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释经权之争 孔讷的大字报(二合一
第525章 释经权之争,孔讷的大字报(二合一)
张异也知道老朱最重视工作,只能转身出去。
他在宫里人引导下,准备前往太子府。
只是张异离开之时,正好看到一众官员前来。
胡惟庸,汪广洋,还有六部的人。
他与众人相遇,许多官员见到张异,或者似笑非笑,或者冷着脸。
倒是胡惟庸,却笑语晏晏,给张异作揖行礼。
张异一愣,也搞不清胡惟庸葫芦里卖什么药?
他本能回礼,胡惟庸,汪广洋等人,鱼贯而过。
“此人,比历史上的胡惟庸更可怕……”
张异明白自己跟胡惟庸之间的恶仇恨,那是倾尽三江四海,也无法洗刷的。
这家伙越是笑里藏刀,张异就越是觉得危险。
他想起最近关于青衣宰相的传言,似乎有所感触。
“不会是这混蛋,给我弄出来的动静吧?”
张异留了一个念想,继续跟着太监走。
胡惟庸等人,进入御书房之后,都跪倒在皇帝面前。
“微臣见过皇上1
“你们都起来吧,聊聊正事……”
胡惟庸等人起来之后,他主动开口询问皇帝:
“陛下,臣听说,二殿下已经在宁波登陆,正带着日本的国王,朝着京城来……”
……
“太子殿下1
“你小子,终于舍得回来了1
朱标见到张异的时候,整个人眉飞色舞。
他迅速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走到张异面前。
和朱元璋一模一样,拍了拍张异的肩膀,说:
“壮实了不少……”
张异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太子殿下,您跟陛下的反应是一模一样1
“哈哈哈!
来,坐着,咱们兄弟俩聊聊1
朱标拉着张异到一边,聊起这些年的事情。
张异给朱标汇报了北方的情况,尤其是关于顺天府的城建。
“当初父皇只是让你出去避避风头,谁知道伱又搞出一件大事!
当初文武百官听说你要自费修路,都准备看你笑话!
可你转手将江南富户都骗到顺天买房,一举成为顺天第一首富……
如今应天府的百姓都知道你,你都成为说书人口中的传奇……”
朱标想起两年多以前的事,百感交集。
张异是个注定不会默默无闻的人。
“要不是迁都的日子都定了,本宫都想亲自去看看你建造的城市!
不过也无所谓了,反正一年多以后,迁都的工作就该开始!
而你这次回来,就别走了!
至少,也要将你终生大事,给定下来……”
朱标的眼中全是笑意,张异难得老脸一红。
“本宫初次见你的时候,你还是个七八岁的孩童,这时间飞逝,转眼你都要成家了!
虽然你我无兄弟之血缘,但感情却胜似兄弟!
能看见你成家,本宫十分高兴!
而且,成为徐达的女婿之后,你身上的压力也会小一些1
“压力?”
张异似笑非笑,朱标读出他眼中的嘲讽。
他尴尬一笑,自己一时间糊涂,倒是失言了。
“现在,弹劾你的奏疏,每天都有!
有不少还是顺天府那边发来的!
父皇本让你去避风头,可这近三年来,你出的风头一点不小!
这些人都惦记着你呀,虽然父皇不为所动,铁了心保你。
但对此情况也是不厌其烦。,
等你和徐家丫头完婚之后,你成了徐达的女婿!
那些人自然而然,会给你几分面子1
“面子?”
张异呵呵笑:
“难道陛下真的想让我跟胡惟庸等人讲和?”
朱标脸上,浮现出一丝尴尬之色。
张异这小子,扎心的本事是一点都没落下。
从本质意义上说,除了跟胡惟庸当年那场矛盾,造成了他们之间不死不休的局面。
张异其实和大部分官员并没有什么大仇恨。
百官仇视他,是因为张异这些年做下的事,一直都在处处针对整个文官阶层。
他们痛恨的不是张异这个人,而是他做下来的事。
除非张异改变他的立场,不然别说徐达,就他是皇帝的驸马,又有何用?
