的日益增多,国际上对评定误差的指标不确定度极为重视。由于不确定度是科学技术的基本问题,1986年,国际权威组织国际计量局、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专门成立了国际不确定度工作组,研究不确定度在世界范围表示方法的统一,以实现计量和科学技术中不确定度评定的标准化,这一研究构成了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的崭新内容。
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1.合理评定测量的不确定度。
2.正确处理测量数据,以便得到更近于真值的最佳结果。
3.指导实验设计,合理选择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以便在成本低时间短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立吉,计量学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1988。
[2]BIPM、IEC、IFCC,IUPAC,IUPAP,OIML,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 ISO,1993.
[3]刘智敏,不确定度原理,中国计量出版社,1993。
[4]刘智敏,误差分布论,原子能出版社,1988。
[5]刘智敏,误差与数据处理,原子能出版社,1983。
[6]Liu Zhimin(刘智敏),Measurement Uncertainty and Its Correlation Combination,Proceeding of ISEM, 1993.
[7]国家计量总局量值传递处编,计量技术考核纲要,计量出版社,1981。
[8]国家技术监督局审定,刘智敏等编审,全国计量检定人员考核统一试题集第六分册三,误差及数据处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