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之高,倍而不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太山之高,倍而不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 太山: 也作“泰山”。倍: 通“背”,背向。秋毫: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微小的事物。背向泰山,尽管高大也看不见;仔细观察,秋毫末梢也能看得清。指事情之成败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是否用心。语出《文子·上德》:“太山之高,倍而不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竹木有火,不钻不熏;土中有水,不掘不出。”也作①〖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山生金反自刻,木生蠧反自食,人生事反自贼。”②〖泰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郑金铸《从人民满意的事做起》:“原来这位整天乐悠悠的老科长,发起威来竟然会脸红耳赤脖子粗啊!‘~’。”倒作〖毫毛虽小,视之可察;太山虽大,背之不见〗汉·牟融《理惑论》:“~。志有留与不留,意有锐与不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