张异相信,面对这种权力的斗争。
别说他,如果不是老朱强势,文官集团说不定会让他失足落水身亡……
所以朱标所谓的徐达的女婿,只是个笑话。
“也不能说讲和,至少将明面上的火药味压一压!
毕竟,你举行国祭的事情,现在还在争论不休1
张异听朱标说了一下事情的大概,明白了如今压在他身上的压力。
将日本国王押回应天,老朱的这场国祭,是祭奠这些年被倭寇杀死,或者因为抗倭战死的百姓和将士。
这是一场振兴国威,也是安抚百姓的政治大秀。
尝到引导舆论甜头的朱元璋,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凝聚民心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这场国祭重要,张异这个主祭之人,才有争议。
老朱隐约想借这次机会,落实张异的国师的名分。
可,文官集团又如何肯轻易同意?
这越是朱标头疼之下,胡言乱语的原因之一。
“另外,关于这位日本国王的处置,咱们内部也有争吵……”
……
张异闻言一愣,关于天皇的处置,还有什么异议?
朱标没有卖关子,直接说出来龙去脉。
小日子在这两年不好过,当大明远征的时候,他们本来还觉得没有什么?
这些年,只有小日子的浪人朝着周围输出倭寇,谁见过华夏给日本输出过战争。
加上百年前的神风庇佑,小日子的国王一开始收到来自日本倭寇从海上传回来的消息,还十分不屑。
可大明的船坚炮利,很快给这些人上了一课。
大海上,日本那些小舢板,还有他们养的海盗,基本上是飞速溃败。
等到常遇春带着陆军登陆,那些人见到大明不过一万多的军队,又喊出要将这些人屠杀的口号。
只是,曾经的大名第一猛将,如今转型指挥的常遇春,很快交出他转型后的第一份答案。
他带着一万多的大明军队,开始了自己的虐菜之旅。
灭了南朝之后,北朝天皇才彻底慌了。
他们一边抵抗,一边派人求饶,只是常遇春早就领会老朱的心思,压根不给机会。
这些人没办法,只能通过海上的力量,前往大明求饶。
天皇递上国书,要称臣。
可是,他们遇上了老朱,这个压根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自然不会同意。
此时,关于东方战场,朝中就开始出现杂音。
以杨载为代表的一批人,说起日本和中原的关系,主张大明见好就收,接受日本的归降,重新回到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
而朝廷的天兵,自然要退出来。
老朱哪能接受这样的后果?还直接训斥了杨载。
只是,这种意见,其实在大明一直很有市常
就算是如今日本国王被擒,百官也依然主张放他回去。
“放屁1
张异少见的失态,忍不住破口大骂。
战争都进行到这份上了,哪有什么放他回去的道理。
比起朱元璋,朱标乃至大明所有人,他比任何人都痛恨小日子。
只有经历过华夏那百年屈辱,知道华夏因此承受多少苦难的人,才会体会到张异的心情。
大明的人体会不到,但张异依然认为老朱不应该放弃。
所谓的天朝上国的观念,该丢进垃圾桶了。
朝贡体系,不过是中土王朝因为无力管理更远方的国土,设置出来的一套备用体系。
如今大明的军舰都怼到别人家脸上了,还退出来?
那不是放屁吗?
当然,张异也明白文官集团那些人是怎么想的?
无非就是中土王朝的格局,王道之类的理念。
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这些源自于农耕文明的思想,开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张异也第一次在现实中感受到,两个利益集团思想的碰撞。
没错,当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后,朝廷的精英阶层,不可避免,会出现两种声音。
以后随着海外资源朝着大明汇聚,这种生产关系带来的改变,只会让许多人更加无所适从。
张异深吸一口气,他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如果换成别的皇帝,他还担心老朱沽名钓誉,可他是朱元璋,论不要皮脸,他估计比自己还厉害。
“所以,陛下没有同意?”
“那是自然1
朱标想都不想,直接回答张异:
“他们不知道大航海背后的意义,可父皇如何不知?
可新旧两代观念的碰撞,使得如今的朝局,极为混乱!
本宫也有些忧心,父皇能不能压得篆…”
这才是朱标为什么忍不住说出自己跟徐家丫头完婚,能缓和矛盾之类的话。
其实是因为他自己心里烦躁。
张异默然,细细思索。
他才明白在他流放北京的三年,朱元璋承受了什么样的压力?
士大夫集团从董仲舒开始,早就根深蒂固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流水的皇帝,铁打的读书人。
如果放在一人,一时。
皇权压制相权,皇帝杀戮官员的事情很多,可是,代表士大夫阶层的相权,一直没有没落过。
从报纸开始,朱元璋的手,伸入了这些人的不可触碰之地。
这也是为什么汪广洋这个和稀泥的老头,也坚定站出来反对自己的原因。
其实如果用政治来解释,可能会解释不清。
但以宗教来解释,一切都解释得通。
因为老朱在一步步将他们的信仰的根基,在挖断。
所谓断人财路,杀人父母。
皇帝和群臣之间紧张,也就不奇怪了。
也亏得朱元璋是开国之君,压得住这滔天的压力。
如果换成别人,哪怕是朱标在,恐怕这场改革,也只能徐徐图之。
又因为如此,张异也明白自己身上的危机。
这些人动不了朱元璋,难道还动不了自己?
“果然,很麻烦1
张异轻笑,这场争斗已经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地步,几乎没有退回来的可能。
既然如此,自己只能再进一步,披荆斩棘。
“皇上举办的这场国祭,百官反对的理由,大概也就是说陛下没有大国之君的风范,也不符合儒家的仁道,王道之行!
但贫道以为,这场国祭恰恰需要办下去!
不但要办,而且要利用这场祭祀,将所有人的人心都收拢起来1
他本对于这场国祭并无太大的期待,也以为这只是朱元璋为了完成对他的承诺,走过的一个过常
但现在看起来,这场国祭十分重要。
“走吧,午朝应该也差不多了,咱们去找父皇吃饭1
朱标看了看时间,应该已经过了皇帝和百官商议的日子。
张异起身,跟着朱标进宫,一路前往御书房。
只是,还没走进,就听见有人大喊:
“陛下,你这么做,实在有辱国格,非君王之行也……” “将他给朕拖出去,杖一百1
朱元璋愤怒的声音,从御书房传出来。
不多时,张异看见一个官员被皇帝拖出去,开始噼里啪啦打着屁股。
侍卫下手挺狠,不多时,那人就被打得不省人事。
朱标看着不忍,让太监通报之后,直接带着张异进去。
御书房中,皇帝脸色铁青,其他人跪在地上,噤若寒蝉。
张异识趣地躲到一边,不去掺和这件事。
“父皇息怒,杨大人毕竟也是为了国事,就算说错话,也不该如此……
父皇,儿臣看外边,人已经昏迷了。
您就别再往死里打了1
老朱看了朱标一眼,给一边伺候的太监一个眼神。
太监连忙跑出去,让侍卫住手。
“谢皇上开恩,谢太子殿下1
胡惟庸等官员见皇帝卖了朱标的面子,赶紧给朱元璋跪下。
“都出去!带着那个晦气的丧门星走人1
老朱气急败坏之下,连丧门星都叫出来了。
百官面面相觑,又低下头,无声退出。
张异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憋屈和怒火,尤其是胡惟庸,他离开的时候,深深看了自己一眼。
等到所有人都离开,朱元璋才坐下来,他对张异道:
“你也看到了,这些人哪,越来越不安分了1
“陛下,不知道外边的人是谁?”
“杨载1
张异闻言,恍然大悟。
杨载这个人,其实也算是个人物。
他一力促成了日本队大明称臣。
不过换到这个时空,张异的出现改变了历史的轨迹,那个本应该是大明功臣的外交官,变成了第一个反对朱元璋的人。
杨载刚才喊出来的那些话,就差已经指着朱元璋鼻子骂了。
由此可见,文官这边对于日本国王的处置方式,很有意见。
而最大的意见就是,皇帝不应该如此对待一国国王,哪怕是番邦的国王。
他们的理由是,大明如此做派,会让周围的藩属国寒心。
但其实张异明白,所谓的日本国王处置方案,不过是文官和皇帝之间的一个借口。
没有人会关注那家伙的生死,但朱元璋的做法和百官的意见,分别代表了两种行为模式。
官员试图将皇帝的言行,拉回到儒家那一套上来,以道德,去绑架皇帝。
而老朱则是利益当先,他既然已经吞下日本,绝不可能吐出来。
那些骂着皇帝不仁不义,非人君之风的官员,自然会让老朱怒火中烧。
“原来是杨大人……贫道记得当年,他正是南朝将军放回来的使臣之一!
杨大人曾经多次请陛下派他出使说服日本,陛下却没有答应!
如今他站出来反对,倒是合情合理1
“朕就想不明白,朕准备了多年的战争,人教训了,他们还让大明将利益给吐出来……
合着朕牺牲那么多利益,只是为了一个面子?”
朱元璋犹自意难平,张异呵呵笑:
“因为,日本的利益,他们吃不到……”
儒家的统治地位,是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
所以对于海外扩张这种事,中央朝廷无法企及的地方,自然这些精英们也吃不到利益。
他们不可能背井离乡,去远方的日本当官。
其实不独是精英们,皇帝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么想的。
只是张异给朱元璋指了一条路,这确实能让老朱吃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而这些利益,又和以士绅为主的精英阶层无关。
或者说,就算有一部分人能吃到利益,也是沿海那些地主。
也是因为如此,一旦大明出现稳定的海上贸易,就一定会产生新的利益阶级。
这些人的出现,一样会分薄现有的儒家的基本盘。
儒家的士子,计划垄断了华夏最聪明的那一批人,他们也许看不到未来百年后的变局。
却能感受到,来自皇帝吹起来的寒风。
“吃不到?”
老朱闻言一愣,张异解释道:
“就如同样是士绅,浙江沿海一带的士绅,与内陆的士绅,本身利益也不一样!
统治日本,意味着朝廷在早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的投入,等于变相从他们身上吸血!
可是,产生的收益,他们可预见的,也吃不到。
为什么要支持陛下的想法呢?”
任何人,任何集团行事,都要讲究利益。
朱元璋如此,张异如此,其他人自然也是如此。
“依托于农耕文明建立的道德观,也将在大航海时代开始无法适用!
朱老夫子创立的理学,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士大夫集团的权柄!
但在新时代面前,他们也该被扫入故纸堆了……”
张异的话,显得有些诛心,如果放在御书房之外,恐怕也会掀起轩然大波。
不过朱家父子,早就习惯了他的惊世骇俗,而张异今天说的话,确实也贴合朱元璋的本意。
新的生产关系的诞生,也会改变社会利益的构成。
张异埋下去的种子,虽然还没茁壮成长,但好歹也生根发芽。
如果是以前,哪怕朱元璋再认可张异,或者再不满士大夫集团,他也不大可能去附和张异,因为他朱元璋,同样是这套体系的受益者。
但随着商税成为朝廷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朱的态度松动了一些。
而即将开启的大航海序幕,又给老朱找到了一条新的利益链条。
简而言之,在张异的努力下,朱元璋屁股下的椅子,已经逐渐和文官们坐不到一块。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难道你还想动儒家、”
张异闻言摇摇头,他并没有这个想法。
后世那位姓马的思想,放在这个时代太过骇世惊俗。
而且儒家本身的思想,张异而言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中国人,儒家是被刻在骨子里的存在。
所谓的儒家文化圈,影响了多少人。
儒家的思想,一样也可以成为文化输出的主力。
但儒家未必等于理学,有些东西是可以分开的的……
可是,新的,能替代理学的学说是什么?
心学?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王阳明的心学本质上也是理学的补充。
张异在这件事上,并没有答案,但他觉得他可以提供一条路。
“陛下还记得孔讷?”
朱元璋微微一愣,张异在这个时候提起孔讷做什么?
他脑海中浮现出孔讷这些年做过的事。
他一直在重新定义儒家,否定理学的一些做法。
“百官反对陛下的理由,根源就在儒学之上,对于儒家的解读,每个人都有不同!
不过大家信奉朱子,所以朱子成了圣人!
可为什么,四书五经,只有一人能够解读?”
朱元璋沉默,张异说的这些道理,其实就是孔讷一直宣扬的学说。
孔讷宣扬的,是将经典的解释权交由任何人。
这个想法,有些惊世骇俗。
不说那些士大夫们对孔讷的学说颇为不屑,就算是孔家的老爷子,也对孔讷十分不满。
不过他这位好友,似乎铁了心要走出自己的路,这些年其实一直在游学。
不过因为他也成为了一个类似于张异的刺头,所以皇帝说要重用他,却一直都没重用。
“孔讷所提倡的,是将释经权交还给天下人!
这件事对于整个士大夫集团的影响,不会比我搞出来的动静小,只是孔讷一来是未来的衍圣公,他的身份保护了他。
二来,是他人微言轻,撼动不了其他人。
如今群臣跟陛下争议的东西,无非就是礼仪二字!
可谁去解释礼仪,咱们又当以谁的解释作为标准,这就很有讲究了……”
张异将这些问题剥茧抽丝,皇帝如醍醐灌顶。
“你的意思是,重用孔讷?”
“没错,当初陛下打压孔家,是因为他们不知好歹,心怀异族!
臣百分之百支持陛下去教训这种汉奸行为,不过……
陛下终究还是没杀孔克坚,大概看中的,还是孔家千年的招牌!
如今重用孔讷,其实还是用上孔家的那块招牌1
衍圣公的子孙,不管如何,在封建时代都拥有至高无上的号召力。
朱元璋闻言点头,如果用孔讷来分担一部分来自文官集团的压力,似乎也是极好的……
只不过,朱元璋依然心有顾虑:
“那你觉得,如果重新重用孔家,恐怕会走了前朝的路?”
朱元璋心里是不想用孔家的人的,孔家在民间的威望,比龙虎山高了许多。
若不是如此,就孔家人出的那些各种奇葩,早就把家族给败完了。
可正是因为孔家人不太争气,老朱怕将孔家人扶持起来,影响也不会很好。
张异一句话,打消了朱元璋的顾虑:
“陛下,孔讷所谓的将释经权还给天下人,其实也是在削弱孔家的影响力!
孔家期望的,是同时拥有血脉的神圣性还有释经的权力,如果这两个都在孔家手里,那才是最可怕的!
释经权给天下人,其实对孔家而言是有害的。
自古以来,历代皇帝和读书人虽然将孔家当成吉祥物,可他们也因为是吉祥物才有了传承的神圣性!
如果人人释经,谁还会在乎孔家呢?”
“所以,孔讷为什么会这么做?”
“也许,他并不喜欢一个靠着血脉延续的孔家……”
张异意味深长地,说出一句话。
孔讷有大抱负,张异在京城的两年多,孔讷游历到顺天,和他论道了三天三夜。
虽然谁都没有说服谁,不过张异能感受到孔讷心中的豪情。
他想要重振先祖之学,以学问的方式,而不是靠着血脉的光环。
张异想起当初在京城孤独无依,小心翼翼的孩子。
再看如今,已经拥有直面世界恶意勇气的孔讷,张异只觉得非常欣慰。
他所处的时空,孔讷不过是个中规中矩的衍圣公,
而现在的孔讷,说不定能给他带来不少惊喜。
“新儒家1
张异脑海中闪过一个名词,脱口而出。
“新儒家?”
朱元璋闻言笑了起来:
“孔讷在哪?”朱元璋招来属下。
“回陛下,在扬州1
“朕命令你们,用最快的速度,将他带过来1
……
应天府,早晨。
许多官员已经起床,他们洗漱之后,开始准备上朝事宜。
一切和过去没有什么不同,自从皇帝登基之后,他们的日子就是如此,日复一日。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官员们会习惯性,让仆人买一份《日月时报》!
虽然大家反对报纸,但又喜欢看报纸。
胡惟庸也是如此,他穿好衣服,顺口问:
“报纸呢?”
“老爷,早就给您准备好了1
仆人将一份今天刚发行的报纸交给胡惟庸,
胡惟庸点开一看,登时脸色大变。
“孔讷,今日的头版头条,是孔讷写的……”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头版上的标题,十分刺眼。
(本章完)